骨科專家:運動不等於健康!科學運動,請收好這份指南

生命在於運動!

三百多年前,當法國哲學家伏爾泰說出這句話時,恐怕怎麼也沒想到,這短短六字,有朝一日會成為人所共奉的健康格言。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行動起來,變著法兒擠出時間去運動——

大小球館日日爆滿,健身中心門庭若市,廣場舞風靡全國,馬拉松蔚然成風……大家確信,只有“動”起來,人生才更健康!

但運動一定會帶來健康嗎?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李衛平教授給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認為,運動是一把雙刃劍,鍛鍊得法固然有益身心,運動不當則反而會危害健康。

運動,並不等於健康

骨科專家:運動不等於健康!科學運動,請收好這份指南

什麼是“動”?

兩千多年前,《呂氏春秋》就作出瞭解釋——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即是經常流動的水不會發臭,經常轉動的門軸不易遭侵蝕,常用來比喻經常運動,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會有旺盛的活力。

現代醫學證實,運動確實對人體好處諸多。

一方面,運動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腦血管病風險,同時能緩解壓力、改善不良情緒,通過運動,人的意志力也會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保持運動習慣,有助於養成全面規律的生活習慣。

不過,這並不是說,運動了身體就一定好,一定會長壽。

李教授表示,運動與健康不能簡單地畫等號,“部分從事專業劇烈體育項目的運動員,就常因為長期訓練和比賽等原因造成傷病。”

所以,運動其實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適、合理的運動,才對健康有益。

為何受傷的總是你?

骨科專家:運動不等於健康!科學運動,請收好這份指南

都是做運動,有人鍛鍊兩三個小時,第二天仍然神采奕奕;而有人卻總是興沖沖而來,滿身傷痕而去,究竟為哪般?

李教授表示,導致運動損傷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準備活動不足、運動過量、場地設備缺陷(如運動場地不平、溼滑等),還有不良天氣影響等。

其中比較關鍵的一點是,很多人對自身運動能力和運動的風險還不夠了解。

1、一上來就玩“大”的,你不傷誰傷?

譬如,很多有減肥需求的人,急切地想瘦身,一旦決定開始運動,就給自己定下了無比嚴苛的運動計劃,每天不跑個五公里、十公里決不罷休。

但是,如此急功近利地運動,很容易給損傷創造機會。

  • 首先,身體狀況未達所需運動的條件、熱身不充分,很可能導致關節扭傷;
  • 起落的動作過猛,容易引發韌帶斷裂;
  • 運動時間過長、量過大,可能損傷肌肉,使大量肌紅蛋白等進入血液循環,引起“橫紋肌溶解症”,重者甚至導致急性腎衰竭,危及生命。

必須瞭解的是,每個人的身體條件是不同的,因而所擅長的運動方式、可承受的最大生理負荷也不一樣。循序漸進,按自己的節奏來運動才是最好的。

2、錯誤的選擇、錯誤的時間,不怪損傷“盯”上你

最近幾年,全國各地興起了一股馬拉松熱潮,不少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就趕時髦去參加,這是相當危險的。

馬拉松是一項極限運動,對人體心肺功能、骨骼肌肉、內臟器官等要求都非常高,只有極少數人能參加全程馬拉松。

即便平時有運動基礎,也要經過長期系統性訓練才可能完成,不是身體素質好就能直接參賽的。

並且,很多人是違背了自己的運動生理週期在比賽,這同樣存在風險。

絕大多數人平常鍛鍊的時間在傍晚,而馬拉松賽通常早上六七點就開始了。以往這個時候,許多人都還在睡夢中,身體狀態非常放鬆,心臟負荷很輕,這時突然去進行那麼劇烈的運動,發生心源性猝死及其它損傷的概率將大大增加。

因此,在開始進行任何運動之前,都首先要對這項運動的風險有一定認識,瞭解自己適不適合,需要注意哪些細節。做到心中有底,方能健康運動。

科學運動,收好這份指南

骨科專家:運動不等於健康!科學運動,請收好這份指南

只要運動,就有發生損傷的風險。而一旦發生運動損傷,應積極治療,以免貽誤病情。

更重要的是,要從方方面面來預防運動損傷,以下幾點務必牢記——

1、根據狀態,隨時調整運動量

運動講究循序漸進、持之以恆,還必須量力而行,那什麼樣的量才合適呢?

一般來說,運動時心率達到最大心率的75%~80%,是比較合適的運動強度。但這只是一個相對的指標,不必刻意去追求。

對於普通人而言,體育運動的目的是強身健體,不是拿獎牌。所以哪怕別人說每天要走一萬步,你走個五六千步也沒有任何關係。寧可量不足,也不要超量,否則將得不償失。

此外,每個人每天的狀態都不一樣,當狀態不好,比如重感冒、來例假時,就不要強行鍛鍊,以免加重病情或出現意外。

2、35歲後,不主張參加太多劇烈運動

年齡不同,運動也應有所側重。年輕人運動量可適當大些,跑步、游泳、騎車、打球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平日裡還可配合一些力量訓練,以增強肌肉力量。

李教授建議,35歲以後,儘量不要參加太多劇烈運動,尤其是原來沒有較好體育運動基礎的人。

因為35歲後,身體在不知不覺中走下坡路,它相當於人生的一個“分水嶺”,這時還經常參加劇烈運動,容易出現疲勞現象。

對中老年人而言,若本身合併有基礎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應選擇輕柔些的運動,如太極、散步等;若身體條件不錯,跑步或打球也是可以的。

3、運動前熱身,運動後整理

任何一項完整的運動,都應包括“熱身—運動—整理”三個環節,缺一不可。

熱身運動可以活動關節,拉伸韌帶,增加身體的核心溫度、肌肉溫度,而肌肉溫度的增加可以使肌肉更鬆弛、靈活,這樣也能降低運動損傷的概率。

而運動後,人體肌肉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狀態,乳酸大量堆積,通過放鬆整理運動,可以讓肌肉慢慢恢復正常,儘快消除疲勞,促進體力恢復,同時也為下一次運動做準備。

4、因人而異,制定運動處方

吃藥需要處方,運動亦如是。運動處方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體化。

醫生會通過儀器評估運動者的身體機能,綜合分析後出具運動處方,告知適合做什麼運動,每次要怎麼做,熱身運動要做哪些等。

如此一來,運動有法可循,運動損傷的概率也將大大降低。也可以由有經驗的醫生,通過面對面的溝通,給出指導性的建議。

採訪中,李教授多次表示,運動一定要因人而異,“不逞能,不跟風,不盲目”,科學運動,才能遠離損傷,收穫健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