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朝會

另外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魚。在唐朝初年,官員只能佩戴銀魚袋,高宗以後,根據不同的官品還可以佩戴金、銀和銅魚袋等。唐玄宗時期,中書令張嘉貞對於退休官員不得佩戴魚袋的情況作出改動,允許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魚袋,以示榮寵。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朝會

另外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魚。在唐朝初年,官員只能佩戴銀魚袋,高宗以後,根據不同的官品還可以佩戴金、銀和銅魚袋等。唐玄宗時期,中書令張嘉貞對於退休官員不得佩戴魚袋的情況作出改動,允許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魚袋,以示榮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魚袋

其實大多數的官員都是晚年退休,他們的生活實際已經進入尾聲,用不了多少時間,他們的生命就要結束。對於他們的去世,政府不但給予很高的評價,而且給予優厚的待遇。退休官員去世時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主要有賜贈財物、追封、陪葬、贈諡等。如許敬宗去世時,唐高宗便給予了許敬宗高規格的喪葬待遇。

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唐朝官員乞骸骨獲得皇帝批准以後,一般來說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開始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不再過問政治時事,也會減少與朝中官員的來往。如蕭嵩以太子太師法人身份辭去官職後,在自己的園林中開始種植果樹,不再與他人來往。另有白居易辭去職務以後,給友人的詩中說到自己退居後吃著山珍海味、生活自由自在,感覺什麼都滿意。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自在勝分司。探花嘗酒多先到,拜表行香盡不知。炮筍烹魚飽飧後,擁抱枕臂醉眠時。報君一語君應笑,兼亦無心羨保釐。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朝會

另外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魚。在唐朝初年,官員只能佩戴銀魚袋,高宗以後,根據不同的官品還可以佩戴金、銀和銅魚袋等。唐玄宗時期,中書令張嘉貞對於退休官員不得佩戴魚袋的情況作出改動,允許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魚袋,以示榮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魚袋

其實大多數的官員都是晚年退休,他們的生活實際已經進入尾聲,用不了多少時間,他們的生命就要結束。對於他們的去世,政府不但給予很高的評價,而且給予優厚的待遇。退休官員去世時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主要有賜贈財物、追封、陪葬、贈諡等。如許敬宗去世時,唐高宗便給予了許敬宗高規格的喪葬待遇。

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唐朝官員乞骸骨獲得皇帝批准以後,一般來說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開始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不再過問政治時事,也會減少與朝中官員的來往。如蕭嵩以太子太師法人身份辭去官職後,在自己的園林中開始種植果樹,不再與他人來往。另有白居易辭去職務以後,給友人的詩中說到自己退居後吃著山珍海味、生活自由自在,感覺什麼都滿意。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自在勝分司。探花嘗酒多先到,拜表行香盡不知。炮筍烹魚飽飧後,擁抱枕臂醉眠時。報君一語君應笑,兼亦無心羨保釐。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影視劇中蕭嵩

也有許多官員從官位上退下來後,專心致志地管理自己家中私事。在《太平廣記》中就有一則記載,臨濟縣令李回妻子張氏的父親曾擔任廬州長史,告老還鄉後,因李回對妻子不好。作為老丈人便特地到臨濟去教訓自己的女婿。還有許多官員退休之後便承擔起服侍自己年邁的父母親的責任,侍養雙親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朝會

另外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魚。在唐朝初年,官員只能佩戴銀魚袋,高宗以後,根據不同的官品還可以佩戴金、銀和銅魚袋等。唐玄宗時期,中書令張嘉貞對於退休官員不得佩戴魚袋的情況作出改動,允許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魚袋,以示榮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魚袋

其實大多數的官員都是晚年退休,他們的生活實際已經進入尾聲,用不了多少時間,他們的生命就要結束。對於他們的去世,政府不但給予很高的評價,而且給予優厚的待遇。退休官員去世時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主要有賜贈財物、追封、陪葬、贈諡等。如許敬宗去世時,唐高宗便給予了許敬宗高規格的喪葬待遇。

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唐朝官員乞骸骨獲得皇帝批准以後,一般來說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開始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不再過問政治時事,也會減少與朝中官員的來往。如蕭嵩以太子太師法人身份辭去官職後,在自己的園林中開始種植果樹,不再與他人來往。另有白居易辭去職務以後,給友人的詩中說到自己退居後吃著山珍海味、生活自由自在,感覺什麼都滿意。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自在勝分司。探花嘗酒多先到,拜表行香盡不知。炮筍烹魚飽飧後,擁抱枕臂醉眠時。報君一語君應笑,兼亦無心羨保釐。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影視劇中蕭嵩

也有許多官員從官位上退下來後,專心致志地管理自己家中私事。在《太平廣記》中就有一則記載,臨濟縣令李回妻子張氏的父親曾擔任廬州長史,告老還鄉後,因李回對妻子不好。作為老丈人便特地到臨濟去教訓自己的女婿。還有許多官員退休之後便承擔起服侍自己年邁的父母親的責任,侍養雙親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不少有經濟實力的官員退休後,都有著自己的別墅園林,生活質量較高,平時在家中與親朋好友喝酒唱歌吟詩作對,遊山玩水,自得其樂,頤養天年,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而且這種現象在退休官員中十分常見。尉遲敬德晚年退居養老不問世事,在家中修建池塘擴建樓閣,喜歡穿著華貴的絲織品,並且自己學習演奏商樂曲目自娛自樂,不與外人交往,長達十六年。

"

引言

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唐朝時期致仕制度。在中國古代歷史中,國家官員到了一定年齡因身體原因不能繼續任職,退居養老,這種制度可以稱作為致仕。自先秦時代以來,致仕制度就已經出現端倪。到了秦漢時期,隨著帝國行政官僚體系進一步確立,致仕這一制度也得到初步完善,對退休官員的年齡和待遇的問題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規定。進入唐朝後,致仕制度愈加完善。

在官員的退休致仕方面,唐代主要繼承了漢代的一些做法。在漢代《白虎通·致仕》中就記述一名官員年紀到了七十歲或者是身體不健康就應該退休養老。

臣年七十懸車致仕者,臣以執事趨走為職,七十陽道極,耳目不聰明,跂踦之屬,是以退老去避賢者,所以長廉遠恥也。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虎通

唐朝官員退休的條件

唐朝沿襲了前朝致仕的做法,認為官員在七十歲就應該退休養老。官員七十致仕也逐漸成為了唐朝一般情況下的具體規定,而且唐朝官員也對此也表示滿意。一般來說,唐朝官員都認為自己到了七十歲,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繼續工作,應該辭掉工作回家休養。在開元二年,剛到七十歲的尚書右丞相宋璟以年老體弱為由上表朝廷要求退居休養。在這個表中他首先表明自己年老體力不足,其次又談到自己沒有體力處理國家大事,就不應該為了名利俸祿不肯退休讓位。在唐憲宗時期,兵部尚書高郢就曾多次上表要求退居養老,一些官員認為致仕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自己主動讓位休養是十分正常的。在唐朝無論是皇帝還是官員,都認為到了合適的年齡主動向國家提出退居養老能更好地展現自己的高尚的風格和素質。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宋璟

同時唐朝又規定一些官員雖然年紀已經過了七十,但身體還可以,仍然可以任職

年七十以上應致仕,若齒力未衰,亦聽釐務。

如唐高宗年間,在遼東征戰了兩年多的李勣,當時年齡就已經七十五歲。回國後的第二年,李勣便得重病去世了。武則天時期,八十歲的張柬之被任命為宰相。此外如唐朝中後期的郭子儀、裴度等人都是超過了七十歲還在為國家操勞。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柬之

當然官員也可以選擇提前退休,年齡不到七十歲,身體又不是很好,國家也願意批准其退休。

諸文武選人六品以下有老病不堪公務,有勞考及勳績情願給階授散官者,依。其五品以上,籍年雖少,形容衰老者,亦聽致仕。

唐太宗時期,只有六十四歲的李靖向國家提出退居休養的要求,他這種行為也讓唐太宗十分感動,因為有的官員身體不好會賴在官位上死撐下去,所以唐太宗得知此事之後便派人對李靖進行表彰。能力不足的官員主動提出退居養老是唐太宗一直大力提倡的。

朕觀自古以來,身居富貴,以知足者甚少。不問愚智,莫能自知,才雖不堪,強欲居職,縱有疾病,猶自勉強。公能識達大體,深足可嘉,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為一代楷模。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李靖

但是也會例外,對於一些官員來說退居養老會造成自己在生活上的拮据。因為唐朝法律規定凡是退休的官員只能拿到在職官員俸祿的一半。

大唐令: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者,各給半祿。

在唐玄宗年間,李日知並沒有與家人商量,便主動辭掉了知政事一職。回到家中後,妻子便質問“家業未立,為何要辭掉職位”,李日知回答“人要知足,不能貪得無厭”。

日知將有陳請,而不與妻謀,歸家而使左右裝飾,將出居別業。妻驚曰:家產屢空,子弟名宦未立,何為遽辭職也?日知曰:“書生至此,已過本分。人情無厭,若恣其心,是無止足之日”。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唐玄宗

面對巨大的待遇差距,也並不是每個官員都能泰然處之。在唐德宗年間,御史中丞竇參曾經做過一次夢,他發現自己可能會被皇帝下令辭職,但想到自己只能得到半祿,內心自然是十分不爽。當然想竇參這樣在心態上不豁達的官員並不是很多,要是人人都為了退休的待遇問題而斤斤計較,在職官員退休工作必定難以開展。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竇參

由於唐朝在官員退休政策上比較靈活,為此一些官員會鑽政策的空子,找理由不肯退休。武則天時期兵部侍郎侯知一的年齡超過七十了,國家讓他回家休養,結果侯知一不願意退休,於是便寫了一個奏章表示自己身體健康,再幹上幾年也不成問題。甚至他為了證明這一點,再百官上朝時當著皇帝的面大步疾走以展示自己的身體狀況良好。

白居易有一首詩就是諷刺那些年齡已經超過七十歲也沒有絲毫想要退居休養的官員,只為貪圖名利,而不注重法律道德。《不致仕》一詩說到。

七十而致仕,禮法有明文。何乃貪榮者,斯言如不聞?可憐八九十,齒墜雙眸昏。朝露貪名利,夕陽憂子孫。掛冠顧翠緌,懸車惜朱輪。金章腰不勝,傴僂入君門。誰不愛富貴?誰不戀君恩?年高須告老,名遂合退身。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白居易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待遇

唐朝官員退休養老後,國家為了防止退休官員產生牴觸情緒,如何解決退休官員的待遇顯得尤為重要。相比較前朝,唐朝更加註重注重獎賞退休官員的功績,同時退休官員在物質方面待遇也是比較優厚的。主要的物質待遇有祿料、實物、乘輿、侍養等內容,其中以祿料和實物最為重要。

唐朝在職官員的經濟待遇主要是由俸祿和俸料兩個方面組成。按照官品高低頒給糧食成為俸祿,頒給官員錢財的叫俸料。然而退休官員在唐朝前期主要享受的半俸祿待遇,不享受俸料待遇。直到唐德宗時期,多數退休官員除了享受半祿之外,又增加了俸料。

致仕官所請半祿料及賜物等,並宜從敕出日,於本貫及寄住處州府支給。

除了制度規定的祿料之外,退休官員有時還能享受皇帝臨時性的特恩普賜,這是退休官員中最值得誇耀的事情。如張仁願、宋璟、張說等人就曾享受過特賜全祿的待遇。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張說

在退休官員的實物待遇方面,一種就是唐朝退休官員可以退休官員的名義向國家申請某些實物,提出申請後才能得到,實際上每個退休官員都能得到。同時國家在某項重要典禮結束後,也會給退休官員一定的實物賞賜。另一種就是唐朝皇帝對功績較大的官員在其退休之時賜予的優厚錢財,包括絹帛、醫藥等,數量不一,因人因時而異,不過享受這種待遇的官員並不多。

唐朝政府除了在經濟上優待退休官員之外,也會從其他方面給予退休官員一些優厚的待遇,以標榜他們擁有著特殊的社會地位。首先唐朝也繼承了前朝退休官員可以參加朝會的做法,並且將其作為一種制度固定下來。

內外文武群官,年老致仕抗表去職者,朝參之班宜在本品見任之上。

當然並不是所有退休官員都是有機會參加朝會,因為唐朝朝會是有著官品限制。在唐朝參加朝會既是皇帝對退休官員的特殊禮遇,也是對退休官員的榮譽鼓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朝會

另外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魚。在唐朝初年,官員只能佩戴銀魚袋,高宗以後,根據不同的官品還可以佩戴金、銀和銅魚袋等。唐玄宗時期,中書令張嘉貞對於退休官員不得佩戴魚袋的情況作出改動,允許退休官員可以終身佩戴魚袋,以示榮寵。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魚袋

其實大多數的官員都是晚年退休,他們的生活實際已經進入尾聲,用不了多少時間,他們的生命就要結束。對於他們的去世,政府不但給予很高的評價,而且給予優厚的待遇。退休官員去世時可以享受到的待遇主要有賜贈財物、追封、陪葬、贈諡等。如許敬宗去世時,唐高宗便給予了許敬宗高規格的喪葬待遇。

高宗為之舉哀,廢朝三日,詔文武百官就第赴哭,冊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陪葬昭陵。

唐朝官員退休後的生活狀態

唐朝官員乞骸骨獲得皇帝批准以後,一般來說都是回到自己的老家開始追求舒適安逸的生活狀態,不再過問政治時事,也會減少與朝中官員的來往。如蕭嵩以太子太師法人身份辭去官職後,在自己的園林中開始種植果樹,不再與他人來往。另有白居易辭去職務以後,給友人的詩中說到自己退居後吃著山珍海味、生活自由自在,感覺什麼都滿意。

南北東西無所羈,掛冠自在勝分司。探花嘗酒多先到,拜表行香盡不知。炮筍烹魚飽飧後,擁抱枕臂醉眠時。報君一語君應笑,兼亦無心羨保釐。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影視劇中蕭嵩

也有許多官員從官位上退下來後,專心致志地管理自己家中私事。在《太平廣記》中就有一則記載,臨濟縣令李回妻子張氏的父親曾擔任廬州長史,告老還鄉後,因李回對妻子不好。作為老丈人便特地到臨濟去教訓自己的女婿。還有許多官員退休之後便承擔起服侍自己年邁的父母親的責任,侍養雙親成為他們生活中重要內容。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不少有經濟實力的官員退休後,都有著自己的別墅園林,生活質量較高,平時在家中與親朋好友喝酒唱歌吟詩作對,遊山玩水,自得其樂,頤養天年,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而且這種現象在退休官員中十分常見。尉遲敬德晚年退居養老不問世事,在家中修建池塘擴建樓閣,喜歡穿著華貴的絲織品,並且自己學習演奏商樂曲目自娛自樂,不與外人交往,長達十六年。

讓我們扒一扒1400年前的唐朝是如何解決官員退休問題

尉遲敬德

除了吃喝玩樂之外,修身養心也少不了。不少退休官員把信奉佛道作為自己安心養閒作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又不得不提到白居易這個人,晚年退休後,與香山高僧如滿結香火社,二者之間來往頻繁,自稱香山居士。白居易六十八歲得病後,徹底相信佛教了。到了死的時候,還讓家人將自己葬在如滿大師塔的旁邊。

對於另一些退休官員來說,靜心讀書,著書立說,也是一種悠閒的生活方式。昭文館大學士柳衝致退休後,在家中埋頭於書海。在唐開元二年,唐玄宗下令讓柳衝致和著作郎薛南金刊定《系錄》。同樣在玄宗時期,尚書左丞張說與御史大夫崔隱甫、中丞宇文融等政見不合產生矛盾,玄宗便讓張說退居養老,命令他在家修著史書。可以說,編書讀書是退休官員休閒養性的一種積極生活。

結語

退休告老作為中國古代官員管理制度的一部分,基本上形成於漢朝,在唐朝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加強。官員退休可以有效地解決官員隊伍的新老交替,為隊伍注入新鮮血液。在一個社會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官員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讓位於年輕人。一方面國家要重視退休官員,另一方面而退休官員面對退休也要泰然處之,因為這是提高國家辦事效率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參考資料《新舊唐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