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 高考 婚姻 心理學 孫雲曉 孫雲曉 2017-08-27

塔瑪·瓊斯基(Tamar Chanso),美國著名的臨床精神醫學博士、情緒研究專家、臨床心理學大師,是美國心理學會和賓夕法尼亞行為治療協會的會員。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對話塔瑪·瓊斯基

孫雲曉:根據研究發現,先天的因素對孩子的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狀有著重要的影響,焦慮也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情緒,那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焦慮表現有何不同?他們的焦慮行為都有哪些特點?不同年齡段的父母應該更側重於注意哪些問題呢?

瓊斯基:恐懼是成長過程中情緒體驗的基本組成部分,源於兒童對一件事情的經歷和理解之間的誤差。例如,嬰兒害怕巨大的聲響或身體的突然移動,因為這些是他們的即時體驗。嬰兒不知道巨大的聲響來自哪裡,所以認為這是危險的;如果他們被抱著的時候突然感覺晃了一下,他們也認為這是不安全的。隨著孩子的成長及其視野的拓寬,他們開始害怕狗、雷聲、怪物,等等。上小學的孩子更擔心“現實世界”的問題,可能更害怕強盜、壞人或自然災害。青春期之前,他們開始更關注社會地位和等級,並且持續到青春期。青少年們很關心未來、自己的成就以及社會中的問題。每個階段遇到的挑戰都會幫助孩子們充分理解他們所處的環境,找到處理的辦法,讓自己感到安全。正常情況下,孩子們會隨著年齡變化經歷各個階段,但是如果某個孩子對於恐懼的壓力非常大而頑固,父母無法讓其安心,或是恐懼延展到很多其他方面,則父母可能要尋求專業幫助。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亞洲國家的孩子學業壓力比全球其他地區普遍要大,特別是中國的孩子,高考給了父母和孩子太多的壓力,許多父母和孩子認為高考決定了孩子的一生,這使得學習成了許多孩子焦慮的根源。在中國的教育現狀短期內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如何緩解這些孩子因為學習壓力導致的焦慮情緒和症狀呢?

瓊斯基:這是一個非常難的問題。在美國,已經慢慢開始意識到SAT(類似中國高考)成績對於預測一個人將來學業或事業成就的效力有限,特別足考慮到這給高中學生帶來的壓力。但是,我們的體制並沒改變。還有其他選擇嗎?只關注達標測試中的表現對孩子們有幫助嗎?測試成績真的是通往成功的單程票嗎?我更想拋開成績不管,幫助孩子們瞭解並培養自己的強項,包括那些情商不是很高,但是具有數學、科學或語言天賦的孩子們。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具有靈活性、復原力、創造力和獨創性對於贏得寶貴的僱用機會很有幫助。具有保持滿足和幸福感的能力,可能對於職場成功或測試達標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對生活的掌控感。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根據2013年的數據,中國的離婚率已經連續7年增長,許多城市的離婚率已經超過30%,而離婚率最高的北京這個數字已經達39%。離婚率不斷攀升,導致許多單親家庭和重組家庭的出現,那麼在這兩種家庭中的孩子,他們的焦慮情緒和焦慮症狀與普通家庭的孩子相比是否有差異?對於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的孩子我們更需要注重什麼?需要採取哪些必要的措施?

瓊斯基:心理學領域最重要的一個發現就是,離婚本身不一定給孩子的調節能力和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這是非常矛盾的,因為離婚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影響。有時候,離婚可能會改善孩子的生活質量,讓孩子擺脫爭鬥的環境,但同時也給孩子精神上帶來很大的衝擊和挑戰。父母應該明白家庭生活對孩子的重要性,讓孩子遠離父母的衝突或爭吵非常重要。父母應該注意孩子是否有承受壓力的跡象,如難以入睡、好習慣退化、學習困難、易怒或退縮。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根據2013年發佈的《中國青少年網絡協會第三次網癮調查研究報告》,中國青少年網絡成癮人數約為2 404.2萬。研究表明,這些孩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那麼孩子沉迷網絡與焦慮情緒有關係嗎?沉迷網絡的孩子是否更容易在現實中焦慮?還是說在現實中容易焦患的孩子更容易沉迷網絡?

瓊斯基:我確實認為科技和焦慮之間是惡性循環的關係。孩子們(和成年人)為了逃避不舒服的感受(如孤獨、氣憤或焦慮)而轉向科技,但是這種模式會上癮,確實會導致另一種不舒服的感受——慢慢喪失滿足感。玩的時間越來越多,滿足感卻越來越少。科技本身也會導致焦慮,電子遊戲帶來的立即滿足感是無益的,這也是焦慮的來源之一。人們因此忘了如何與其他人互動,缺乏投入,容易產生挫敗感,和其他人的互動交流變得更加消極。孩子們不能接受失敗,可能將不滿歸咎於自己和他人,但這種推論是錯誤的,因為其建立在對生活不現實的期待上。電子遊戲中的操控感和預見性相較於人與人之間的付出、得到關係是一個壞榜樣。父母該怎麼辦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孫雲曉:中國心理諮詢行業發展相對緩慢,讓孩子接受心理諮詢和治療對於中國家庭並不是一件尋常的事情。您在書中提到,日常生活中,明智的父母會很自然地將強化和脫敏的原理用在年齡非常小的兒童身上,甚至還可以將其融入角色扮演遊戲、卡通製作或者木偶戲中,這些方式都可以緩解孩子的焦慮症狀。那麼父母這種對孩子的自助性治療在多大程度上能代替專業兒童心理醫師的工作?或者說,孩子在哪種情況下僅靠父母的幫助就能脫離焦慮症狀?

瓊斯基:即使不進行具體治療,父母也可以幫助孩子形成思維習慣,教會孩子什麼是重要的,哪些是不應該做的。其實,父母已經做了很多這樣的事情,包括所有基本的生活技能,吃飯、睡覺、上學。父母教會孩子認識安全,遠離危險。但是對於焦慮,父母往往讓孩子學會忍耐,而不是去面對。這會讓孩子處在一種不知道後果如何的不確定狀態下,一種全新的不熟悉的環境中。如果孩子能從父母那裡學會“輕視”焦慮,將其交給大腦中比較聰明的部分而不是焦慮的部分去處理,那麼他們對故事的發生和發展將會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不會畏懼不前。父母應當鼓勵孩子適應環境,瞭解情況,而不是迴避和懼怕。經歷是對抗恐懼的最佳辦法,而父母在幫助孩子之蒔,首先自己應該學會處理焦慮和恐懼。如果父母知道怎樣面對恐懼,他們將會潛移默化地把這些方法傳授給自己的孩子。

越焦慮的孩子越容易玩電子遊戲,這是惡性循環

本文摘自孫雲曉著作《用心教養》。


孫雲曉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研究員

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

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兒童工作智庫專家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