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閩南話與閩南人,客家話與客家人,雖是四個名詞,但事實上只有兩個概念,也就是閩南和客家的屬性,關於這兩個民系的區分,其實很簡單,在我看來,那便是“在山為客,在海為閩”,這就是閩南和客家的本質區別。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海峽兩岸最大的兩個民系-客家與閩南

有人說,客家人是最純正的漢人,也有人說,客家人就是閩越或南越土著漢化的後裔,不管是哪種說法,都是不確切的,沒有絕對純正之說,以辯證的觀點看,客家人是以南遷漢人為主體,融入當地土著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又不失漢人傳統的漢族民系。

同樣的,這種說法也適合閩南人,甚至閩東和興化,只是客家人和閩南人在南遷的源頭上存在本質的差別(時空兩級),以至在到達福建後,因山海阻隔才形成了今天看似涇渭分明的風俗習慣。

如果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是南遷漢人,並在福建這山旮旯和海疆僻壤保留傳統至今,那麼要怎樣證明呢?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東南主要民系十大姓構成

證據有時候,也難以讓人完全信服,比如今日清晰可見的基因、族譜和風俗等,圭海君於本文想借一個實體作為側面的論據和論點,也足以證明閩南人和客家人在千百年演變過程的南遷主體關係,而且看起來也非常貼合今日福建兩個民系之間的聯繫性,那便是臺灣的開發史。

臺灣真正融入中國文化版圖,確切的時代應該是清代,在這之前,臺灣屬於原住民,而之後則屬於本省人。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清代福建省地圖(含福建省臺灣府)

巧合的是,這裡的原住民對應福建的土著閩越人及今日的畲族,而本省人對應今天的閩南人和客家人,更巧合的是,臺灣本省人以閩南人為主體,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平原,而客家人人數相對較少,主要分佈於中部山區,這種現象完全是福建閩西南的翻版,這也為我們的論述提供有效的模板。

(友情提醒:以下進入臺灣開發史簡述,篇幅略長,需耗時約3分鐘,如想看結果,請直接下拉至“臺灣模板下的閩南故事,從這裡開始”)

一,臺灣土著自娛自樂的美好時光,短暫的文明碰撞並沒有產生任何火花

話說,中原王朝第一次問候臺灣原住民,大約是東吳時期,當時衛溫虜獲了一批還處於原始社會的臺灣土著回大陸,顯然他們的開化程度實在有限,這是一個不賺錢的買賣,於是,後續的政權便不再涉險東向。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青銅器時期福建文化遺址

但從今日的新舊時期文化遺址看,臺灣和福建在文化層上屬於同一類,顯然他們具有一定的聯繫性或從屬性,如果我們將之比對推斷,或許在秦漢之交的閩越人,應該也是一群好戰,開化程度高於臺灣土著但明顯弱於中原的一股地方勢力。

接著便到了元明時期的澎湖巡檢司,當時基於海防和商道開闢的目的,中原勢力已經東擴至澎湖,但因為黑水溝阻擋和生番肆虐的緣故,並沒人願意順帶拿下臺灣,即使這樣,在澎湖的駐守官兵也倍感無奈,因為從臺灣過來的毗舍邪人一到晚上,看到點光亮就划船到澎湖搶掠,他們實在太彪悍了,打退之後,又會再次捲土重來。

這便是臺灣土著在還沒有漢人入島前的所有歷史,人口不少,實力不俗,完全沒有漢化的痕跡。

二,閩南人稱霸海上時,臺灣成為其中勢力的一個避風港,僅此而已

在臺灣,有人稱漳州海澄人(今廈門海滄人)顏思齊為開臺王,以紀念他第一次率領海寇團體入駐和開發臺灣,這個顏思齊年輕時在家鄉犯了事,不得不出海逃難,後來因緣際會,在日本發達起來,並糾合一干閩南子弟組成海盜團體,往來東洋之間經商盈利,偶爾也搶搶貨殺殺人。

因為參與了日本的起義,失敗後,顏思齊不得不退守中國,因其官司在身不好在大陸招搖過市,於是只好選擇還沒什麼人的臺灣作為立足點,可能是臺灣的環境還沒被完全漢化、開發,顏思齊年紀輕輕便一命嗚呼了,於是鄭芝龍接下了帶頭大哥的位置。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明代福建人口移居臺灣示意圖

或許鄭芝龍對臺灣的興趣不大,沒過多久,他便選擇回國接受招安,成為福建海上的土皇帝。

基於同時,荷蘭人也在臺灣安營紮寨,差別在於荷蘭人佔南邊,顏思齊佔中西邊,而除了顏思齊外,其實南邊也有許多同樣是亡命之徒的閩南人,他們與荷蘭人一道幹些不太正當的勾當,這是後話先不表。

三,風雲際會的明清之際,臺灣成了明清抗爭的基地,發展也瞬間起航

這位鄭芝龍,算是牆頭草的典型代表,當滿清攻入福建時,他又選擇了投降,於是“高枕無憂”地在北京享清福,然而世事難料,鄭芝龍的兒子卻不買賬,堅持要為南明守江山,才不管老子的死活,於是鄭芝龍死,鄭成功只能在閩南繼續割據並與滿清抗衡。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清代福建人口移居臺灣示意圖

清人的焦土政策實在厲害,缺兵少糧的鄭成功實在抗不下去了,於是帶領船隊向臺灣進發,這次他沒有選擇顏思齊當年登陸的位置,而是向荷蘭人的駐地開進,看來他要來一場男人間的戰鬥,征服一切,結果很不錯,也很圓滿。

於是,鄭成功的勢力,到達了臺灣南部並開始休養生息

經過鄭成功的開發,臺灣南部已經完全是漢人的天下,這時候的漢人,其實就是閩南的另一個翻版。當地土著儘管好戰,但在正規軍面前,完全沒有抵抗的能力,於是很多部落開始臣服於鄭軍,並由生番慢慢過渡為熟番,開始融入漢人的生活中。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鄭成功抗清與復臺示意圖

四,臺灣的閩南化,預示著臺灣由生番變成漢地,突發的質變源自無窮盡的閩南人開墾

又過了些年,施琅帶領一幫滿清船隊又打過來了,他們的主體依然是曾經活躍在閩南沿海的漁民百姓,從此,臺灣被納入大清的版圖,併成為福建的一個府,時與漳泉二府合立為閩南金三角,這絕對是閩南的三大勢力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漳浦藍廷珍府邸之定東都復鹿耳聯對,描述復臺的功績

可惜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清朝廷並不允許大陸人移居臺灣,生怕再鬧事管不住,直到乾隆中後期,才將禁令解除,於是大批生活潦倒的閩南人和粵東客家人瘋狂地湧入臺灣,開始大規模的開發臺灣全境,這期間也發生了閩客械鬥和漳泉械鬥,直接的結果是客家人敗陣,只好退出沿海平原進入大山,誠如他們的祖先一樣;而漳泉械鬥,是為閩南內部的分家行為,並沒有引發太大的分層,只是臺灣北部偏泉,南部偏漳,僅此而已。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明萬曆年間漳泉械鬥之察院禁約碑(位於白礁村)

從此,臺灣在短短一二百年裡,由生番到處肆虐直接跳級到儼然中土一大市鎮,這種變化,實在太快,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當時的臺灣並沒有太多土著的痕跡,幾乎是再造一個閩南,完全的閩南翻版,而土著也在融合過程取了漢姓和漢名,甚至下山進入漢人的生活圈,只有少數所謂的生番還在叢林裡保持生態。

五、臺灣模板下的閩南故事,從這裡開始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軍隊和百姓的移民,對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影響有多大,而以此來反推曾經發生在閩西南的同類事件,是否也是一樣的情況,誠如臺灣,從清初到清中期,短短一兩百年的質變已然可以接受,那麼在閩南,從唐中期一直到宋初,幾百年的人口遷移是否也能如此,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閩臺底層基礎-以宗族為紐帶

因此,我們在回顧一下,閩西南和臺灣在歷史演變中各個環節的比較:

(一)東吳衛溫虜獲臺灣原住民,誠如漢武帝滅閩越,遷閩越人於江淮間,儘管有人口減少,然對土著來說,並無太大的變化;

(二)元明時期毗舍邪人對澎湖的騷擾,誠如泉潮間蠻獠囂亂,使得潮州綏安幾度興廢;

(三)顏思齊開發臺灣,誠如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裡的顏思齊和入閩八姓不過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事實上星星點點的移民已經在各處悄然發生,但畢竟是少數局部範圍;

(四)鄭成功徵紅毛佔領臺南休養生息,誠如開漳聖王陳元光父子入閩平亂,奏請設立漳州,使漳泉成立,在主要的區域內形成了閩南語和閩南人的基礎;

(五)施琅收復臺灣,誠如三王開閩建立閩國,使得閩南正式進入發展快車道,得以穩步提升,此時閩南已經徹底形成並壯大;

(六)朝廷開放百姓遷入臺灣,客家和閩南民間大規模移動,誠如宋以後中原人陸續南遷,此時從中原來的人已經有著與閩南不同的風俗習慣,於是在抗爭中,不願融入閩南的客家人被迫進入山區,而融入閩南圈的人則在沿海生活壯大成為閩南人,這就是在山為客,在海為閩的本質。

曾經,有人說,胡人對於北方漢人來說,如滴水入大海,而北方漢人進入南方,則如墨水進入汪洋,並不能改變原有地方的屬性;但如果,大量的墨水進入局部區域,在墨化他後,慢慢稀釋吃掉周遭,使一大片都黑化?當然是可以的,就如臺灣這個近世的案例。

以臺灣為例,說說閩南人與客家人的南遷起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