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不完美媽媽 心理學 好好學習 戀愛 time剛剛好 2019-09-16
"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要想有效的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先要認識到一場情感勒索是如何從到到尾發生的。

情感勒索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遭到了被勒索者的抗拒。

而面對這種抗拒,勒索者卻並不懂得尊重,交流和讓步,反而會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對方,於是來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給對方增加壓力,並讓對方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上移開。

可以去觀察對方在向你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否禮貌,是否有明顯或是隱蔽的威脅暗示。

當你表達猶豫、抗拒以及拒絕時,對方的反應是否是暴躁,不滿的。

單單是從這兩點上去觀察,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準備進行情感勒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對方企圖控制我們的手段上來進行識別。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要想有效的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先要認識到一場情感勒索是如何從到到尾發生的。

情感勒索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遭到了被勒索者的抗拒。

而面對這種抗拒,勒索者卻並不懂得尊重,交流和讓步,反而會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對方,於是來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給對方增加壓力,並讓對方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上移開。

可以去觀察對方在向你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否禮貌,是否有明顯或是隱蔽的威脅暗示。

當你表達猶豫、抗拒以及拒絕時,對方的反應是否是暴躁,不滿的。

單單是從這兩點上去觀察,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準備進行情感勒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對方企圖控制我們的手段上來進行識別。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他們慣用的伎倆就算千變萬化,也無非是四類:

一類是威脅,詛咒:他們會暗示你的拒絕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我會很生氣”、“我會很傷心”、“我會感到非常的失望”、“我的身體無法支撐”、“我們的感情玩完了”等等。

一類是給對方貼標籤,進行負面評價: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直接就會對你這個人進行評價,比如,“你是個不孝子”、“你是個沒有同情心的人”、“你是個冷血動物”、“你是個膽小鬼”、“你沒有責任感”等等。

他們會“佔領道德高地”,將你的拒絕直接“上綱上線”,把你整個人都否定,將責任和錯誤都推到你的身上。

一類是反覆詢問拒絕的原因: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個勁兒的問你為什麼要拒絕。但對於你所說的理由卻一概忽視,直接以各種說辭一個個否決。

一類是“以愛之名”:先是去強調自己曾經的付出,讓對方感覺心中有所虧欠,然後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理由來讓對方屈服。


當遇到情感勒索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要想有效的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先要認識到一場情感勒索是如何從到到尾發生的。

情感勒索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遭到了被勒索者的抗拒。

而面對這種抗拒,勒索者卻並不懂得尊重,交流和讓步,反而會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對方,於是來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給對方增加壓力,並讓對方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上移開。

可以去觀察對方在向你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否禮貌,是否有明顯或是隱蔽的威脅暗示。

當你表達猶豫、抗拒以及拒絕時,對方的反應是否是暴躁,不滿的。

單單是從這兩點上去觀察,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準備進行情感勒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對方企圖控制我們的手段上來進行識別。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他們慣用的伎倆就算千變萬化,也無非是四類:

一類是威脅,詛咒:他們會暗示你的拒絕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我會很生氣”、“我會很傷心”、“我會感到非常的失望”、“我的身體無法支撐”、“我們的感情玩完了”等等。

一類是給對方貼標籤,進行負面評價: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直接就會對你這個人進行評價,比如,“你是個不孝子”、“你是個沒有同情心的人”、“你是個冷血動物”、“你是個膽小鬼”、“你沒有責任感”等等。

他們會“佔領道德高地”,將你的拒絕直接“上綱上線”,把你整個人都否定,將責任和錯誤都推到你的身上。

一類是反覆詢問拒絕的原因: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個勁兒的問你為什麼要拒絕。但對於你所說的理由卻一概忽視,直接以各種說辭一個個否決。

一類是“以愛之名”:先是去強調自己曾經的付出,讓對方感覺心中有所虧欠,然後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理由來讓對方屈服。


當遇到情感勒索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方法一:學會拒絕,不做老好人

日本作家中島義道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一書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不敢對人說不,不要不敢和別人對立。生怕失去別人的好感,害怕讓人討厭,於是選擇一味附和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拒絕他人呢?

拒絕本身其實並不是難事,只不過他們害怕的是拒絕之後,對方那種或失望傷心,或暴跳如雷的反應。這種反應會讓他們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感覺。他們害怕對方從此就不再喜歡自己,甚至會臆想對方會報復或是失去這段感情後自己的種種慘狀。

正是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拒絕的後果,所以才不敢拒絕。

面對情感勒索,第一步正是要學會勇敢的拒絕他人。

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做一個不懂得關心,不懂得付出和讓步的人。

而是當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或是情感勒索時,能夠敢於堅定自己的立場,明確表達出內心真實的聲音,敢於說不。拒絕之後,也能夠勇敢的承受起後果,不去臆想猜測各種負面場景。

有的時候,勒索者也是“欺軟怕硬”的。他們就像是“彈簧”一樣,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


方法二:找到自己的情感“軟肋”,然後換個方式應對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感“軟肋”,而它們很有可能就會被勒索者加以利用,讓你不知不覺處於情感勒索中而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家庭條件很不好,父母一直辛苦打工供他念了大學,如今的他,雖然已經事業成功,有了家庭,但一想到父母那麼多年來辛苦付出,他就感覺到深深的愧疚。

可以這樣說,父母是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覺得對不起父母則是他的情感“軟肋”。

他結婚之後,將父母接到自己的大房子裡,可是,父母卻看不慣妻子的生活方式,覺得她浪費錢,覺得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做家務。

總之,雙方矛盾重重。每次發生不愉快的時候,父母就會說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沒想到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娘。每每聽到父母的哭訴,他即便知道是父母的不對,也會嚴厲斥責妻子。

久而久之,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一次和妻子溝通時,他猛然的發現了自身的問題。父母雖然是為了他好,但很多時候的做法並不對。他們還把自己當成小孩子,覺得孩子就要聽父母的話。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要想有效的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先要認識到一場情感勒索是如何從到到尾發生的。

情感勒索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遭到了被勒索者的抗拒。

而面對這種抗拒,勒索者卻並不懂得尊重,交流和讓步,反而會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對方,於是來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給對方增加壓力,並讓對方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上移開。

可以去觀察對方在向你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否禮貌,是否有明顯或是隱蔽的威脅暗示。

當你表達猶豫、抗拒以及拒絕時,對方的反應是否是暴躁,不滿的。

單單是從這兩點上去觀察,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準備進行情感勒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對方企圖控制我們的手段上來進行識別。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他們慣用的伎倆就算千變萬化,也無非是四類:

一類是威脅,詛咒:他們會暗示你的拒絕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我會很生氣”、“我會很傷心”、“我會感到非常的失望”、“我的身體無法支撐”、“我們的感情玩完了”等等。

一類是給對方貼標籤,進行負面評價: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直接就會對你這個人進行評價,比如,“你是個不孝子”、“你是個沒有同情心的人”、“你是個冷血動物”、“你是個膽小鬼”、“你沒有責任感”等等。

他們會“佔領道德高地”,將你的拒絕直接“上綱上線”,把你整個人都否定,將責任和錯誤都推到你的身上。

一類是反覆詢問拒絕的原因: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個勁兒的問你為什麼要拒絕。但對於你所說的理由卻一概忽視,直接以各種說辭一個個否決。

一類是“以愛之名”:先是去強調自己曾經的付出,讓對方感覺心中有所虧欠,然後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理由來讓對方屈服。


當遇到情感勒索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方法一:學會拒絕,不做老好人

日本作家中島義道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一書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不敢對人說不,不要不敢和別人對立。生怕失去別人的好感,害怕讓人討厭,於是選擇一味附和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拒絕他人呢?

拒絕本身其實並不是難事,只不過他們害怕的是拒絕之後,對方那種或失望傷心,或暴跳如雷的反應。這種反應會讓他們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感覺。他們害怕對方從此就不再喜歡自己,甚至會臆想對方會報復或是失去這段感情後自己的種種慘狀。

正是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拒絕的後果,所以才不敢拒絕。

面對情感勒索,第一步正是要學會勇敢的拒絕他人。

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做一個不懂得關心,不懂得付出和讓步的人。

而是當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或是情感勒索時,能夠敢於堅定自己的立場,明確表達出內心真實的聲音,敢於說不。拒絕之後,也能夠勇敢的承受起後果,不去臆想猜測各種負面場景。

有的時候,勒索者也是“欺軟怕硬”的。他們就像是“彈簧”一樣,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


方法二:找到自己的情感“軟肋”,然後換個方式應對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感“軟肋”,而它們很有可能就會被勒索者加以利用,讓你不知不覺處於情感勒索中而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家庭條件很不好,父母一直辛苦打工供他念了大學,如今的他,雖然已經事業成功,有了家庭,但一想到父母那麼多年來辛苦付出,他就感覺到深深的愧疚。

可以這樣說,父母是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覺得對不起父母則是他的情感“軟肋”。

他結婚之後,將父母接到自己的大房子裡,可是,父母卻看不慣妻子的生活方式,覺得她浪費錢,覺得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做家務。

總之,雙方矛盾重重。每次發生不愉快的時候,父母就會說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沒想到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娘。每每聽到父母的哭訴,他即便知道是父母的不對,也會嚴厲斥責妻子。

久而久之,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一次和妻子溝通時,他猛然的發現了自身的問題。父母雖然是為了他好,但很多時候的做法並不對。他們還把自己當成小孩子,覺得孩子就要聽父母的話。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一旦發現自己的抗拒,就會拿出之前的種種來激起他的愧疚感,而這正是他的軟肋。

情感“軟肋”就好像是一個按鈕,每當別人觸發時,他的理智就被責任感,愧疚感所沖垮,然後盲目服從。反應完全是條件反射,自然到難以察覺。

要想打破這個習慣迴路,就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軟肋”,細心觀察每當對方說什麼,採取什麼方式時,自己就會讓步、屈服呢?

找到之後,可以刻意鍛鍊自己去換個方式應對。

比如,我這個朋友,在遇到父母哭訴時,他不再像原來那樣去急於安撫父母,非要辨個是非。反而會選擇先讓自身示弱,轉移了父母注意力,等到他們冷靜下來之後,再去和他們解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方法三:讓自己冷靜思考,不被勒索者“牽著鼻子走”

情感勒索者往往是轉移注意力的高手。

他們非常善於利用你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轉移開來。

我之前收到過一封讀者的郵件,他告訴我,他的女朋友經常會透支他的信用卡來買奢侈品,這讓他每月的還款壓力很大。

每次刷卡時,他如果猶豫,女朋友就會說他一個大男人為什麼這麼小氣,難道之間的感情還不值得給她買一個小禮物嗎,還會質疑他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這位讀者的女朋友,其實就是在情感勒索。

本身只是是否花錢買奢侈品的問題,但他如果對這個問題產生猶豫時,對方就會通過評價他一個大男人如此小氣,質疑是否是真愛等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讓他從“買不買這件東西”的思考上轉移到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竟然捨不得花錢”、“自己作為男人應該有所付出”、“愛她就應該容忍她”等上面。

所以,面對情感勒索,還需要讓自己冷靜的思考,確保注意力在問題本身。當對方試圖用伎倆來轉移你的注意力時,可以讓對方說完,然後把當前的問題重申一遍,告訴對方就事論事,不要說別的。


time有話說:

"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和父母,和孩子,和伴侶,和親戚,和朋友,和同事,和領導,和客戶等等。

不管關係或親密,或疏遠,我相信你都聽過類似的話。

“為了你,我省吃儉用,你如果不好好學習,我的付出就白費了”。“你必須答應我這個條件,否則我們就分手。”“你要是敢和我分手,我就去找你公司領導。”“你如果想要這個,就要聽我的話。”……

我相信,不管是誰,聽到上面這些話,心裡面都會不舒服,不情願。

為什麼呢?

因為上面的這些句式都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通過語言來進行操控。

這在心理學上,被稱之為情感勒索。


什麼是情感勒索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指的是:一方通過利用對方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企圖操控對方按照自己的意願來行事。

情感勒索普遍存在於人際關係之中,或是有意為之,或是“以愛之名”,純粹為了你好。

但不管目的是什麼,這對於被勒索者來說,都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甚至會對其造成傷害。

而我們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既要學會識別情感勒索行為,不被其傷害和控制,又要從自身做起,不去做一名情感勒索者。

國際著名心理學醫師蘇珊•福沃德博士將情感勒索者劃分為了四個類型。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1.情感勒索者之懲罰型

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懲罰,一種是消極懲罰。

主動懲罰一般會在情感關係中採取主動“攻擊”的模式,直截了當的說出如果你沒有按照他所說的去做,就會面臨某種懲罰。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

“如果你不和我道歉,我們就分手吧!”

戀愛過的人,對於這句話應該都不陌生吧!

分手是懲罰,道歉是情感勒索者希望對方所做的行為。

消極懲罰則是採取的“被動攻擊”模式。一般通過“無聲的抗議”來去懲罰對方,通過這種冷暴力的行為來迫使對方答應要求。

2.情感勒索者之懲罰自己型

我記得上學時,有一陣子特別貪玩,期末考試沒有考好。那次,媽媽竟然沒有罵我,而是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沒有吃飯。

說實話,這要比罵我還讓人難受。於是,第二天我就向媽媽保證一定好好學習。

我媽媽所使用的這一招就是通過懲罰自己來威脅他人。

除此之外,像通過傷害自己的身體等行為來威脅戀人不能分手等等也都屬於懲罰自己型的情感勒索。

3.情感勒索者之苦情型

苦情型的情感勒索和自我懲罰型十分類似。

但不同的是,他們將造成自己不順經歷的責任統統“甩鍋”給別人後,往往會採用一個較低的姿態,不會去從明面上“威脅”你,而是會利用你的同情心來迫使你滿足他的要求,他們更像是一個行走的負能量生命體,時刻利用自己的悲慘遭遇來博同情,贏得對方的讓步。

4.情感勒索者之誘惑型

所謂誘惑,就是找到對方的需求,然後以此作為誘餌來吸引對方去做某件事情。這很具迷惑性,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所利用的“誘餌”正好是我們的需求所在,另一方面就是因為這往往會披上“以愛之名”的外衣,以“我都是為你好”的名義來進行操控。

情感勒索的行為不一定只會固化為某個類型,相反,會變來變去,一招不管用,再換另一招。


那麼,為什麼情感勒索行為很常見,且屢試不爽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情感勒索行為之所以起作用,是因為勒索者利用了我們的三種心理特點,分別為恐懼感(Fear),義務感(Obligation)和罪惡感(Guilty)。

蘇珊•福沃德博士將其稱為“情感迷霧”(FOG)。

恐懼感(Fear)

人類有快樂、悲哀、憤怒和恐懼四種基本情緒。其中,人類最古老的,最強烈的情感就是恐懼。而人類原始的恐懼主要來源有三種,分別為死亡,未知和分離。

在美國作家凱利·麥格尼格爾所著的《自控力》一書中,就講到了恐懼感會導致人的意志力下降。意志力的下降會讓人們陷入“決策疲勞”,這時,人們做出的決定,要麼是草率的,要麼會本能的遵從別人的建議。

有的人被另一半傷害和拋棄,對方威脅他如果不怎麼樣就徹底分手時,他會屈服和答應,用一個更低的姿態來試圖挽回這段情感。

但如果他是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他必然不會認同這種委曲求全的做法,也不會相信自己會這樣做。

這就是“靜而生慧,慌不擇路”。

處於旁觀者時,你的“恐懼按鈕”並未被觸發。因此,你的思考是相對理性的。

但陷入情感漩渦時,勒索者找到你所恐懼的點並加以威脅時,你就容易因為害怕而本能的答應他的要求,甚至幻想這樣的委屈求全能夠換來安寧。

義務感(Obligation)

義務感,也是責任感。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是要勇敢的承擔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如若覺得自己沒有做到,心中會感覺到虧欠,愧疚。

情感勒索者則會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們要麼會以承擔責任為理由而要求對方做出責任以外的事情,要麼會強調甚至誇張自身的付出和犧牲來給對方施壓,讓對方覺得自己有義務去承擔責任,答應他們的要求。

比如,有的父母親為了實現自己“報孫子”的願望,而強迫孩子趕緊相親,結婚和生子。

如果子女對此不順從,父母往往會以“我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你竟然如此不孝順”為由來施壓。

子女也往往因為揹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枷鎖而痛苦糾結。

罪惡感(Guilty)

情感勒索者往往“記性很好”,不僅會一直記著對方曾經的種種錯誤,甚至還會將其放大,為的就是讓對方有罪惡感,由此產生“贖罪”的心理。

通常,他們還會強調、誇張自己的付出,並將其和對方的過錯來對比,讓對方時刻揹著一種“人家付出,我卻犯了錯誤”的思想包袱,因為虧欠和理虧而對勒索者聽之任之。

除此之外,情感勒索者還會拿如若不答應他們的要求所可能造成的後果來威脅,讓對方產生一種“這個後果都是因為自己的決定而造成”的錯覺,從而內疚,選擇退步。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準確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要想有效的識別出情感勒索行為,先要認識到一場情感勒索是如何從到到尾發生的。

情感勒索行為的發生都是因為他們的要求遭到了被勒索者的抗拒。

而面對這種抗拒,勒索者卻並不懂得尊重,交流和讓步,反而會為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來控制對方,於是來使用一系列的手段,給對方增加壓力,並讓對方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上移開。

可以去觀察對方在向你提出要求時的態度,是否禮貌,是否有明顯或是隱蔽的威脅暗示。

當你表達猶豫、抗拒以及拒絕時,對方的反應是否是暴躁,不滿的。

單單是從這兩點上去觀察,就可以看出對方是否準備進行情感勒索。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從對方企圖控制我們的手段上來進行識別。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他們慣用的伎倆就算千變萬化,也無非是四類:

一類是威脅,詛咒:他們會暗示你的拒絕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比如,“我會很生氣”、“我會很傷心”、“我會感到非常的失望”、“我的身體無法支撐”、“我們的感情玩完了”等等。

一類是給對方貼標籤,進行負面評價:你不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直接就會對你這個人進行評價,比如,“你是個不孝子”、“你是個沒有同情心的人”、“你是個冷血動物”、“你是個膽小鬼”、“你沒有責任感”等等。

他們會“佔領道德高地”,將你的拒絕直接“上綱上線”,把你整個人都否定,將責任和錯誤都推到你的身上。

一類是反覆詢問拒絕的原因:他們會“打破砂鍋問到底”,一個勁兒的問你為什麼要拒絕。但對於你所說的理由卻一概忽視,直接以各種說辭一個個否決。

一類是“以愛之名”:先是去強調自己曾經的付出,讓對方感覺心中有所虧欠,然後以“我都是為你好”為理由來讓對方屈服。


當遇到情感勒索時,應該如何處理呢?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方法一:學會拒絕,不做老好人

日本作家中島義道在《我討厭的10種好人》一書中就表達了這樣的觀點:“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要不敢對人說不,不要不敢和別人對立。生怕失去別人的好感,害怕讓人討厭,於是選擇一味附和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

為什麼很多人害怕拒絕他人呢?

拒絕本身其實並不是難事,只不過他們害怕的是拒絕之後,對方那種或失望傷心,或暴跳如雷的反應。這種反應會讓他們有一種自我否定的感覺。他們害怕對方從此就不再喜歡自己,甚至會臆想對方會報復或是失去這段感情後自己的種種慘狀。

正是覺得自己無法承受拒絕的後果,所以才不敢拒絕。

面對情感勒索,第一步正是要學會勇敢的拒絕他人。

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做一個不懂得關心,不懂得付出和讓步的人。

而是當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或是情感勒索時,能夠敢於堅定自己的立場,明確表達出內心真實的聲音,敢於說不。拒絕之後,也能夠勇敢的承受起後果,不去臆想猜測各種負面場景。

有的時候,勒索者也是“欺軟怕硬”的。他們就像是“彈簧”一樣,你弱他就強,你強他就弱。


方法二:找到自己的情感“軟肋”,然後換個方式應對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感“軟肋”,而它們很有可能就會被勒索者加以利用,讓你不知不覺處於情感勒索中而不能自拔。

舉個例子。

我有個朋友,小時候家庭條件很不好,父母一直辛苦打工供他念了大學,如今的他,雖然已經事業成功,有了家庭,但一想到父母那麼多年來辛苦付出,他就感覺到深深的愧疚。

可以這樣說,父母是他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覺得對不起父母則是他的情感“軟肋”。

他結婚之後,將父母接到自己的大房子裡,可是,父母卻看不慣妻子的生活方式,覺得她浪費錢,覺得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做家務。

總之,雙方矛盾重重。每次發生不愉快的時候,父母就會說自己這麼多年的付出,沒想到兒子娶了媳婦就忘了娘。每每聽到父母的哭訴,他即便知道是父母的不對,也會嚴厲斥責妻子。

久而久之,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差。

一次和妻子溝通時,他猛然的發現了自身的問題。父母雖然是為了他好,但很多時候的做法並不對。他們還把自己當成小孩子,覺得孩子就要聽父母的話。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一旦發現自己的抗拒,就會拿出之前的種種來激起他的愧疚感,而這正是他的軟肋。

情感“軟肋”就好像是一個按鈕,每當別人觸發時,他的理智就被責任感,愧疚感所沖垮,然後盲目服從。反應完全是條件反射,自然到難以察覺。

要想打破這個習慣迴路,就必須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情感“軟肋”,細心觀察每當對方說什麼,採取什麼方式時,自己就會讓步、屈服呢?

找到之後,可以刻意鍛鍊自己去換個方式應對。

比如,我這個朋友,在遇到父母哭訴時,他不再像原來那樣去急於安撫父母,非要辨個是非。反而會選擇先讓自身示弱,轉移了父母注意力,等到他們冷靜下來之後,再去和他們解釋年輕人的生活習慣。


方法三:讓自己冷靜思考,不被勒索者“牽著鼻子走”

情感勒索者往往是轉移注意力的高手。

他們非常善於利用你的恐懼感,義務感和罪惡感來將你的注意力從問題本身轉移開來。

我之前收到過一封讀者的郵件,他告訴我,他的女朋友經常會透支他的信用卡來買奢侈品,這讓他每月的還款壓力很大。

每次刷卡時,他如果猶豫,女朋友就會說他一個大男人為什麼這麼小氣,難道之間的感情還不值得給她買一個小禮物嗎,還會質疑他是不是真的愛自己。

這位讀者的女朋友,其實就是在情感勒索。

本身只是是否花錢買奢侈品的問題,但他如果對這個問題產生猶豫時,對方就會通過評價他一個大男人如此小氣,質疑是否是真愛等方式來轉移他的注意力。

讓他從“買不買這件東西”的思考上轉移到了“自己作為一個男人竟然捨不得花錢”、“自己作為男人應該有所付出”、“愛她就應該容忍她”等上面。

所以,面對情感勒索,還需要讓自己冷靜的思考,確保注意力在問題本身。當對方試圖用伎倆來轉移你的注意力時,可以讓對方說完,然後把當前的問題重申一遍,告訴對方就事論事,不要說別的。


time有話說:

愛的越深,控制慾越強?醒醒,對方很有可能只是情感勒索者

在處理人際關係時,一味的示弱,退讓與容忍並非是良策,既是對對方的縱容,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亦舒曾經說過:“自愛沉穩而後愛人”。

對感情的負責任,是建立在雙方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我們既要學會保護自己,不在情感勒索麵前妥協,又要時刻以身作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去做一名傷害他人的情感勒索者。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做一個合格的愛人。

作者簡介:time,專欄作家,職業撰稿人。一枚用大白話講乾貨的萌萌噠,time專注分享兩件事:一是自我提升,二是內容創業。微信公眾號:time內容創業;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