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陶瓷 宋朝 日本 黃先生ice 2017-06-11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灰被天目

茶碗作為茶道中最重要的器具不可或缺,因為在茶會中,茶碗是惟一在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人手相傳的媒介,品茶之餘,可以拿在手中端詳鑑賞的也祇有茶碗,相比之下,其他“茶道具”沒有上手把玩的條件。從古至今,在茶道中最受推崇的茶器首推“唐物天目”,也就是宋瓷茶碗。今見北京中漢六月春拍來自東瀛的“灰被天目”,即福建茶洋窯茶碗名品上拍,草就短文,以饗讀者。

前段時間赴日本,拜訪了留學期間的授業恩師竹內順一先生,老師年逾古稀,歷任五島美術館學藝部長、東京藝術大學教授、永青文庫館長、現為東洋陶磁學會理事。作為日本古陶瓷學者,竹內老師尤其以“茶陶”研究為人所知,著作等身。所謂“茶陶”,即日本傳統茶道中使用並鑑賞的古陶瓷,包括茶碗,水指(盛水的器具),花瓶等等,產地豐富多彩,包括唐物(中國)、和物(日本)、高麗物(朝鮮)、南蠻島物(東南亞)、阿蘭陀(荷蘭)等等,這些作為“茶陶”傳世的陶瓷數百年來在茶道儀式中頻繁出現,這一點從流傳至今的大量《茶會記》中可輕易證實。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灰被天目”茶碗

“天目”一詞源自鎌倉時代日本僧侶渡海赴宋求法,在浙江天目山把建窯茶碗帶回國的事蹟,文獻記載始見於建武二年(1335),其後,作為特指束口造型的茶碗而沿用下來,而把“天目”與“茶碗”兩個詞連接起來合成“天目茶碗”的說法出現較晚,工學博士塚本靖於1935年出版的《天目茶碗考》(圖1)是其嚆矢。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圖1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目”的概念不斷擴大,後來索性把所有施黑釉的陶瓷統稱“天目”,如著名學者小山富士夫及西田宏子等人的著作(圖2)即沿用了此概念(西田宏子佐藤サアラ共著《天目》1999年)。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圖2

而狹義的“天目”依然在茶道中傳承使用,侷限於束口形狀的茶碗,以此為焦點的展覽會也舉辦了多次,著名的有德川美術館與根津美術館合辦的“天目”(1979年圖3)及茶道資料館與福建省博物館合辦的“唐物天目-福建省建窯出土天目と日本傳世の天目”(1990年圖4)。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圖3

圖4

前者不僅有傳世的建窯與吉州窯茶碗的名品,還包括日本瀨戶窯燒造的“和物天目”以及漆器天目臺等相關作品,內容充實。後者的意義在於把建窯窯址的出土品與日本的傳世品聚集一堂,極大的豐富了兩國研究者的視野。

一、室町將軍家與《君臺觀左右帳記》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由負責室町幕府足利將軍家文物鑑賞的“同朋眾”(在足利將軍左右掌管藝文活動的專業幕僚團隊。有的文章翻譯成“將軍的朋友們”,純屬望文生義。)編纂的《君臺觀左右帳記》(圖5)問世,其中關於茶碗的記載廣為人知,影響深遠。文中談到“曜變”、“油滴”、“建盞”、“烏盞”、“鱉盞”、“能皮盞”、“天目”七種名稱,不僅描述了各類的特徵,還談到了當時的市場價格,饒有趣味。

宋代 建窯系茶洋窯茶碗

圖5

曜變:建盞之無上珍品,乃世間稀有物。其釉黑,滿布濃淡不一的琉璃狀星斑,又有黃色,白色及極淡的琉璃諸色夾雜其中,有如織錦般的釉色,屬萬匹之物。

油滴:第二重寶也。其釉亦黑,內外浮現泛淡紫的白星斑,較之曜變,存世有量,五千匹。建盞:不比油滴差。其釉亦黑,上有銀色之斑斕,有的也帶有如油滴一樣的星斑,三千匹。

烏盞:造型同湯盞,胎釉同建盞,大小各異,價格低廉。

鱉盞:胎土同天目,黃釉,黑釉皆有,見花鳥等各種紋飾之。千匹。

能皮盞:胎土亦同天目,釉色黃褐相間,內外浮現泛淡紫的白星斑,價格低廉。

天目:最為常見之物,以灰被為上,不為御用,不足估價。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