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

正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杯酒釋兵權;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殺“難兄弟兒”;由晚清的“總督”化身為革命後“都督”的地方分裂勢力已然蕩平,就好比坐穩了天下,袁世凱也悄然加快了“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

  • 一、袁世凱如今做了大總統,就不能再僅當北洋的“頭頭兒”,而是得做“天下的共主”
  • 二、是重視“文治”,強調“軍民分治,軍人不得干預政治”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這“兩步並作一步走”方針,確實“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這一方針能夠真正的實施,或許一個強大的中華,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現實卻是,老袁人還沒有死涼,軍閥混戰的戰火就又起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

正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杯酒釋兵權;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殺“難兄弟兒”;由晚清的“總督”化身為革命後“都督”的地方分裂勢力已然蕩平,就好比坐穩了天下,袁世凱也悄然加快了“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

  • 一、袁世凱如今做了大總統,就不能再僅當北洋的“頭頭兒”,而是得做“天下的共主”
  • 二、是重視“文治”,強調“軍民分治,軍人不得干預政治”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這“兩步並作一步走”方針,確實“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這一方針能夠真正的實施,或許一個強大的中華,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現實卻是,老袁人還沒有死涼,軍閥混戰的戰火就又起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北洋三傑”先後去職

袁世凱接過大總統的印把子來,消除內外諸方割據勢力,要讓天下“河清海晏”,自然是好得很。可他的北洋軍的“小兄弟兒”就未必這樣想了。於是他便將矛頭首先指向了最大的威脅——“北洋三傑”。

所謂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物,老袁一當總統,他就“不聞國事”回老家正定去了;就頗有些張子房要功成身退的意思。馮國璋遠在南京。少見自然也就少怪。段祺瑞身為陸軍總長,又是總統府設立的軍事處的處長,軍權集於一身,自然也就是袁世凱第一個要處理的對象了。

段祺瑞為人又剛愎自用,免不了就觸碰到袁大總統世凱的“龍鱗”。段祺瑞有一至交,兩人亦師亦友,相得益彰,是足可以“依劍天涯的好基友”,就是陸軍次長徐樹錚。也是個不招袁大總統待見的“主兒”。有時段祺瑞不到部來上班,徐樹錚就也不來點卯。

老袁還要嘆息著跟手下們講,“咱們北洋團體還成個什麼樣子;華甫(馮國璋)要睡到十二點鐘以後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又老不到部裡來支應。”袁世凱就找段祺瑞來商量,給徐樹錚調換一下工作,段祺瑞一聽就炸了,說,“很好,請大總統先免去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

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矛盾不斷疊加,彼此便愈發地“客氣”(唯其客氣才顯示疏遠)了,段祺瑞最終,不得不辭去了職務。

"

正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杯酒釋兵權;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殺“難兄弟兒”;由晚清的“總督”化身為革命後“都督”的地方分裂勢力已然蕩平,就好比坐穩了天下,袁世凱也悄然加快了“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

  • 一、袁世凱如今做了大總統,就不能再僅當北洋的“頭頭兒”,而是得做“天下的共主”
  • 二、是重視“文治”,強調“軍民分治,軍人不得干預政治”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這“兩步並作一步走”方針,確實“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這一方針能夠真正的實施,或許一個強大的中華,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現實卻是,老袁人還沒有死涼,軍閥混戰的戰火就又起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北洋三傑”先後去職

袁世凱接過大總統的印把子來,消除內外諸方割據勢力,要讓天下“河清海晏”,自然是好得很。可他的北洋軍的“小兄弟兒”就未必這樣想了。於是他便將矛頭首先指向了最大的威脅——“北洋三傑”。

所謂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物,老袁一當總統,他就“不聞國事”回老家正定去了;就頗有些張子房要功成身退的意思。馮國璋遠在南京。少見自然也就少怪。段祺瑞身為陸軍總長,又是總統府設立的軍事處的處長,軍權集於一身,自然也就是袁世凱第一個要處理的對象了。

段祺瑞為人又剛愎自用,免不了就觸碰到袁大總統世凱的“龍鱗”。段祺瑞有一至交,兩人亦師亦友,相得益彰,是足可以“依劍天涯的好基友”,就是陸軍次長徐樹錚。也是個不招袁大總統待見的“主兒”。有時段祺瑞不到部來上班,徐樹錚就也不來點卯。

老袁還要嘆息著跟手下們講,“咱們北洋團體還成個什麼樣子;華甫(馮國璋)要睡到十二點鐘以後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又老不到部裡來支應。”袁世凱就找段祺瑞來商量,給徐樹錚調換一下工作,段祺瑞一聽就炸了,說,“很好,請大總統先免去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

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矛盾不斷疊加,彼此便愈發地“客氣”(唯其客氣才顯示疏遠)了,段祺瑞最終,不得不辭去了職務。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劍鋒再指嫡系的地方軍閥

當北洋的軍隊開了去,原本盤踞那裡的晚清“總督”們,給鳩佔了鵲巢,他們手裡有兵有權,也握著一省的命脈,儼然就是一方的諸侯。老袁心裡自然也容不得。於是便將他的那“兩步走”要推到地方上來,要“廢督”“廢省”。

於是便讓他的“政治俘虜”黎元洪發一個主張廢督的通電,先行試一試水。

結果馬上就有人說了,“咱們出生入死為你打天下,你現在準備當皇帝,就想把咱們打入冷宮了。”話雖如此說,可總不能拿這話去回大總統的令,於是便不溫不火地回覆說,堅決服從老袁的命令,不過也總得等到“政府哪一天發清了欠餉,咱們才好解甲歸田。”

他們哪壺不開提哪壺,袁世凱卻頗有耐心,採用其謀士的建議“行之以漸而不操之過急”,把“都督”都裁撤了,改稱“將軍”,“暫時不變更其職權”。

雖然是“換湯不換藥”,這一建議也有它的高明之處。那就是“都督”自然是一省的長官,而“將軍”不過是一個軍職,雖然當下是代行著一省長官的職能,可未必長久呢。

"

正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杯酒釋兵權;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殺“難兄弟兒”;由晚清的“總督”化身為革命後“都督”的地方分裂勢力已然蕩平,就好比坐穩了天下,袁世凱也悄然加快了“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

  • 一、袁世凱如今做了大總統,就不能再僅當北洋的“頭頭兒”,而是得做“天下的共主”
  • 二、是重視“文治”,強調“軍民分治,軍人不得干預政治”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這“兩步並作一步走”方針,確實“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這一方針能夠真正的實施,或許一個強大的中華,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現實卻是,老袁人還沒有死涼,軍閥混戰的戰火就又起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北洋三傑”先後去職

袁世凱接過大總統的印把子來,消除內外諸方割據勢力,要讓天下“河清海晏”,自然是好得很。可他的北洋軍的“小兄弟兒”就未必這樣想了。於是他便將矛頭首先指向了最大的威脅——“北洋三傑”。

所謂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物,老袁一當總統,他就“不聞國事”回老家正定去了;就頗有些張子房要功成身退的意思。馮國璋遠在南京。少見自然也就少怪。段祺瑞身為陸軍總長,又是總統府設立的軍事處的處長,軍權集於一身,自然也就是袁世凱第一個要處理的對象了。

段祺瑞為人又剛愎自用,免不了就觸碰到袁大總統世凱的“龍鱗”。段祺瑞有一至交,兩人亦師亦友,相得益彰,是足可以“依劍天涯的好基友”,就是陸軍次長徐樹錚。也是個不招袁大總統待見的“主兒”。有時段祺瑞不到部來上班,徐樹錚就也不來點卯。

老袁還要嘆息著跟手下們講,“咱們北洋團體還成個什麼樣子;華甫(馮國璋)要睡到十二點鐘以後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又老不到部裡來支應。”袁世凱就找段祺瑞來商量,給徐樹錚調換一下工作,段祺瑞一聽就炸了,說,“很好,請大總統先免去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

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矛盾不斷疊加,彼此便愈發地“客氣”(唯其客氣才顯示疏遠)了,段祺瑞最終,不得不辭去了職務。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劍鋒再指嫡系的地方軍閥

當北洋的軍隊開了去,原本盤踞那裡的晚清“總督”們,給鳩佔了鵲巢,他們手裡有兵有權,也握著一省的命脈,儼然就是一方的諸侯。老袁心裡自然也容不得。於是便將他的那“兩步走”要推到地方上來,要“廢督”“廢省”。

於是便讓他的“政治俘虜”黎元洪發一個主張廢督的通電,先行試一試水。

結果馬上就有人說了,“咱們出生入死為你打天下,你現在準備當皇帝,就想把咱們打入冷宮了。”話雖如此說,可總不能拿這話去回大總統的令,於是便不溫不火地回覆說,堅決服從老袁的命令,不過也總得等到“政府哪一天發清了欠餉,咱們才好解甲歸田。”

他們哪壺不開提哪壺,袁世凱卻頗有耐心,採用其謀士的建議“行之以漸而不操之過急”,把“都督”都裁撤了,改稱“將軍”,“暫時不變更其職權”。

雖然是“換湯不換藥”,這一建議也有它的高明之處。那就是“都督”自然是一省的長官,而“將軍”不過是一個軍職,雖然當下是代行著一省長官的職能,可未必長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袁世凱似乎有些私心呢

與上文的故事大概也在同一時間,有一陳宦為四川將軍的任命,事關老袁家事,又似乎是國之大事,就有必要簡單敘述一下了。當時的北洋軍已經分佈到了大部分省區,但兩廣和四川、雲貴,還是地方軍的勢力範圍。趁這次把陳宦放到四川,將來自可以緩解西顧之憂。

臨行前去見老袁,袁世凱跟他講,“四川是天府之國,明朝藩王的殿址仍然存在,你去很好的把它修葺一下,也許我將來叫芸臺(袁克定)到四川來。”

陳宦一到成都,便整日裡忙於修皇城。有人就問他說,這麼多重要事情做不過來,你幹嘛著急上火修著舊宮殿呢。陳宦煞有介事地說,“我是替袁大公子當的差,也許將來他被封為蜀王,我能不替他準備好王府麼?”別人又問“太子應該在京裡,為什麼要出就藩封呢?”陳回說,“皇位不一定輪到他,老頭子頗有立愛不立立長的意思,我想老五(克權)最有希望。”

"

正比如趙匡胤“黃袍加身”後的杯酒釋兵權;又恰如朱元璋坐了天下要殺“難兄弟兒”;由晚清的“總督”化身為革命後“都督”的地方分裂勢力已然蕩平,就好比坐穩了天下,袁世凱也悄然加快了“去北洋化”的步伐。

袁世凱的“去北洋化”,是兩步並作一步走的。

  • 一、袁世凱如今做了大總統,就不能再僅當北洋的“頭頭兒”,而是得做“天下的共主”
  • 二、是重視“文治”,強調“軍民分治,軍人不得干預政治”

不得不承認,袁世凱的這“兩步並作一步走”方針,確實“非有大格局、大智慧”,是不敢想,也做不到的。倘若這一方針能夠真正的實施,或許一個強大的中華,已然依稀在眼前了。現實卻是,老袁人還沒有死涼,軍閥混戰的戰火就又起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北洋三傑”先後去職

袁世凱接過大總統的印把子來,消除內外諸方割據勢力,要讓天下“河清海晏”,自然是好得很。可他的北洋軍的“小兄弟兒”就未必這樣想了。於是他便將矛頭首先指向了最大的威脅——“北洋三傑”。

所謂的“北洋三傑”,王士珍是一個比較低調的人物,老袁一當總統,他就“不聞國事”回老家正定去了;就頗有些張子房要功成身退的意思。馮國璋遠在南京。少見自然也就少怪。段祺瑞身為陸軍總長,又是總統府設立的軍事處的處長,軍權集於一身,自然也就是袁世凱第一個要處理的對象了。

段祺瑞為人又剛愎自用,免不了就觸碰到袁大總統世凱的“龍鱗”。段祺瑞有一至交,兩人亦師亦友,相得益彰,是足可以“依劍天涯的好基友”,就是陸軍次長徐樹錚。也是個不招袁大總統待見的“主兒”。有時段祺瑞不到部來上班,徐樹錚就也不來點卯。

老袁還要嘆息著跟手下們講,“咱們北洋團體還成個什麼樣子;華甫(馮國璋)要睡到十二點鐘以後才起床,芝泉(段祺瑞)又老不到部裡來支應。”袁世凱就找段祺瑞來商量,給徐樹錚調換一下工作,段祺瑞一聽就炸了,說,“很好,請大總統先免去我的職,隨後要怎麼辦就怎麼辦。”

這樣一來二去,兩人矛盾不斷疊加,彼此便愈發地“客氣”(唯其客氣才顯示疏遠)了,段祺瑞最終,不得不辭去了職務。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劍鋒再指嫡系的地方軍閥

當北洋的軍隊開了去,原本盤踞那裡的晚清“總督”們,給鳩佔了鵲巢,他們手裡有兵有權,也握著一省的命脈,儼然就是一方的諸侯。老袁心裡自然也容不得。於是便將他的那“兩步走”要推到地方上來,要“廢督”“廢省”。

於是便讓他的“政治俘虜”黎元洪發一個主張廢督的通電,先行試一試水。

結果馬上就有人說了,“咱們出生入死為你打天下,你現在準備當皇帝,就想把咱們打入冷宮了。”話雖如此說,可總不能拿這話去回大總統的令,於是便不溫不火地回覆說,堅決服從老袁的命令,不過也總得等到“政府哪一天發清了欠餉,咱們才好解甲歸田。”

他們哪壺不開提哪壺,袁世凱卻頗有耐心,採用其謀士的建議“行之以漸而不操之過急”,把“都督”都裁撤了,改稱“將軍”,“暫時不變更其職權”。

雖然是“換湯不換藥”,這一建議也有它的高明之處。那就是“都督”自然是一省的長官,而“將軍”不過是一個軍職,雖然當下是代行著一省長官的職能,可未必長久呢。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袁世凱似乎有些私心呢

與上文的故事大概也在同一時間,有一陳宦為四川將軍的任命,事關老袁家事,又似乎是國之大事,就有必要簡單敘述一下了。當時的北洋軍已經分佈到了大部分省區,但兩廣和四川、雲貴,還是地方軍的勢力範圍。趁這次把陳宦放到四川,將來自可以緩解西顧之憂。

臨行前去見老袁,袁世凱跟他講,“四川是天府之國,明朝藩王的殿址仍然存在,你去很好的把它修葺一下,也許我將來叫芸臺(袁克定)到四川來。”

陳宦一到成都,便整日裡忙於修皇城。有人就問他說,這麼多重要事情做不過來,你幹嘛著急上火修著舊宮殿呢。陳宦煞有介事地說,“我是替袁大公子當的差,也許將來他被封為蜀王,我能不替他準備好王府麼?”別人又問“太子應該在京裡,為什麼要出就藩封呢?”陳回說,“皇位不一定輪到他,老頭子頗有立愛不立立長的意思,我想老五(克權)最有希望。”

為什麼袁世凱還沒有死涼,北洋軍閥內部就要開始亂套了呢

結語

袁世凱鼓勵的“文治”,主張政府的官員都得通過考試選拔才能錄用,可那些出身行伍的北洋人物有幾個讀過書的?自然要被視為排斥自己的做法。袁世凱又積極立法,示以法制立國,北洋那些行伍之人,能夠自覺接受法律約束的就更少了。

而他袁世凱自己又立身不正,時常又暴露出要做袁皇上的想法,就難怪有人要說“咱們出生入死為你打天下,你現在準備當皇帝,就想把咱們打入冷宮了。”也就難怪袁世凱尚未死涼,大家都要為了利益你爭我奪了。

如此看來,“計劃”再好,也得要去執行的人將“心”擺正。袁世凱的施政計劃,固然完美,倘若剔除了那點兒要當袁皇上的私信,或許身後的軍閥混戰不會有,身後的罵名也就自然不會有了。非但如此,也將會是國之幸事,天下之幸事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