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代發展中實踐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

"

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大同,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金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後繼、英勇奮鬥的根本動力。”黨團結帶領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歷史,就是一個立足時代發展,剖析時代課題,不斷為人民群眾謀幸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堅持人民歷史主體地位,迴應時代關切。“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讓人民獲得解放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他們(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鬥爭所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上,共產黨人始終代表整個運動的利益”。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鮮明地寫在自己的旗幟上,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中國共產黨人革命就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為共產主義而奮鬥的最高綱領和民主革命的最低綱領。大會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毛澤東同志指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什麼?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牆鐵壁,什麼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勝利。這個勝利,是黨領導人民取得的。黨贏得了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推動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實現了“站起來”的歷史飛躍。

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站穩人民立場,解答時代發展疑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後,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中國革命的最後一個農村指揮所——西柏坡,向北平進發。臨行前,毛澤東對周恩來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周恩來說,我們應當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澤東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從革命型政黨向建設型政黨的轉變,是時代提出的重要命題。我們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歷史前進的基本規律;只有按歷史規律辦事,才能無往而不勝。

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離開了人民,我們就會一事無成。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堅持以人民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為人民謀利益,繼續團結和依靠廣大人民開啟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在探索中提出了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思想,並付諸於實踐,人民中心的思想始終貫穿其中。社會主義政治建設中,毛澤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命題,作為當時政治生活的主題,新中國成立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和鞏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毛澤東發表了《論十大關係》,強調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社會主義事業是廣大人民群眾的事業,工人和農民是人民群眾的主體,建設社會主義必須緊緊依靠廣大工農群眾,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經過新中國建立後近30年的努力奮鬥,逐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人民需求”體現了黨既依靠人民搞建設,又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為人民謀幸福;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方面,“雙百”方針的貫徹,滿足了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

改革開放新時期,體悟人民期盼和需要,把握時代發展潮流。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在生產力獲得極大發展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每個人才可能在現實社會中具體地歷史地進行勞動創造,進而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改革開放,既是基於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基於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也基於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基於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這篇文章中談到,“只有我們為人民的利益堅持好的,為人民的利益改正錯的,我們這個隊伍就一定會興旺起來”。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我國貧困人口累計減少7.4億人,貧困發生率下降94.4個百分點,譜寫了人類反貧困史上的輝煌篇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我們黨來自人民、紮根人民、造福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既通過提出並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新時代,努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引領時代發展。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我們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是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的習近平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其治國理政價值理念的宣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迎難而上,開拓進取。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人的需要在社會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趨勢,客觀反映了人們追求和嚮往美好生活的現實過程,也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創造歷史過程。

經過長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美好生活的需要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作為創造美好生活的歷史主體,人民群眾只有在以需要滿足為導向的社會實踐中才能激發出創造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從而為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活力。新時代,我們將創造人民美好生活聚焦到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上,不僅要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方面提出的更高質量的需要,而且更為重要的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諸方面提出的新的更高需要。

我們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在新時代,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問題依然嚴峻複雜,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要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一步步實現好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確保如期建成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全面小康社會,不斷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一切工作成效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標準,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只有人民群眾真正滿意,黨和人民事業才能始終體現群眾意願,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發展作為奮鬥目標。98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值得我們驕傲和自豪。同時,事業發展永無止境,共產黨人的初心永遠不能改變。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

(責編:唐心怡、王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