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劉邦的開國功臣韓信身邊有個很有名的謀士叫“蒯徹”,但是三代以後因為漢武帝叫劉徹,所以漢代史書上改“蒯徹”為“蒯通”,徹即通也。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漢代選拔人才的制度是察舉制,科目包括孝廉、秀才、明經、賢良方正,舉秀才是推舉才能優秀者。然而東漢開國皇帝叫劉秀,為避“秀”字,改“秀才”為茂才,所以整個東漢都叫舉茂才了。

《莊子》是道家除《老子》以外最重要的典籍。然而東漢第二任皇帝漢明帝劉莊,為避“莊”字,東漢把《莊子》改為《嚴子》,嚴即莊也。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隋唐時期中央官制為三省六部制,其中六部中主管民事的原稱“民部”,當唐太宗叫李世民,為了避諱“民”字,改稱“戶部”,以致後來但凡提及六部,都順口稱為“立、戶、禮、兵、刑、工”,似乎忘記了“戶部”本來叫“民部”。

同樣還是為避李世民的諱,佛教的觀世音菩薩中有一個“世”字,索性省去該字,是為“觀音”菩薩,不過玄奘法師翻譯給李世民的《心經》裡,開首一句是為“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翻的是“觀自在”菩薩,也就不存在避諱的問題了。


歷史上的這些改名,原來都是為了避皇帝的諱


同樣還是避李世民的諱,唐初名將李勣,原名其實叫徐世勣,後來功勳卓著被賜姓“李”,因為改為“徐世勣”,結果李世民當了皇帝,為了避“世”的諱,索性再去掉一個“世”字,變成了“李勣”,三個字的名字不僅變成了兩個字,而且連姓都換了。

文/鳳陽編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