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雲南省少數民族眾多,可是來到西南邊地騰衝,會發現這是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四川和湖廣的漢族人自明朝洪武年間以軍人身份來到這裡戍邊,漢家文化也隨之城落地生根。在騰衝,出國比去省城容易。由於千山萬水的阻隔,後來興起的明清兩代的戲曲無法傳播到這裡,所以騰衝人在這400多年裡,講故事的方法仍沿用宋代發明的皮影戲。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視頻

騰衝皮影

沒有電的時代,皮影戲作為一種漢文化的載體,在少數民族眾多的雲南流行

騰衝皮影

沒有電的時代,皮影戲作為一種漢文化的載體,在少數民族眾多的雲南流行,體現了很強的生命力、感染力。騰衝皮影戲隨四川、湖廣戍邊將士及其眷屬傳入,如今早已入鄉隨俗,糅合了當地的方言,別具特色。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在騰衝,我們拜訪了高黎貢風情街上的永周皮影店,一進門就被掛滿牆的各種精美作品吸引。這家店代表著騰衝的一段泛黃記憶,有一整套從製作到表演的非遺傳承。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皮影戲不僅是劇本之上的說功和唱功,刻繪製作皮影也是日積月累的刀工和畫工。影偶用牛皮雕刻,一套影戲箱通常配備兩百多個影人頭臉。根據審美的喜好,騰衝永周皮影特別強調圖案變化的裝飾特色。生、旦角色面部多用陽刻,花臉多用陰刻。影偶的面部較誇張,武生豹頭凸額,濃眉大眼高鼻樑,額頭圓潤,小口紅脣,為表現豐富肢體語言,影偶個個頭大身長,手臂過膝。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即便在騰衝這個小地方,皮影戲還分出“西腔”和“東腔”兩種風格。西腔出自西練(固東、明光、瑞滇一帶),東腔出自東練(洞山、勐連一帶),西腔圖像精巧、節奏明快、情緒昂揚,東腔圖像高大、氣氛莊重。唱腔也分男腔、女腔、走馬腔、鹼雲腔、悲板。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非遺傳承人劉永周先生是固東鎮人氏,風格屬於西腔。從劉永周先生的曾祖父算起,劉氏一門從事皮影的製作與表演已有四代。因上個世紀開始的影視作品迅速奪取了皮影戲市場,讓皮影戲這門大眾藝術變成了小眾藝術,戲班子也越來越少,藝人紛紛改行。到了最後,只有劉永周先生和他的團隊靠著先輩留下來的自信,一路堅持了下來。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劉永周先生的班子在這期間不斷創新,與時俱進。他蒐集修整了失散的皮影老靠子,趕製新靠子,從他這兒出品的靠子雕刻精美,造型誇張,百人百樣。演繹的內容也隨新的人氣角色故事推陳出新,新的原創劇本層出不窮。在劉永周先生的助推下,沉寂了多年的皮影戲重新煥發出迷人的色彩。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咚咚咚,鏘鏘鏘……隨著展室燈光變暗,一場大戲上演。劇名《大救駕》。開場白即是一段歡快清亮的說唱旁白。《大救駕》是一個騰衝人津津樂道的故事,根據原型歷史事件改編。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清初,吳三桂領著清軍打進昆明,全城一片混亂。永曆皇帝朱由榔與小朝廷倉惶逃向滇西騰衝。因清軍緊追不捨,大西軍領袖李定國遂命大將靳統武護送皇帝,自己帶兵斷後。數日奔波之後,皇帝終於渡過了怒江,翻過高聳入雲的高黎貢山。到達騰衝時,皇帝疲憊不堪,飢餓難耐,於是在一個村口的小飯館停下休息。天色已晚,飯館廚子為了圖方便,迅速炒了一盤餌塊。永曆皇帝吃後讚不絕口,稱讚:“炒餌塊救了大駕”,從此,騰衝炒餌塊名聲大震,並改名“大救駕”。

400年非遺傳承,不僅說唱,還要看刀上功夫

貼士

我採集了關於騰衝的旅遊靈感,這裡適合帶父母/一家人共同體驗。

全年來玩最佳。

樂途旅遊網與樂途靈感旅行家:尼瑪次仁 更新:2019.06.23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