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李新方

二、經典太極拳

經典太極拳,亦稱現代太極拳、科學太極拳。這一歷史階段的開始,以清咸豐二年(1852),武禹襄得王宗嶽拳論於河南舞陽縣鹽店為標誌。所謂科學,就是分科研究的學術體系。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早期的經驗階段開始,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經驗,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後才標誌著這門學科的成熟,太極拳作為武術科學也是如此。因此,經典太極拳即科學太極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太極拳經典和經典太極拳。太極拳經典揭示了太極拳的科學原理,而經典太極拳,即符合太極拳科學原理的拳架、器械、內功和打手等,則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

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以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標誌著這一系統工程基本完成。後世稱為《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王武李拳論作為太極拳各流派和武界公認的經典,說明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也是憑藉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的,而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同時,王宗嶽拳論是通過武澄清轉交給武禹襄的。還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啟軒等,也直接參與了研究和寫作活動,他們的拳論雖然沒有最後被列入經典,但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們的一些觀點也很有可能被經典文獻吸收,或對經典理論的形成有所促進,如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就有“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一段。還有許多沒有直接參與經典理論研究和寫作的太極拳家,如陳長興、陳清平、楊祿禪、楊班侯等,以及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人物,他們的實踐活動都為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提供了研究資料。

在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的同時,由楊祿禪、武禹襄所創的兩種不同風格的早期太極拳綿拳,都釆用了太極拳這一科學名稱,分別發展成為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史學家顧留馨說:“近代太極拳的傳佈,以楊氏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創新之力最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嶽《太極拳論》之抽象性概括,遠為具體切實,有繼承,有發展,乃能自成一家”(《武式太極拳簡介》)。楊祿禪的長子鳳侯早卒,次子班侯“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嶽拳譜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祿禪次子鈺,字班侯,從禹襄讀書,祿禪嘗問班侯讀書之質稟如何,禹襄以為讀書不甚聰敏,習拳極為領悟。祿禪遂請禹襄多課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楊式所傳有大架小架之別者,以班侯學於禹襄者為架式緊湊之故”。經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到北京教拳,全佑先從楊祿禪習拳,後拜其子楊班侯學藝。全佑傳其子吳鑑泉(1870~1942)楊式小架,吳鑑泉學而化之,而創吳式太極拳。楊祿禪三子健侯在北京傳其父大架,至健侯之子楊澄甫(1883~1936)流傳甚廣,後稱楊式太極拳。

"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李新方

二、經典太極拳

經典太極拳,亦稱現代太極拳、科學太極拳。這一歷史階段的開始,以清咸豐二年(1852),武禹襄得王宗嶽拳論於河南舞陽縣鹽店為標誌。所謂科學,就是分科研究的學術體系。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早期的經驗階段開始,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經驗,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後才標誌著這門學科的成熟,太極拳作為武術科學也是如此。因此,經典太極拳即科學太極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太極拳經典和經典太極拳。太極拳經典揭示了太極拳的科學原理,而經典太極拳,即符合太極拳科學原理的拳架、器械、內功和打手等,則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

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以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標誌著這一系統工程基本完成。後世稱為《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王武李拳論作為太極拳各流派和武界公認的經典,說明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也是憑藉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的,而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同時,王宗嶽拳論是通過武澄清轉交給武禹襄的。還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啟軒等,也直接參與了研究和寫作活動,他們的拳論雖然沒有最後被列入經典,但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們的一些觀點也很有可能被經典文獻吸收,或對經典理論的形成有所促進,如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就有“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一段。還有許多沒有直接參與經典理論研究和寫作的太極拳家,如陳長興、陳清平、楊祿禪、楊班侯等,以及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人物,他們的實踐活動都為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提供了研究資料。

在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的同時,由楊祿禪、武禹襄所創的兩種不同風格的早期太極拳綿拳,都釆用了太極拳這一科學名稱,分別發展成為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史學家顧留馨說:“近代太極拳的傳佈,以楊氏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創新之力最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嶽《太極拳論》之抽象性概括,遠為具體切實,有繼承,有發展,乃能自成一家”(《武式太極拳簡介》)。楊祿禪的長子鳳侯早卒,次子班侯“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嶽拳譜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祿禪次子鈺,字班侯,從禹襄讀書,祿禪嘗問班侯讀書之質稟如何,禹襄以為讀書不甚聰敏,習拳極為領悟。祿禪遂請禹襄多課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楊式所傳有大架小架之別者,以班侯學於禹襄者為架式緊湊之故”。經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到北京教拳,全佑先從楊祿禪習拳,後拜其子楊班侯學藝。全佑傳其子吳鑑泉(1870~1942)楊式小架,吳鑑泉學而化之,而創吳式太極拳。楊祿禪三子健侯在北京傳其父大架,至健侯之子楊澄甫(1883~1936)流傳甚廣,後稱楊式太極拳。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在於,是在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的同一歷史事件中產生的,故與太極拳經典理論有著更多的內在聯繫,是太極拳經典理論的具體化。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畬、李啟軒和弟子楊班侯。李亦畬傳郝為真、葛顯齋和其子李寶廉、李寶讓。郝為真傳孫祿堂、李聖端和其子郝月如,孫祿堂(1861~1932)融入其他拳術而創孫式太極拳。葛顯齋幼習家傳早期太極拳八方捶,在武林中有“拳打南北二京,腳踢運河兩岸”之稱,慕李亦畬之技,先後兩赴廣府,從李亦畬學藝八年,與八方捶等技融會貫通,拳藝臻於化境,弟子眾多,以其內弟霍夢魁技藝最精。霍夢魁經葛師引薦,又兩赴廣府,受教於李亦畬之弟李啟軒,東北淪陷後,應中共地下黨員鞏天民之請,設場瀋陽,把武式太極拳傳入東北地區。

到1928年,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到北京教拳,展示了與以上流派不同的另一種風格,武術詩人楊敞贊曰:“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自清末民初以來,太極拳的不同流派逐漸形成,而太極拳的正式分派,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遂有“五大派”之說。近些年來,加上陳清平的弟子和兆元所傳的和式太極拳,稱為“六大派”。實際上,太極拳遠不只六大派,如程廷華所創程式太極拳等。程廷華,八卦掌名家,研創直趟八卦多年,從楊班侯學太極拳後,與直趟八卦融會貫通,創八卦太極拳,傳祁春生,後世稱程式太極拳。還有楊祿禪的弟子李瑞東(1851~1917,由王蘭亭代師傳藝)所傳的李式太極拳等許多流派。

從今天所見的太極拳各流派,大多都是在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代表的太極拳經典傳世後,普遍接受了太極拳這個名稱,並按照太極拳經典所揭示的科學原理,完成了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變,正如顧留馨《太極拳術-王宗嶽與太極拳》所說:“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均在王宗嶽《太極拳論》之後,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嶽《太極拳論》奉為經典”。(待續)

"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李新方

二、經典太極拳

經典太極拳,亦稱現代太極拳、科學太極拳。這一歷史階段的開始,以清咸豐二年(1852),武禹襄得王宗嶽拳論於河南舞陽縣鹽店為標誌。所謂科學,就是分科研究的學術體系。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從早期的經驗階段開始,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經驗,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後才標誌著這門學科的成熟,太極拳作為武術科學也是如此。因此,經典太極拳即科學太極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太極拳經典和經典太極拳。太極拳經典揭示了太極拳的科學原理,而經典太極拳,即符合太極拳科學原理的拳架、器械、內功和打手等,則是實現太極拳科學原理的工藝流程。

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以光緒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嶽、武禹襄、李亦畬拳論,手書三冊傳世,標誌著這一系統工程基本完成。後世稱為《廉讓堂太極拳譜》,是迄今發現最早的太極拳理論著述和史料文獻。王武李拳論作為太極拳各流派和武界公認的經典,說明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也是憑藉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的,而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同時,王宗嶽拳論是通過武澄清轉交給武禹襄的。還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啟軒等,也直接參與了研究和寫作活動,他們的拳論雖然沒有最後被列入經典,但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他們的一些觀點也很有可能被經典文獻吸收,或對經典理論的形成有所促進,如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就有“胞弟啟軒嘗以球譬之”一段。還有許多沒有直接參與經典理論研究和寫作的太極拳家,如陳長興、陳清平、楊祿禪、楊班侯等,以及更多沒有留下姓名的人物,他們的實踐活動都為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提供了研究資料。

在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的同時,由楊祿禪、武禹襄所創的兩種不同風格的早期太極拳綿拳,都釆用了太極拳這一科學名稱,分別發展成為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太極拳史學家顧留馨說:“近代太極拳的傳佈,以楊氏祖孫三代對教材教法創新之力最多,而於拳理的鑽研總結,首推武、李,較之王宗嶽《太極拳論》之抽象性概括,遠為具體切實,有繼承,有發展,乃能自成一家”(《武式太極拳簡介》)。楊祿禪的長子鳳侯早卒,次子班侯“從武禹襄學,並得傳王宗嶽拳譜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藝愈精進,在北京頗負盛名”(顧留馨《太極拳術-各拳派的代表人物》)。另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武禹襄傳》:“祿禪次子鈺,字班侯,從禹襄讀書,祿禪嘗問班侯讀書之質稟如何,禹襄以為讀書不甚聰敏,習拳極為領悟。祿禪遂請禹襄多課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楊式所傳有大架小架之別者,以班侯學於禹襄者為架式緊湊之故”。經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薦,楊祿禪到北京教拳,全佑先從楊祿禪習拳,後拜其子楊班侯學藝。全佑傳其子吳鑑泉(1870~1942)楊式小架,吳鑑泉學而化之,而創吳式太極拳。楊祿禪三子健侯在北京傳其父大架,至健侯之子楊澄甫(1883~1936)流傳甚廣,後稱楊式太極拳。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武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在於,是在太極拳經典理論建設的同一歷史事件中產生的,故與太極拳經典理論有著更多的內在聯繫,是太極拳經典理論的具體化。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畬、李啟軒和弟子楊班侯。李亦畬傳郝為真、葛顯齋和其子李寶廉、李寶讓。郝為真傳孫祿堂、李聖端和其子郝月如,孫祿堂(1861~1932)融入其他拳術而創孫式太極拳。葛顯齋幼習家傳早期太極拳八方捶,在武林中有“拳打南北二京,腳踢運河兩岸”之稱,慕李亦畬之技,先後兩赴廣府,從李亦畬學藝八年,與八方捶等技融會貫通,拳藝臻於化境,弟子眾多,以其內弟霍夢魁技藝最精。霍夢魁經葛師引薦,又兩赴廣府,受教於李亦畬之弟李啟軒,東北淪陷後,應中共地下黨員鞏天民之請,設場瀋陽,把武式太極拳傳入東北地區。

到1928年,陳長興的曾孫陳發科(1887~1957)到北京教拳,展示了與以上流派不同的另一種風格,武術詩人楊敞贊曰:“都門太極舊尊楊,遲緩柔和擅勝場。不意陳君標異幟,纏絲勁勢特剛強”。自清末民初以來,太極拳的不同流派逐漸形成,而太極拳的正式分派,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遂有“五大派”之說。近些年來,加上陳清平的弟子和兆元所傳的和式太極拳,稱為“六大派”。實際上,太極拳遠不只六大派,如程廷華所創程式太極拳等。程廷華,八卦掌名家,研創直趟八卦多年,從楊班侯學太極拳後,與直趟八卦融會貫通,創八卦太極拳,傳祁春生,後世稱程式太極拳。還有楊祿禪的弟子李瑞東(1851~1917,由王蘭亭代師傳藝)所傳的李式太極拳等許多流派。

從今天所見的太極拳各流派,大多都是在早期太極拳的傑出代表、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以王宗嶽《太極拳論》為代表的太極拳經典傳世後,普遍接受了太極拳這個名稱,並按照太極拳經典所揭示的科學原理,完成了從早期的經驗太極拳,到現代的科學太極拳之歷史轉變,正如顧留馨《太極拳術-王宗嶽與太極拳》所說:“太極拳各流派的出現,均在王宗嶽《太極拳論》之後,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嶽《太極拳論》奉為經典”。(待續)

太極拳起源與發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