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張謇興辦實業,奏請設立漁業公司,併購買漁輪“福海號”,進行拖網捕撈,這標誌著中國漁業的近代化。

沈同芳參與其事,作《中國漁業歷史》,在總結清代漁具時,漁網和船舶都有了具體尺寸,體現了一種專業上的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新式的漁輪“網大船快,電燈佐之,斷非粗笨淺隘舊有之捕魚船所可較量”,蒸汽動力的漁輪福海號的效率頗為可觀,“日夜換班,約每日三網,每網八小時,每二十小時多可得魚七八千斤”。

至此,漁具的古典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一個人的半島史

現今,我們在國內談及海洋文化、漁具歷史與海怪傳說,盛文強是繞不開的一個人。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張謇興辦實業,奏請設立漁業公司,併購買漁輪“福海號”,進行拖網捕撈,這標誌著中國漁業的近代化。

沈同芳參與其事,作《中國漁業歷史》,在總結清代漁具時,漁網和船舶都有了具體尺寸,體現了一種專業上的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新式的漁輪“網大船快,電燈佐之,斷非粗笨淺隘舊有之捕魚船所可較量”,蒸汽動力的漁輪福海號的效率頗為可觀,“日夜換班,約每日三網,每網八小時,每二十小時多可得魚七八千斤”。

至此,漁具的古典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一個人的半島史

現今,我們在國內談及海洋文化、漁具歷史與海怪傳說,盛文強是繞不開的一個人。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1984年,他出生於青島膠州灣的一個海島,自幼飽受海洋文化的薰陶。捕魚、製造使用漁具,對於島上長大的他來說,至今依舊駕輕就熟。

除了是漁民,他同時還是一位學者。

這些年,他接觸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資料以及海外資料,逐漸構築出一部龐大的海洋文化譜系。

他用一支筆,建構了一個文與史交織,真與幻交疊的“半島”圖景。海洋在盛文強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有著狂悖與華美的氣象。

2016年,盛文強出版了一本小說《漁具列傳》,扉頁是一頁影印的《廣漁具圖譜傳序》,他在序言裡介紹說這本書是他在膠東民間漁村考察漁具時,從一戶漁家的針線盒下偶爾得到的。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張謇興辦實業,奏請設立漁業公司,併購買漁輪“福海號”,進行拖網捕撈,這標誌著中國漁業的近代化。

沈同芳參與其事,作《中國漁業歷史》,在總結清代漁具時,漁網和船舶都有了具體尺寸,體現了一種專業上的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新式的漁輪“網大船快,電燈佐之,斷非粗笨淺隘舊有之捕魚船所可較量”,蒸汽動力的漁輪福海號的效率頗為可觀,“日夜換班,約每日三網,每網八小時,每二十小時多可得魚七八千斤”。

至此,漁具的古典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一個人的半島史

現今,我們在國內談及海洋文化、漁具歷史與海怪傳說,盛文強是繞不開的一個人。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1984年,他出生於青島膠州灣的一個海島,自幼飽受海洋文化的薰陶。捕魚、製造使用漁具,對於島上長大的他來說,至今依舊駕輕就熟。

除了是漁民,他同時還是一位學者。

這些年,他接觸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資料以及海外資料,逐漸構築出一部龐大的海洋文化譜系。

他用一支筆,建構了一個文與史交織,真與幻交疊的“半島”圖景。海洋在盛文強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有著狂悖與華美的氣象。

2016年,盛文強出版了一本小說《漁具列傳》,扉頁是一頁影印的《廣漁具圖譜傳序》,他在序言裡介紹說這本書是他在膠東民間漁村考察漁具時,從一戶漁家的針線盒下偶爾得到的。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此書是一部來自民間的微型漁具史,分門別類,有著完整體系,分為舟楫、網罟、釣鉤、繩索、籠壺和耙刺6個部分。作者“枕魚齋主人”多年讀書,卻遇上科舉制廢除,於是回家販魚為生,此書是他為一本古書《漁具圖譜》所作的註釋圖贊。《漁具列傳》承襲此書,二次創作。

但在這本書的最後,盛文強撕開了這層虛幻。“枕魚齋主人”的故事,是盛文強為小說設計虛構出來的一個實驗性文本。“這是移形換位的自我分裂術,藉此可以元神出竅,遠離本體,再回頭反觀己身,從而獲得全景視域”。

他用“自我分裂”的出場方式讓此書循環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所書寫的內容也與漁具若即若離,為讀者表演了一場文字魔術。

但“枕魚齋主人”絕非完全的虛幻,他或許是盛文強自己所建構的半島圖景的組成。同樣的生於海邊、多年讀書、靠海謀生,也同樣的潛伏著對於海洋的野心和漁具的精神追求。

3年後,盛文強具象化了“枕魚齋主人”,他讓《漁具圖譜》從一本傳說之物,變為了現實。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張謇興辦實業,奏請設立漁業公司,併購買漁輪“福海號”,進行拖網捕撈,這標誌著中國漁業的近代化。

沈同芳參與其事,作《中國漁業歷史》,在總結清代漁具時,漁網和船舶都有了具體尺寸,體現了一種專業上的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新式的漁輪“網大船快,電燈佐之,斷非粗笨淺隘舊有之捕魚船所可較量”,蒸汽動力的漁輪福海號的效率頗為可觀,“日夜換班,約每日三網,每網八小時,每二十小時多可得魚七八千斤”。

至此,漁具的古典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一個人的半島史

現今,我們在國內談及海洋文化、漁具歷史與海怪傳說,盛文強是繞不開的一個人。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1984年,他出生於青島膠州灣的一個海島,自幼飽受海洋文化的薰陶。捕魚、製造使用漁具,對於島上長大的他來說,至今依舊駕輕就熟。

除了是漁民,他同時還是一位學者。

這些年,他接觸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資料以及海外資料,逐漸構築出一部龐大的海洋文化譜系。

他用一支筆,建構了一個文與史交織,真與幻交疊的“半島”圖景。海洋在盛文強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有著狂悖與華美的氣象。

2016年,盛文強出版了一本小說《漁具列傳》,扉頁是一頁影印的《廣漁具圖譜傳序》,他在序言裡介紹說這本書是他在膠東民間漁村考察漁具時,從一戶漁家的針線盒下偶爾得到的。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此書是一部來自民間的微型漁具史,分門別類,有著完整體系,分為舟楫、網罟、釣鉤、繩索、籠壺和耙刺6個部分。作者“枕魚齋主人”多年讀書,卻遇上科舉制廢除,於是回家販魚為生,此書是他為一本古書《漁具圖譜》所作的註釋圖贊。《漁具列傳》承襲此書,二次創作。

但在這本書的最後,盛文強撕開了這層虛幻。“枕魚齋主人”的故事,是盛文強為小說設計虛構出來的一個實驗性文本。“這是移形換位的自我分裂術,藉此可以元神出竅,遠離本體,再回頭反觀己身,從而獲得全景視域”。

他用“自我分裂”的出場方式讓此書循環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所書寫的內容也與漁具若即若離,為讀者表演了一場文字魔術。

但“枕魚齋主人”絕非完全的虛幻,他或許是盛文強自己所建構的半島圖景的組成。同樣的生於海邊、多年讀書、靠海謀生,也同樣的潛伏著對於海洋的野心和漁具的精神追求。

3年後,盛文強具象化了“枕魚齋主人”,他讓《漁具圖譜》從一本傳說之物,變為了現實。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是人們在長期的漁業勞動中建立的工具體系,時至今日,在江河湖海中仍可看到《詩經》裡的漁具,足見這種傳統的強大。又因國土遼闊,漁具的地區差異也極為明顯。

今挑選歷史圖像中所出現的漁具圖,匯為一編。這些圖像來自古籍插圖、文人繪畫、民間藝術等各類圖像系統,皆為主觀描摹,或可窺見歷史中的漁具奧祕,體察漁具的審美意蘊,同時也可作為一份人類學及民俗學的圖像志。”

這是他在新書中的序言。在盛文強看來,漁具是古老的東夷部落精神的孑遺,原始漁獵精神,正是在紛繁的漁具譜系中得以具現。屬於他的半島史,也正因此而延續。

"

當我們談起漁具

2010年,波克遊戲公司推出了一款以深海狩獵為題材的休閒競技遊戲《捕魚達人》,此遊戲一出,一度風靡全國,人人下海捕魚。直至今日,關於此遊戲的續集、改版仍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市場上,版權問題更是一直紛爭不斷。

這些糾紛,多少也是遊戲成功的佐證。除去遊戲精彩的關卡設計不說,其成功的因素,是與瑰麗神祕的水下場景、豐富的魚類種類,以及帶給玩家的超乎真實的深海捕魚體驗這三點繞不開的。

把捕魚作為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比如,最為我們熟知的姜太公釣魚。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中國是典型的農耕文明,但這種文明若無大河文明的貫穿,只會是瑣碎的小文明。中國古代海洋也是農業性的,強調“以海為田”,而不是“以海為途”。

江河湖海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既為我們生存所提供所必須的資源,又因其遼闊深邃、不可掌控的特性而在文化上充滿遐想的空間。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魚是水對人民的盛惠。人們對錦鯉祈福叩首,也津津樂道魚肉的鮮美;借江舟垂釣來表明自己淡泊明志的心境,也靠海中捕魚來填補困窘的生活。

漁業文明比農耕文明更早出現,我們的祖先從原始的手動捕魚到利用捕魚工具,捕魚工具從石質、青銅到鐵質,再到各種現代化材質,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在漁具中展現。

漁具是歷史的物證,它是今人的閒情志,也是古人的工具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捕魚的方式多種多樣,歷史圖像中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垂釣。一瓢輕舟,一杆釣竿,隨波盪漾,自由東西。垂釣作為—項娛樂活動的普及,與封建經濟的發展、文化的繁榮息息相關。

桓寬在《鹽鐵論·剌權》中有語:“貴人之家,臨淵釣魚,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鬥雞”。

西夏榆林窟的壁畫中就有童子帶魚竿攜伴出遊的圖,圖中童子姿勢愜意,遊樂之意躍然。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南宋畫家馬遠所作《秋江漁隱圖》,繪一漁夫在漁船的船頭抱著槳酣睡,在他身後是竹編的拱形船篷,在船篷之上,還插著一根魚竿。漁舟停泊在蘆葦叢中,時有微風吹浪,波紋細密,在秋日的暖陽下,身著白布衣的漁夫進入了夢鄉。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到了清代,獲魚圖已成了貴人們的賞景,並且花樣頗多。

下圖是一件清宮的紫檀插屏,屏心畫面中田園、房屋、山石、人物星羅棋佈,畫面中以象牙雕房舍人物,以點翠作山石田園,景物由近及遠,層次分明,頗具立體感,生動地表現出南方水鄉的秀美景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還有刺繡。該圖的罾設在背靠山石的一處水濱,漁夫在水上用木板架起了平臺,還做了竹篷遮風擋雨,篷後有幾株蘆葦,空中還有白鷺飛過,罾已沉入水中,只露出四條彎曲的竹竿,漁夫守著罾,將頭靠在臂上,似有倦意。

這漁夫是一位菩薩所化,旁邊有善財童子在參拜,其事見於《華嚴經》,善財童子曾向五十三位高人請教,終於修成正果。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除了這些漁獲圖外,也有人因垂釣聲譽素著。明代嚴子陵,三拒光武帝之聘,垂釣於富春江畔,其釣臺遺蹟至今仍存。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但千萬別以為手持釣竿的只有賢者和隱士,大盜也不甘寂寞。

明代畫家陳洪綬所作《水滸葉子》中,混江龍李俊也是左手持釣竿,右手搭額朝前觀望。此畫本是酒牌,將水滸人物與酒令文字巧妙搭配,形成戲謔嘲諷、幽默風趣的文字遊戲。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垂釣之樂,司空曙用一首《江村即事》表達的淋漓盡致:

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


漁具——一種世代相傳的生活印記

在進入到農耕文化以前,捕魚打獵是人們重要的謀生手段。相比較於狩獵,捕魚除了需要一定的技巧外,它的危險性小,勞動量低,是祖先們獲取食物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漁網出現之前,先民在海濱及江河的捕魚方式還處於原始的階段:所謂一擊、二突、三搔、四挾。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擊,就是用樹枝、石塊等將魚類擊傷或擊斃。

突,就是尖銳的樹杈去叉魚。

搔和挾,則是捕捉棲息於泥沙中的貝類的動作。

這四種動作,以及所採用的樹枝石塊等物,儼然是漁具的雛形。後來,先民學會了用植物纖維編織成原始的漁網,從此漁業捕撈躍入了新的紀元。

網的出現,是一件大事,漁獲量極大提高,捕魚者生產所得除了維繫自身生活所必需之外,還出現了大量剩餘,以物換物的原始貿易開始出現,人類社會因之有了深廣的變革。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的細化出現在西周。《詩經》中曾出現大量漁具的名目,可看做是西周漁具的集束式爆發。《詩經》中提到的漁具名目有網、釣、罛( gū)、罭( yù)、汕、笱、罶( liǔ)、罩、潛、樑等十餘種漁具漁法,這些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漁具名稱,幾乎一直延續到現在。

到了漢代,我們可以看到漢畫像中的漢代漁業景觀,大致有徒手捕魚、網捕魚、叉魚、釣魚、罩捕魚、魚鷹捕魚、水獺捕魚等多種方法。漢代漁業的燦然勃興,與休養生息的政策有關,也印證了當時水體環境優越,魚類豐富多樣,使漁具有了各類變體。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東晉時出現了滬,這是一種定置漁具,主要分佈在今上海一帶。那時黃浦江尚未形成,蘇州河直通東海,沿岸居民在海灘上置竹,以繩相編,根部插進泥灘中,浩蕩的竹牆向吳淞江兩岸張開兩翼,迎接著隨潮而至的魚蝦。後來,滬成為上海的簡稱,在地名中保留下來。

在工具之外,古人也開始馴養善於捕魚的動物,利用動物的捕魚習性,有著事半功倍的奇效。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及至清末,張謇興辦實業,奏請設立漁業公司,併購買漁輪“福海號”,進行拖網捕撈,這標誌著中國漁業的近代化。

沈同芳參與其事,作《中國漁業歷史》,在總結清代漁具時,漁網和船舶都有了具體尺寸,體現了一種專業上的自覺。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提到新式的漁輪“網大船快,電燈佐之,斷非粗笨淺隘舊有之捕魚船所可較量”,蒸汽動力的漁輪福海號的效率頗為可觀,“日夜換班,約每日三網,每網八小時,每二十小時多可得魚七八千斤”。

至此,漁具的古典時代已經悄然落幕。

一個人的半島史

現今,我們在國內談及海洋文化、漁具歷史與海怪傳說,盛文強是繞不開的一個人。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1984年,他出生於青島膠州灣的一個海島,自幼飽受海洋文化的薰陶。捕魚、製造使用漁具,對於島上長大的他來說,至今依舊駕輕就熟。

除了是漁民,他同時還是一位學者。

這些年,他接觸到大量海洋文化方面的古籍甚至孤本、影像資料以及海外資料,逐漸構築出一部龐大的海洋文化譜系。

他用一支筆,建構了一個文與史交織,真與幻交疊的“半島”圖景。海洋在盛文強的筆下,被賦予了生命,有著狂悖與華美的氣象。

2016年,盛文強出版了一本小說《漁具列傳》,扉頁是一頁影印的《廣漁具圖譜傳序》,他在序言裡介紹說這本書是他在膠東民間漁村考察漁具時,從一戶漁家的針線盒下偶爾得到的。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此書是一部來自民間的微型漁具史,分門別類,有著完整體系,分為舟楫、網罟、釣鉤、繩索、籠壺和耙刺6個部分。作者“枕魚齋主人”多年讀書,卻遇上科舉制廢除,於是回家販魚為生,此書是他為一本古書《漁具圖譜》所作的註釋圖贊。《漁具列傳》承襲此書,二次創作。

但在這本書的最後,盛文強撕開了這層虛幻。“枕魚齋主人”的故事,是盛文強為小說設計虛構出來的一個實驗性文本。“這是移形換位的自我分裂術,藉此可以元神出竅,遠離本體,再回頭反觀己身,從而獲得全景視域”。

他用“自我分裂”的出場方式讓此書循環在可解與不可解之間,所書寫的內容也與漁具若即若離,為讀者表演了一場文字魔術。

但“枕魚齋主人”絕非完全的虛幻,他或許是盛文強自己所建構的半島圖景的組成。同樣的生於海邊、多年讀書、靠海謀生,也同樣的潛伏著對於海洋的野心和漁具的精神追求。

3年後,盛文強具象化了“枕魚齋主人”,他讓《漁具圖譜》從一本傳說之物,變為了現實。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漁具是人們在長期的漁業勞動中建立的工具體系,時至今日,在江河湖海中仍可看到《詩經》裡的漁具,足見這種傳統的強大。又因國土遼闊,漁具的地區差異也極為明顯。

今挑選歷史圖像中所出現的漁具圖,匯為一編。這些圖像來自古籍插圖、文人繪畫、民間藝術等各類圖像系統,皆為主觀描摹,或可窺見歷史中的漁具奧祕,體察漁具的審美意蘊,同時也可作為一份人類學及民俗學的圖像志。”

這是他在新書中的序言。在盛文強看來,漁具是古老的東夷部落精神的孑遺,原始漁獵精神,正是在紛繁的漁具譜系中得以具現。屬於他的半島史,也正因此而延續。

中華上下兩千年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在這個你從未注意到的工具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