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明朝諸位昏庸的皇帝,應該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權術的嘉靖皇帝;沉迷於木匠事業,導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皇帝,其實都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談,他們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天賦異稟,但當他們處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爭伐異、宦官專政、軍隊羸弱,這些問題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而它們在崇禎皇帝接手以後一股腦的出現。再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外敵入侵,崇禎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可是,崇禎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小時候並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神宗討厭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由檢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由檢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由檢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後,朱由檢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由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啟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明朝諸位昏庸的皇帝,應該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權術的嘉靖皇帝;沉迷於木匠事業,導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皇帝,其實都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談,他們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天賦異稟,但當他們處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爭伐異、宦官專政、軍隊羸弱,這些問題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而它們在崇禎皇帝接手以後一股腦的出現。再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外敵入侵,崇禎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可是,崇禎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小時候並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神宗討厭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由檢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由檢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由檢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後,朱由檢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由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啟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就連天啟皇帝在幼年時都沒有人在意他的教育,更何況可有可無的朱由檢。儘管朱由檢個人好學不倦,但他在繼位之前基本上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朝堂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地方。將挽救明朝的希望壓在這樣一位少年身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朱由檢在繼位以後,志向遠大,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史書稱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亦載道:“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這樣勤政的皇帝絕不是無能的,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崇禎就是一位賢明的皇帝。縱觀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一生,可以發現他有許多巨大的過錯。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明朝諸位昏庸的皇帝,應該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權術的嘉靖皇帝;沉迷於木匠事業,導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皇帝,其實都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談,他們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天賦異稟,但當他們處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爭伐異、宦官專政、軍隊羸弱,這些問題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而它們在崇禎皇帝接手以後一股腦的出現。再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外敵入侵,崇禎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可是,崇禎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小時候並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神宗討厭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由檢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由檢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由檢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後,朱由檢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由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啟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就連天啟皇帝在幼年時都沒有人在意他的教育,更何況可有可無的朱由檢。儘管朱由檢個人好學不倦,但他在繼位之前基本上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朝堂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地方。將挽救明朝的希望壓在這樣一位少年身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朱由檢在繼位以後,志向遠大,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史書稱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亦載道:“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這樣勤政的皇帝絕不是無能的,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崇禎就是一位賢明的皇帝。縱觀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一生,可以發現他有許多巨大的過錯。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朱由檢一生最被人稱道的事情就是剷除魏忠賢,然而這也是他最大的錯誤。崇禎的錯不在於他向魏忠賢動手,而在於他選的時機不對,剷除魏忠賢以後的舉措更不對。崇禎上位以後,立刻剷除魏忠賢的羽翼,隨後將魏忠賢逼死,打壓閹黨,重用被閹黨罷黜的官員,啟用袁崇煥。這一系列舉措很像是中興之象,然而在深層次,崇禎的所作所為卻使得明朝的官場更加病入膏肓。

文官集團一直是明朝官場上最龐大的勢力,歷代皇帝違背祖訓重用宦官正是想制衡諸如”東林黨“這樣的文官集團。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以後,重用東林黨,而這使得東林黨把持朝政,黨爭加劇。崇禎不願意淪為傀儡,於是他在打壓閹黨以後,卻又重用自己的心腹太監,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甚至讓他們監督軍隊,比如負責北京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由大太監王承恩擔任。閹黨與東林黨不斷交鋒,前者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後者則只會高談闊論,而無治國安邦之策。可以說,在崇禎剷除魏忠賢以後,他反而更加孤立無援了,本該為他鞠躬盡瘁的大臣,卻各懷鬼胎,暗流湧動,而這,正是所謂的亡國氣象。費盡心機誅殺魏忠賢的崇禎皇帝,卻又重新重用閹黨,這是明朝政治局勢的緣故,亦體現了朱由檢剛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問題。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明朝諸位昏庸的皇帝,應該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權術的嘉靖皇帝;沉迷於木匠事業,導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皇帝,其實都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談,他們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天賦異稟,但當他們處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爭伐異、宦官專政、軍隊羸弱,這些問題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而它們在崇禎皇帝接手以後一股腦的出現。再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外敵入侵,崇禎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可是,崇禎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小時候並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神宗討厭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由檢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由檢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由檢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後,朱由檢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由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啟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就連天啟皇帝在幼年時都沒有人在意他的教育,更何況可有可無的朱由檢。儘管朱由檢個人好學不倦,但他在繼位之前基本上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朝堂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地方。將挽救明朝的希望壓在這樣一位少年身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朱由檢在繼位以後,志向遠大,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史書稱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亦載道:“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這樣勤政的皇帝絕不是無能的,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崇禎就是一位賢明的皇帝。縱觀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一生,可以發現他有許多巨大的過錯。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朱由檢一生最被人稱道的事情就是剷除魏忠賢,然而這也是他最大的錯誤。崇禎的錯不在於他向魏忠賢動手,而在於他選的時機不對,剷除魏忠賢以後的舉措更不對。崇禎上位以後,立刻剷除魏忠賢的羽翼,隨後將魏忠賢逼死,打壓閹黨,重用被閹黨罷黜的官員,啟用袁崇煥。這一系列舉措很像是中興之象,然而在深層次,崇禎的所作所為卻使得明朝的官場更加病入膏肓。

文官集團一直是明朝官場上最龐大的勢力,歷代皇帝違背祖訓重用宦官正是想制衡諸如”東林黨“這樣的文官集團。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以後,重用東林黨,而這使得東林黨把持朝政,黨爭加劇。崇禎不願意淪為傀儡,於是他在打壓閹黨以後,卻又重用自己的心腹太監,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甚至讓他們監督軍隊,比如負責北京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由大太監王承恩擔任。閹黨與東林黨不斷交鋒,前者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後者則只會高談闊論,而無治國安邦之策。可以說,在崇禎剷除魏忠賢以後,他反而更加孤立無援了,本該為他鞠躬盡瘁的大臣,卻各懷鬼胎,暗流湧動,而這,正是所謂的亡國氣象。費盡心機誅殺魏忠賢的崇禎皇帝,卻又重新重用閹黨,這是明朝政治局勢的緣故,亦體現了朱由檢剛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問題。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與他的先祖朱元璋十分類似,少年時期艱苦的生活養成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對大臣十分嚴苛,動輒便會斬殺大臣,且多為斬首和凌遲,血腥與殘酷程度比之魏忠賢有過之而無不及。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間更換了十多位刑部尚書和五十多位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基本上沒有善終之人。頻繁的更換大臣導致朝堂上動盪不安,而恐怖的政治高壓也使得許多有識之士不敢為崇禎效命。朝堂上僅剩的國之棟樑,也被崇禎殺了大半,就連袁崇煥這樣的悍將也被崇禎凌遲處死,明朝焉能不亡?

而且,崇禎的確時運不振,他在位期間,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天啟皇帝的不作為本就使得明朝政治腐敗黑暗,社會動盪不已,而在崇禎繼位以後,明朝的天災基本上未曾斷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北方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漢南續郡志》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十六年以後,明朝北方出現嚴重的瘟疫,死亡者不計其數。旱災、蝗災、瘟疫,不斷的天災,加上明朝的苛捐雜稅,使得明朝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民怨沸騰。而在天災不斷的過程當中,陝北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被迫造反,但清朝建立以後,全國各地的災難卻全部消失,這些歷史的巧合,很容易讓人想到兩個字:天意。明朝滅亡可能不是天意,但在那個君權神授的時代,天災人禍很容易成為起義的理由,而這也是李自成屢敗屢戰,但依舊能夠一呼百應的原因。畢竟,百姓們不在意崇禎皇帝是否勤政,當饑荒發生在他們身邊,官府卻依舊橫徵暴斂時,百姓們只能揭竿而起,推翻明朝。

"

明朝是一個悲情的朝代,而這份悲情大多來自於崇禎皇帝朱由檢。作為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希望力挽狂瀾,復興明朝。可是明朝最終還是在崇禎皇帝手中滅亡,朱由檢登上煤山,自縊殉國。崇禎皇帝用他的生命,踐行了“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的諾言,而他臨死前的回眸,亦成為歷史上的悲劇。那麼,締造出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呢?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明朝諸位昏庸的皇帝,應該要為明朝的滅亡負責。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崇尚道教、玩弄權術的嘉靖皇帝;沉迷於木匠事業,導致魏忠賢權傾朝野的天啟皇帝,其實都是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如果拋開朱厚照等人的皇帝身份不談,他們特立獨行,性格鮮明,天賦異稟,但當他們處在皇帝的位置上以後,他們的所作所為對明朝的影響是深遠的。黨爭伐異、宦官專政、軍隊羸弱,這些問題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出現,而它們在崇禎皇帝接手以後一股腦的出現。再加上全國天災不斷,外敵入侵,崇禎皇帝要拯救的,本就是一座將傾的大廈。

可是,崇禎並沒有這樣的能力與經驗。事實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小時候並沒有被作為一位儲君而培養,他甚至連正經的皇室教育都沒有享受到。明神宗討厭朱由檢的父親明光宗,連帶著對年幼的朱由檢也十分厭惡,再加上朱由檢的母親身份低微,明光宗對他也十分輕視。五歲那年,朱由檢的母親因罪被其父杖殺,不久以後,朱由檢的父親也突然駕崩。就這樣,朱由檢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幸而天啟皇帝憐憫他,才封他為信王。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就連天啟皇帝在幼年時都沒有人在意他的教育,更何況可有可無的朱由檢。儘管朱由檢個人好學不倦,但他在繼位之前基本上沒有參與過政治活動,朝堂對於他來說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地方。將挽救明朝的希望壓在這樣一位少年身上,顯然是不現實的。

朱由檢在繼位以後,志向遠大,他勵精圖治,嘔心瀝血,史書稱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明史》亦載道:“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這樣勤政的皇帝絕不是無能的,然而這並不能說明崇禎就是一位賢明的皇帝。縱觀崇禎皇帝朱由檢的一生,可以發現他有許多巨大的過錯。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朱由檢一生最被人稱道的事情就是剷除魏忠賢,然而這也是他最大的錯誤。崇禎的錯不在於他向魏忠賢動手,而在於他選的時機不對,剷除魏忠賢以後的舉措更不對。崇禎上位以後,立刻剷除魏忠賢的羽翼,隨後將魏忠賢逼死,打壓閹黨,重用被閹黨罷黜的官員,啟用袁崇煥。這一系列舉措很像是中興之象,然而在深層次,崇禎的所作所為卻使得明朝的官場更加病入膏肓。

文官集團一直是明朝官場上最龐大的勢力,歷代皇帝違背祖訓重用宦官正是想制衡諸如”東林黨“這樣的文官集團。崇禎皇帝剷除魏忠賢以後,重用東林黨,而這使得東林黨把持朝政,黨爭加劇。崇禎不願意淪為傀儡,於是他在打壓閹黨以後,卻又重用自己的心腹太監,給予他們巨大的權力,甚至讓他們監督軍隊,比如負責北京城防的九門提督,竟由大太監王承恩擔任。閹黨與東林黨不斷交鋒,前者搞得朝堂上烏煙瘴氣,後者則只會高談闊論,而無治國安邦之策。可以說,在崇禎剷除魏忠賢以後,他反而更加孤立無援了,本該為他鞠躬盡瘁的大臣,卻各懷鬼胎,暗流湧動,而這,正是所謂的亡國氣象。費盡心機誅殺魏忠賢的崇禎皇帝,卻又重新重用閹黨,這是明朝政治局勢的緣故,亦體現了朱由檢剛愎自用,性格多疑的問題。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與他的先祖朱元璋十分類似,少年時期艱苦的生活養成了他猜忌、多疑的性格,他對大臣十分嚴苛,動輒便會斬殺大臣,且多為斬首和凌遲,血腥與殘酷程度比之魏忠賢有過之而無不及。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間更換了十多位刑部尚書和五十多位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基本上沒有善終之人。頻繁的更換大臣導致朝堂上動盪不安,而恐怖的政治高壓也使得許多有識之士不敢為崇禎效命。朝堂上僅剩的國之棟樑,也被崇禎殺了大半,就連袁崇煥這樣的悍將也被崇禎凌遲處死,明朝焉能不亡?

而且,崇禎的確時運不振,他在位期間,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天啟皇帝的不作為本就使得明朝政治腐敗黑暗,社會動盪不已,而在崇禎繼位以後,明朝的天災基本上未曾斷過。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北方大旱,百姓顆粒無收,《漢南續郡志》載:“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崇禎十六年以後,明朝北方出現嚴重的瘟疫,死亡者不計其數。旱災、蝗災、瘟疫,不斷的天災,加上明朝的苛捐雜稅,使得明朝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哀鴻遍野,民怨沸騰。而在天災不斷的過程當中,陝北驛站被裁撤,李自成失業,被迫造反,但清朝建立以後,全國各地的災難卻全部消失,這些歷史的巧合,很容易讓人想到兩個字:天意。明朝滅亡可能不是天意,但在那個君權神授的時代,天災人禍很容易成為起義的理由,而這也是李自成屢敗屢戰,但依舊能夠一呼百應的原因。畢竟,百姓們不在意崇禎皇帝是否勤政,當饑荒發生在他們身邊,官府卻依舊橫徵暴斂時,百姓們只能揭竿而起,推翻明朝。

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為什麼還是成了亡國之君?

崇禎是一位勤政的皇帝,但他卻談不上一位賢明的皇帝,他既無治國之策,也無用人之道,他有的,只是一腔熱血,而這早已經註定了崇禎悲劇式的結局。

參考資料:

《明史》

《漢南續郡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