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甜品 慈禧 糕點 清朝 小吃 紅小豆館主 2018-11-28

乾隆和慈禧被很多人稱為清宮最著名的兩大“吃貨”,特別是2000年以後,很多商家都打著這二位的旗號推銷自己的美食,各種沾邊不沾邊的,都願意拿這二位編故事,又因為乾隆愛下江南,慈禧有一次西逃的經歷,於是就有人總結了“山西小吃歸慈禧,江南美食歸乾隆”這樣的段子。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乾隆與慈禧確實都喜歡美食,各有偏好,雖說那些段子是網絡上的調侃,但慈禧偏愛點心,乾隆偏愛江南大菜,倒是比較符合這二位的真實興趣。就拿慈禧太后來說,如我們現在眾多女性一樣,對於小零食的熱愛是無與倫比的。老太后除去內務府給她配備的御膳房之外,又自己組建了一個專門給自己做好吃的的西膳房,而西膳房一共就5個部門,其中有兩個就是專門負責她所愛的零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一日兩餐是滿人的傳統飲食習慣,尤其是宮廷,一直嚴守著這個祖制,一天吃兩頓,難免會餓,正餐以外的零食就是非常重要的了,慈禧就為自己的西膳房專門設置了點心局和餑餑局,一個負責麵點、小食,一個負責各類糕點。有的人看到這大概會有些疑惑,這兩樣不都是一種東西嘛,尤其南方的朋友,正餐以外的一切都可以稱之為點心。其實它們之間還是有一定區別的,點心局做的東西當天做當天吃,餑餑局做的東西要放置涼透才能吃,點心局做的東西諸如芸豆卷、豌豆黃、小窩頭、肉末燒餅,餑餑局做的東西諸如薩其馬、江米條、奶油棋子、小炸食,按今天北方的標準來看,點心局負責的是小吃,餑餑局負責的是糕點。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無論是點心局還是餑餑局,奶味兒的吃食是慈禧小零食裡的一大宗,什麼奶油鐲子、奶油棋子、奶餑餑、奶酪、酪乾等等,都是老太后點心匣子裡的常客,這也很符合她滿人的口味特點。過去老北京點心有三大派,滿式、漢式和清真,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就在於用油,滿式偏奶油,漢式好大油,清真用香油。不過可惜的是,清朝滅亡之後,很多奶製品漸漸失傳了,幾十個品種,如今剩下的不到10個,現在北京這些奶味零食比較集中的,大概只有三元梅園和奶酪魏,奶酪、奶捲、奶餑餑、酪幹什麼的,能有個5、6種。除去上面這兩家,奶餑餑、奶捲什麼的,在北京市面上就不好找了,若單說奶酪,我倒是更喜歡並不主打奶製品的一碗居和富華齋餑餑鋪,奶味都相對比較醇厚,奶酪的凝固狀態也更稠。而這兩年剛開的富華齋餑餑鋪,還有一樣多年不見的孫尼額分白糕,“孫尼額分”在滿語裡其實就是奶糕的意思,在乾隆的膳食檔案裡常見,是用奶油和麵烘製出來的,也算是隻此一家,別無分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滿式點心隨著八旗的衰敗,慢慢消亡了,不過麵點小吃類的東西留存的很多,芸豆卷、豌豆黃、豆麵糕、小窩頭,我們今天在很多主打宮廷菜的館子裡都可以找到,在眾多小吃店裡也常見,只不過細膩程度離慈禧的要求有著不小的差距。我那會兒聽中國麵點大師馮懷申老師說,當年做芸豆卷的標準,大小如大拇指甲蓋,薄厚如兩枚一元錢的鋼鏰,工藝精巧,不過這標準要是放到現在用於經營,商家可就虧大了。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清宮四大抓炒

不過話說老太后有兩樣特別喜歡的麵點,現在聽來很是尋常,但我們今天卻再也無法找到這樣的經典。西膳房有三位名廚,謝二、王玉山、張永祥,王玉山和張永祥都是做大菜的高廚,“抓炒王”的四大抓炒,張永祥的“鑲銀芽”、“鑲扁豆”,對於喜愛美食的人來說,都不會陌生,但都不在點心之列,在此並不贅言。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謝二最拿手的一個是炸糕,一個是燒麥,據說當年他就是因為炸糕在北京享有大名,才被選入宮聽命效力的。從記載來看,謝二的炸糕和我們現在常見的炸糕比較相似,以油和麵,包餡兒後炸酥。不過餡料跟今天的桂花豆沙餡不同,西膳房的炸糕餡兒是白糖、芝麻、山楂和少許奶油,大概是這點奶油,完全征服了老佛爺的胃。而燒麥的魔力就更大了,從食材來看,就是豬肉口蘑餡兒,但據說有一次太后去東陵祭祀,謝二因故沒有隨行,由御廚劉大頂替,同樣也是豬肉口蘑餡的燒麥,竟然就讓老太后吃出不是謝二做的,劉大還因此被打了四十大板,並連夜急調謝二前來侍駕。可見,都是御廚,都是豬肉口蘑,可差距就那麼大,中國廚藝的美就來自於這種對技藝,或者說對藝術的強調。所以,謝二早已作古,炸糕和燒麥雖然常見,但老太后的美味我們是無福享用了。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慈禧太后的小零食

當然,慈禧的小零食種類非常多,豌豆糕、西瓜酪、蘇子茶食、翻毛月餅、杏仁豆腐,不可枚舉,有些已經失傳,有些我們今天依舊能夠吃到,不過從記載道現實,從數量到質量,單就小零食一類而言,老太后也絕對算得上是吃貨中的魁首,即便是傳說中“山西小吃歸慈禧”那樣的豪邁,都遠遠不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