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

在中國歷史上,捨棄國都而倉皇出逃的皇帝不在少數,比如安史之亂時逃出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再比如有“逃跑皇帝”之稱的宋高宗趙構。前世的皇帝既然都可以在國都將破的時候選擇逃亡,為什麼唯獨崇禎皇帝死在了都城呢?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在京城被圍之前選擇南遷呢?本期的《歷史懸疑檔案》,姚看江湖就將為大家探尋一下崇禎沒有遷都南京的原因所在。

"

在中國歷史上,捨棄國都而倉皇出逃的皇帝不在少數,比如安史之亂時逃出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再比如有“逃跑皇帝”之稱的宋高宗趙構。前世的皇帝既然都可以在國都將破的時候選擇逃亡,為什麼唯獨崇禎皇帝死在了都城呢?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在京城被圍之前選擇南遷呢?本期的《歷史懸疑檔案》,姚看江湖就將為大家探尋一下崇禎沒有遷都南京的原因所在。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一,性格的缺陷,使崇禎皇帝缺乏在複雜情勢中一錘定音的魄力。

崇禎皇帝幼年喪母,經歷坎坷,使他的個性出現了多面性。崇禎皇帝有時候表現的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有時候又優柔寡斷,缺乏果敢。這種性格的缺陷,直接導致崇禎皇帝在許多事情的決斷上出現了明顯的失誤。

就拿南遷來說,崇禎皇帝是明顯傾向於遷往南京的。《明史·周後傳》中,周皇后就曾經暗示崇禎皇帝南遷。之後,崇禎皇帝又與周延儒私下商議此事。再後來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右庶子李明睿都提出過南遷的建議。崇禎在這時候自然也動了南遷的念頭,只是礙於面子,不想做一個捨棄國都的逃亡之君,只好做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對群臣說:“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

崇禎原以為這番表態之後,其他大臣還會繼續苦苦上諫,到時候就可以就坡下驢,體面的放棄北京城。哪知道大臣們以為崇禎皇帝已經下定了死守北京的決心,竟然提出了讓太子留守南京的建議,這剛好觸犯了崇禎皇帝的逆鱗,崇禎皇帝大怒:“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南遷的事情就此作罷。

回望這一事件,當時的北京城處於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的南北夾擊之下,而附近的機動兵力在連年征戰中已經損失殆盡。北京城的形勢極其危險,根本沒有堅守的可能。作為一國的天子,這時候就必須拿出一錘定音的魄力,選擇對國家、對社稷最為有利的方針,而不應該再顧及自己的個人榮辱,屈從於輿論壓力之下。倘若當時明朝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斷然南下。明朝如果當時選擇遷都南京,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並且可以利用李自成大順軍與清朝軍隊在北方混戰的機會,及時的休養生息,中國的歷史或許將徹底改寫。

只可惜,崇禎皇帝個性的複雜多變,做事的優柔寡斷,將最後的時間都浪費在了無謂的爭論之上,致使明朝錯過了最後力挽狂瀾的機會。

"

在中國歷史上,捨棄國都而倉皇出逃的皇帝不在少數,比如安史之亂時逃出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再比如有“逃跑皇帝”之稱的宋高宗趙構。前世的皇帝既然都可以在國都將破的時候選擇逃亡,為什麼唯獨崇禎皇帝死在了都城呢?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在京城被圍之前選擇南遷呢?本期的《歷史懸疑檔案》,姚看江湖就將為大家探尋一下崇禎沒有遷都南京的原因所在。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一,性格的缺陷,使崇禎皇帝缺乏在複雜情勢中一錘定音的魄力。

崇禎皇帝幼年喪母,經歷坎坷,使他的個性出現了多面性。崇禎皇帝有時候表現的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有時候又優柔寡斷,缺乏果敢。這種性格的缺陷,直接導致崇禎皇帝在許多事情的決斷上出現了明顯的失誤。

就拿南遷來說,崇禎皇帝是明顯傾向於遷往南京的。《明史·周後傳》中,周皇后就曾經暗示崇禎皇帝南遷。之後,崇禎皇帝又與周延儒私下商議此事。再後來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右庶子李明睿都提出過南遷的建議。崇禎在這時候自然也動了南遷的念頭,只是礙於面子,不想做一個捨棄國都的逃亡之君,只好做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對群臣說:“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

崇禎原以為這番表態之後,其他大臣還會繼續苦苦上諫,到時候就可以就坡下驢,體面的放棄北京城。哪知道大臣們以為崇禎皇帝已經下定了死守北京的決心,竟然提出了讓太子留守南京的建議,這剛好觸犯了崇禎皇帝的逆鱗,崇禎皇帝大怒:“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南遷的事情就此作罷。

回望這一事件,當時的北京城處於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的南北夾擊之下,而附近的機動兵力在連年征戰中已經損失殆盡。北京城的形勢極其危險,根本沒有堅守的可能。作為一國的天子,這時候就必須拿出一錘定音的魄力,選擇對國家、對社稷最為有利的方針,而不應該再顧及自己的個人榮辱,屈從於輿論壓力之下。倘若當時明朝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斷然南下。明朝如果當時選擇遷都南京,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並且可以利用李自成大順軍與清朝軍隊在北方混戰的機會,及時的休養生息,中國的歷史或許將徹底改寫。

只可惜,崇禎皇帝個性的複雜多變,做事的優柔寡斷,將最後的時間都浪費在了無謂的爭論之上,致使明朝錯過了最後力挽狂瀾的機會。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二,李自成的軍隊進攻的速度過快,沒有留給崇禎皇帝太多的思考時間。

李自成從西安起兵,想要直接打到北京,中間還隔著許多險峻關隘,原本是困難重重。但誰也沒有想到,此時明朝的軍隊早已變得不堪一擊,面對來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招架之力。李自成親自率領一路軍隊貫穿山西,經大同、張家口直取北京。闖王的另一路軍隊進入河南,目的就是要阻斷崇禎皇帝南逃的路線。李自成的兩路軍隊行軍迅速,一路上勢如破竹,還沒等崇禎皇帝反應過來,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城,崇禎皇帝想要南遷也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人才凋零,朝堂之上再沒有可以委以重任的忠臣良將。

崇禎皇帝無論是死守北京,還是撤退江南,都需要勇將賢臣的輔佐。只可惜明朝僅有的一些人才,不是戰死,就是病死,還有一些被崇禎自己殺死。到了這個時候,朝堂之上雖然人頭攢動,但都只剩下了耍嘴皮子的本領。倘若於謙在世,堅守北京城還有一線希望;如果有關雲長那樣的良將,崇禎皇帝或許可以突破重圍,撤退南京。只可惜已經淪為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如果貿然離開北京城,反而會死得更加難看,倒不如索性體面地死在北京,至少落個節烈的美名。正是基於此種原因,在錯過了最佳撤離時期之後,崇禎皇帝再也沒有勇氣敢踏出北京城半步。

"

在中國歷史上,捨棄國都而倉皇出逃的皇帝不在少數,比如安史之亂時逃出長安的唐玄宗李隆基,再比如有“逃跑皇帝”之稱的宋高宗趙構。前世的皇帝既然都可以在國都將破的時候選擇逃亡,為什麼唯獨崇禎皇帝死在了都城呢?崇禎皇帝為什麼沒有在京城被圍之前選擇南遷呢?本期的《歷史懸疑檔案》,姚看江湖就將為大家探尋一下崇禎沒有遷都南京的原因所在。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一,性格的缺陷,使崇禎皇帝缺乏在複雜情勢中一錘定音的魄力。

崇禎皇帝幼年喪母,經歷坎坷,使他的個性出現了多面性。崇禎皇帝有時候表現的剛愎自用,固執己見,有時候又優柔寡斷,缺乏果敢。這種性格的缺陷,直接導致崇禎皇帝在許多事情的決斷上出現了明顯的失誤。

就拿南遷來說,崇禎皇帝是明顯傾向於遷往南京的。《明史·周後傳》中,周皇后就曾經暗示崇禎皇帝南遷。之後,崇禎皇帝又與周延儒私下商議此事。再後來左都御史李邦華、少詹事項煜、右庶子李明睿都提出過南遷的建議。崇禎在這時候自然也動了南遷的念頭,只是礙於面子,不想做一個捨棄國都的逃亡之君,只好做出一副大義凜然的模樣對群臣說:“夫國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復多言!”

崇禎原以為這番表態之後,其他大臣還會繼續苦苦上諫,到時候就可以就坡下驢,體面的放棄北京城。哪知道大臣們以為崇禎皇帝已經下定了死守北京的決心,竟然提出了讓太子留守南京的建議,這剛好觸犯了崇禎皇帝的逆鱗,崇禎皇帝大怒:“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爾!”南遷的事情就此作罷。

回望這一事件,當時的北京城處於李自成的大順軍和清軍的南北夾擊之下,而附近的機動兵力在連年征戰中已經損失殆盡。北京城的形勢極其危險,根本沒有堅守的可能。作為一國的天子,這時候就必須拿出一錘定音的魄力,選擇對國家、對社稷最為有利的方針,而不應該再顧及自己的個人榮辱,屈從於輿論壓力之下。倘若當時明朝的皇帝是明成祖朱棣,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斷然南下。明朝如果當時選擇遷都南京,至少可以守住半壁江山,並且可以利用李自成大順軍與清朝軍隊在北方混戰的機會,及時的休養生息,中國的歷史或許將徹底改寫。

只可惜,崇禎皇帝個性的複雜多變,做事的優柔寡斷,將最後的時間都浪費在了無謂的爭論之上,致使明朝錯過了最後力挽狂瀾的機會。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二,李自成的軍隊進攻的速度過快,沒有留給崇禎皇帝太多的思考時間。

李自成從西安起兵,想要直接打到北京,中間還隔著許多險峻關隘,原本是困難重重。但誰也沒有想到,此時明朝的軍隊早已變得不堪一擊,面對來勢洶洶的農民起義軍,根本就沒有任何的招架之力。李自成親自率領一路軍隊貫穿山西,經大同、張家口直取北京。闖王的另一路軍隊進入河南,目的就是要阻斷崇禎皇帝南逃的路線。李自成的兩路軍隊行軍迅速,一路上勢如破竹,還沒等崇禎皇帝反應過來,北京城已經變成了一座孤城,崇禎皇帝想要南遷也已經來不及了。

第三,人才凋零,朝堂之上再沒有可以委以重任的忠臣良將。

崇禎皇帝無論是死守北京,還是撤退江南,都需要勇將賢臣的輔佐。只可惜明朝僅有的一些人才,不是戰死,就是病死,還有一些被崇禎自己殺死。到了這個時候,朝堂之上雖然人頭攢動,但都只剩下了耍嘴皮子的本領。倘若於謙在世,堅守北京城還有一線希望;如果有關雲長那樣的良將,崇禎皇帝或許可以突破重圍,撤退南京。只可惜已經淪為孤家寡人的崇禎皇帝,如果貿然離開北京城,反而會死得更加難看,倒不如索性體面地死在北京,至少落個節烈的美名。正是基於此種原因,在錯過了最佳撤離時期之後,崇禎皇帝再也沒有勇氣敢踏出北京城半步。

同樣是國破城亡,為什麼唐玄宗、宋高宗能跑,唯獨崇禎殉國了呢?

第四,帝王的私心作祟,不肯將太子派駐南京。

早在李自成圍城之前,左都御史李邦華就曾提出過太子撫軍江南,潛臺詞就是說萬一北京有個閃失,至少太子有在南京主持大局,可為大明王朝留一條後路。哪成想反對派官員光時亨拋出了靈武奪位的典故:“奉太子往南,諸臣意欲何為!將欲為唐肅宗靈武故事乎?”

崇禎皇帝聽聞此言,立刻就勃然變色。崇禎皇帝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反應?那是因為靈武奪位所描述的內容是安史之亂的時候,唐玄宗李隆基逃出長安,結果太子在靈武自立為皇帝,直接就將唐玄宗的皇位奪走,唐玄宗從此變作者姚看江湖成了有名無實的太上皇,最後鬱鬱而終。古代的帝王對皇位極其的看重,不到嚥氣的時候絕不撒手,即使是親生的兒子,也不會輕易讓位。崇禎皇帝並不認為自己會死,他擔心太子一到南京,便會將自己取而代之,所以一聽到靈武奪們的典故就斷然拒絕了李邦華的提議。

客觀的講,在南遷提議被徹底否決之後,李邦華所提出的這條方案是非常符合當時形式的。倘若崇禎皇帝能夠按照這條提議,提前將太子安置在南京,那麼就不會有後來南明朝諸王爭位的鬧劇上演,更不會輕而易舉地被清朝所滅。正是由於崇禎皇帝對於皇權的過於貪戀,不但葬送了全部皇子的性命,而且也徹底斷送了大明朝東山再起的希望。

漢族最後一個大一統王朝就此消失在了茫茫的歷史長河之中,不可不謂千古之憾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