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孩子用雙手按在顏料裡,再一巴掌拍到紙上,他就會看到奇特的彩色手掌印;

當孩子在紙上胡亂塗上一堆顏色,再把紙張對摺,他就會看到一幅對稱的圖案;

當孩子用一堆五顏六色的碎紙隨意拼貼,他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畫面……

真正的啟發,就是在這種用各種顏色和素材,用不同的形式去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平時接觸不到的形式,體驗在家難以碰觸的顏料、材料的手感,讓想象力任意飛逐,做出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懂的作品。這種豐富的、不同的視覺、觸覺方面的體驗,就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

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別的孩子們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合作和分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在家中沒辦法得到的成長。

所以,好的機構就不限制孩子必須要怎麼畫,而是讓孩子接觸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並且在這種過程中順便了解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大家的作品),讓孩子們在自由創作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看起來就像瞎玩一樣,但就是不錯的啟發。

3

那麼,如果不想花很多錢送孩子去機構怎麼辦?那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畫畫的地方,給孩子買好圍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蠟筆、顏料、彩泥等等各種材料和工具。每次玩一個形式和主題,和孩子一起玩上半天。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孩子用雙手按在顏料裡,再一巴掌拍到紙上,他就會看到奇特的彩色手掌印;

當孩子在紙上胡亂塗上一堆顏色,再把紙張對摺,他就會看到一幅對稱的圖案;

當孩子用一堆五顏六色的碎紙隨意拼貼,他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畫面……

真正的啟發,就是在這種用各種顏色和素材,用不同的形式去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平時接觸不到的形式,體驗在家難以碰觸的顏料、材料的手感,讓想象力任意飛逐,做出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懂的作品。這種豐富的、不同的視覺、觸覺方面的體驗,就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

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別的孩子們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合作和分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在家中沒辦法得到的成長。

所以,好的機構就不限制孩子必須要怎麼畫,而是讓孩子接觸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並且在這種過程中順便了解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大家的作品),讓孩子們在自由創作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看起來就像瞎玩一樣,但就是不錯的啟發。

3

那麼,如果不想花很多錢送孩子去機構怎麼辦?那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畫畫的地方,給孩子買好圍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蠟筆、顏料、彩泥等等各種材料和工具。每次玩一個形式和主題,和孩子一起玩上半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長此以往,就不怕你的孩子沒有藝術細胞。我就在家跟孩子一起做過剪紙、摺紙、捏彩泥等等。

另外,機構裡能夠得到、但家裡缺失的團隊合作體驗,也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一起到家裡來,共同玩耍、創作。

當然,為了更好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父母自身也需要去學習。這種學習不用很難,只需跟孩子一起看一些藝術類的繪本,去了解那些我們看了根本無動於衷的名畫到底有些什麼魅力在裡面。

慢慢的我們就會打開這方面的眼睛,會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這樣也就能看到一草一木的美,並且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在不用花錢的自然界就能獲得藝術的滋養。

小時候,我曾在書上看過一段京劇大師梅來芳的軼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孩子用雙手按在顏料裡,再一巴掌拍到紙上,他就會看到奇特的彩色手掌印;

當孩子在紙上胡亂塗上一堆顏色,再把紙張對摺,他就會看到一幅對稱的圖案;

當孩子用一堆五顏六色的碎紙隨意拼貼,他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畫面……

真正的啟發,就是在這種用各種顏色和素材,用不同的形式去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平時接觸不到的形式,體驗在家難以碰觸的顏料、材料的手感,讓想象力任意飛逐,做出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懂的作品。這種豐富的、不同的視覺、觸覺方面的體驗,就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

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別的孩子們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合作和分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在家中沒辦法得到的成長。

所以,好的機構就不限制孩子必須要怎麼畫,而是讓孩子接觸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並且在這種過程中順便了解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大家的作品),讓孩子們在自由創作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看起來就像瞎玩一樣,但就是不錯的啟發。

3

那麼,如果不想花很多錢送孩子去機構怎麼辦?那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畫畫的地方,給孩子買好圍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蠟筆、顏料、彩泥等等各種材料和工具。每次玩一個形式和主題,和孩子一起玩上半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長此以往,就不怕你的孩子沒有藝術細胞。我就在家跟孩子一起做過剪紙、摺紙、捏彩泥等等。

另外,機構裡能夠得到、但家裡缺失的團隊合作體驗,也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一起到家裡來,共同玩耍、創作。

當然,為了更好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父母自身也需要去學習。這種學習不用很難,只需跟孩子一起看一些藝術類的繪本,去了解那些我們看了根本無動於衷的名畫到底有些什麼魅力在裡面。

慢慢的我們就會打開這方面的眼睛,會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這樣也就能看到一草一木的美,並且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在不用花錢的自然界就能獲得藝術的滋養。

小時候,我曾在書上看過一段京劇大師梅來芳的軼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那段話說梅來芳大師為了鍛鍊自己如波秋水的眼睛,經常要眺望天空,盯著天空的飛鳥,讓眼珠子跟隨飛鳥而動。久而久之,他的眼神就越來越靈動

現在回想起來,我就特別驚歎,這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它提供瞭如此豐富的藝術素材,不僅能鍛鍊人的觀察力、審美,還能造就一雙靈動的眼睛。

怪不得我們總說一個人有藝術氣質就是有靈氣。這種靈氣,似乎是一種更貼近大自然、跟宇宙相通的氣息

所以說,有心的父母帶著孩子外出散步、去公園玩,就能啟發孩子觀察大自然,去觀察樹的紋理、長勢,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觀察花兒的姿態,甚至聽聽蟲鳥的聲音。

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教育。

我帶兒子出去玩就有這樣的習慣,我總會讓他看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還有各種能找得到的蟲子。(不過這樣做也有麻煩的地方,現在他看到一個植物就問我這是什麼,我回答不上來的實在太多了……)

畢竟,觀察是藝術的核心能力啊。

就像我上大學時候聽過的一節課上,有個老師講過的一件事我銘刻在心。他說,久練書法的人,眼力就是超乎常人。在門框上貼橫幅,別人都覺得是平的,人家愣是覺得斜了一點點,用尺量了一下果然是差了一點。這種眼力,說的就是觀察力。

我孩子的觀察力也給了我很多意外驚喜。比如,大概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畫了一些簡筆人物畫。我一看就很驚訝,因為他畫的是前幾天一直在看的動畫片《美食大冒險》裡的人物。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孩子用雙手按在顏料裡,再一巴掌拍到紙上,他就會看到奇特的彩色手掌印;

當孩子在紙上胡亂塗上一堆顏色,再把紙張對摺,他就會看到一幅對稱的圖案;

當孩子用一堆五顏六色的碎紙隨意拼貼,他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畫面……

真正的啟發,就是在這種用各種顏色和素材,用不同的形式去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平時接觸不到的形式,體驗在家難以碰觸的顏料、材料的手感,讓想象力任意飛逐,做出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懂的作品。這種豐富的、不同的視覺、觸覺方面的體驗,就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

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別的孩子們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合作和分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在家中沒辦法得到的成長。

所以,好的機構就不限制孩子必須要怎麼畫,而是讓孩子接觸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並且在這種過程中順便了解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大家的作品),讓孩子們在自由創作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看起來就像瞎玩一樣,但就是不錯的啟發。

3

那麼,如果不想花很多錢送孩子去機構怎麼辦?那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畫畫的地方,給孩子買好圍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蠟筆、顏料、彩泥等等各種材料和工具。每次玩一個形式和主題,和孩子一起玩上半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長此以往,就不怕你的孩子沒有藝術細胞。我就在家跟孩子一起做過剪紙、摺紙、捏彩泥等等。

另外,機構裡能夠得到、但家裡缺失的團隊合作體驗,也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一起到家裡來,共同玩耍、創作。

當然,為了更好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父母自身也需要去學習。這種學習不用很難,只需跟孩子一起看一些藝術類的繪本,去了解那些我們看了根本無動於衷的名畫到底有些什麼魅力在裡面。

慢慢的我們就會打開這方面的眼睛,會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這樣也就能看到一草一木的美,並且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在不用花錢的自然界就能獲得藝術的滋養。

小時候,我曾在書上看過一段京劇大師梅來芳的軼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那段話說梅來芳大師為了鍛鍊自己如波秋水的眼睛,經常要眺望天空,盯著天空的飛鳥,讓眼珠子跟隨飛鳥而動。久而久之,他的眼神就越來越靈動

現在回想起來,我就特別驚歎,這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它提供瞭如此豐富的藝術素材,不僅能鍛鍊人的觀察力、審美,還能造就一雙靈動的眼睛。

怪不得我們總說一個人有藝術氣質就是有靈氣。這種靈氣,似乎是一種更貼近大自然、跟宇宙相通的氣息

所以說,有心的父母帶著孩子外出散步、去公園玩,就能啟發孩子觀察大自然,去觀察樹的紋理、長勢,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觀察花兒的姿態,甚至聽聽蟲鳥的聲音。

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教育。

我帶兒子出去玩就有這樣的習慣,我總會讓他看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還有各種能找得到的蟲子。(不過這樣做也有麻煩的地方,現在他看到一個植物就問我這是什麼,我回答不上來的實在太多了……)

畢竟,觀察是藝術的核心能力啊。

就像我上大學時候聽過的一節課上,有個老師講過的一件事我銘刻在心。他說,久練書法的人,眼力就是超乎常人。在門框上貼橫幅,別人都覺得是平的,人家愣是覺得斜了一點點,用尺量了一下果然是差了一點。這種眼力,說的就是觀察力。

我孩子的觀察力也給了我很多意外驚喜。比如,大概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畫了一些簡筆人物畫。我一看就很驚訝,因為他畫的是前幾天一直在看的動畫片《美食大冒險》裡的人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你想想,你能在前幾天看過一部動畫片之後,隔一天就想著那些形象把它們畫出來嗎?反正我是不能,我只會照著畫。

雖然只是簡單的線條,但是他把握住了每個人物的形象特徵,還能區別表現出來,這就是觀察力起到的作用。有了敏銳的觀察力,他也就能記住那些形象,能夠在默寫的狀態下畫出來。

也就從這時起,我更加確定了他的天賦。

所以後來我給他報了一年的繪畫課,讓他跟專業的美術老師學了一年,沒有學太多的技法,就是積累更多的素材、藝術形式。老師讓他們接觸了版畫、拓印等等多種形式的藝術。

我也開始更加註意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比如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北京的免費的)、帶他去園林玩的時候,給他帶好畫本,提議他坐下來寫生等等。

儘管美術館確實對他這麼大的孩子來說沒什麼吸引力,但是我們也無需特別鄭重或者要求孩子看出什麼得到什麼。和孩子輕鬆地逛一逛,問問他最喜歡哪副畫,覺得什麼畫比較有趣,隨意聊聊這一類的話題,也就可以了(哪怕進去幾分鐘就出來)。所有他看過的東西,也許在未來的哪一天突然就被調動出來,給到他驚喜。就像之前,我兒子驚喜地在一本書上看到與另一本書的聯結一樣。


"

1

網上有句話說“寒門難再出貴子”。

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有錢人家有資本有資源提供給孩子多元化多方位的教育,這在窮人家裡是辦不到的。

那麼,多元化教育真的好嗎?真的能讓孩子能力更強嗎?

心理學早就通過各種研究得出結論:心理髮展的關鍵期與腦的可塑性密切相關。在關鍵期內,腦的結構和功能特別容易受到環境和經驗的影響。這種關鍵期,可以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0-6歲敏感期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嬰兒在出生後幾個月內,大腦皮層突觸會迅速增加,4歲左右的兒童,其大腦皮層各區的突觸密度會達到頂峰,約為成人的150%。且在兒童期內,突觸密度都保持在遠高於成人的水平上。

只有到了青春期,大腦才會啟動某種尚不明確的機制,減少突觸,去掉那些沒有用的神經迴路,讓有用的神經迴路變得更高效,大腦也就逐漸接近成人水平。

有個經典的醫學案例證明了這個觀點。有一名意大利嬰兒因為眼部受到輕微感染,做治療時用兩層薄薄的繃帶纏了一陣這隻眼睛,後來這隻眼睛就失明瞭。其眼睛的各種零件功能都是正常的,只是因為在視覺神經生長時,被剝奪了視覺刺激,就沒有形成從眼睛到大腦的視覺神經通路,所以才會看不見。

所以,這個結論也讓我們知道,在關鍵期處在豐富環境中接受多元化教育的孩子,就可以形成更多更有效的神經通路。

他們在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的表現上通常都是超越同齡人的。這就是多元化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好處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然,孩子的能力不僅僅只有這一方面,孩子能力的高低,以及能否順暢完整地展現其能力,還需要考量更多因素,其中心理因素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直接影響個人表現的方面。

但通常來說,能夠給孩子提供多元化教育、給孩子更多陪伴的父母,也會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感情支撐,也就給孩子良好的心理成長提供了沃土

至於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在現代化的今天,以及科技更發達的明天,都是相當重要的能力。這是一種人類特有的區別於電腦的能力。當我們在做決策和解決問題之時,也往往需要依靠這種發散性思維和感受力,所以可見在關鍵期讓孩子接觸多元教育就有多重要了。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個多元教育,並不是簡單地把孩子託給各種機構,而是要家長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2

那具體怎麼做呢?

讓孩子接觸藝術,對他進行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多元教育的一個方式。

藝術教育,同樣需要多元

前面我說了看繪本和鼓勵創作,這次就說如何更多元地接觸藝術。當然,看繪本和創作本身也是涵蓋在多元之內的。

那麼,如何更加多元地接觸藝術呢?

簡單說來就是儘可能多地參加各種藝術活動,比如給孩子報藝術相關的早教課,報兒童繪畫興趣班,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博物館、公園,外出寫生,去聽兒童劇、音樂劇等等。哪怕是帶孩子去旅遊,去看各地的建築風景,這也是一種多元化的接觸藝術方式。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這裡面,很多是需要花錢的。但要花錢的不一定就是好的,不花冤枉錢,才是我們的宗旨。家長們在挑選機構的時候,一定要擦亮眼睛。

很多機構為了給家長展現孩子學前和學後的差別,會教孩子大量技巧,也會讓孩子按照大人的審美來構圖繪畫,或者每次在孩子畫完畫之後幫他修改到成人眼裡的完美。

這樣子,孩子就會漸漸失去創造力和想象力。畫畫就會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被輸入到孩子的大腦程序中。他們就會留下刻板印象,就像太陽就該那麼紅,水就是藍色。

那麼,這樣子的教學,顯然是起不到激發孩子創造力和發散性思維的作用的。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機構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迎合“勢利”的家長們。

放眼望去,我們周圍又有幾個不“勢利”的家長呢?誰不希望出了錢讓孩子去學,就能學一身本事回來:學前啥都畫不了,學完就能畫只栩栩如生的鳥呢?

只有這樣以肉眼看得見的效果和改變,家長才願意掏錢啊。也只有為了以後高考能夠加分,家長們才願意送孩子去學美術啊。

如果說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齡,進行技巧的學習還是有必要的,但當孩子還不足八九歲的時候,就不該讓孩子去接觸格式化的藝術教育。

這個階段,對孩子真正有益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見的地方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當孩子用雙手按在顏料裡,再一巴掌拍到紙上,他就會看到奇特的彩色手掌印;

當孩子在紙上胡亂塗上一堆顏色,再把紙張對摺,他就會看到一幅對稱的圖案;

當孩子用一堆五顏六色的碎紙隨意拼貼,他就會得到自己喜歡的畫面……

真正的啟發,就是在這種用各種顏色和素材,用不同的形式去創作的過程中。他們會發現平時接觸不到的形式,體驗在家難以碰觸的顏料、材料的手感,讓想象力任意飛逐,做出唯有他們自己才能看懂的作品。這種豐富的、不同的視覺、觸覺方面的體驗,就能促進神經迴路的發展。

此外,在老師的帶領下,和別的孩子們共同創作的過程中,他們可以體會到合作和分享,交流和溝通,這也是在家中沒辦法得到的成長。

所以,好的機構就不限制孩子必須要怎麼畫,而是讓孩子接觸足夠多的藝術形式,並且在這種過程中順便了解一些藝術作品(藝術大家的作品),讓孩子們在自由創作的同時感受藝術的魅力。

看起來就像瞎玩一樣,但就是不錯的啟發。

3

那麼,如果不想花很多錢送孩子去機構怎麼辦?那就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這樣的環境。

比如專門開闢一個畫畫的地方,給孩子買好圍裙,就可以給孩子提供蠟筆、顏料、彩泥等等各種材料和工具。每次玩一個形式和主題,和孩子一起玩上半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長此以往,就不怕你的孩子沒有藝術細胞。我就在家跟孩子一起做過剪紙、摺紙、捏彩泥等等。

另外,機構裡能夠得到、但家裡缺失的團隊合作體驗,也可以邀請孩子的好朋友,或者鄰居的孩子一起到家裡來,共同玩耍、創作。

當然,為了更好地給孩子提供這樣的環境,父母自身也需要去學習。這種學習不用很難,只需跟孩子一起看一些藝術類的繪本,去了解那些我們看了根本無動於衷的名畫到底有些什麼魅力在裡面。

慢慢的我們就會打開這方面的眼睛,會在普通平凡的生活中看到以往看不到的東西。這樣也就能看到一草一木的美,並且傳達給孩子。讓他們在不用花錢的自然界就能獲得藝術的滋養。

小時候,我曾在書上看過一段京劇大師梅來芳的軼事,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那段話說梅來芳大師為了鍛鍊自己如波秋水的眼睛,經常要眺望天空,盯著天空的飛鳥,讓眼珠子跟隨飛鳥而動。久而久之,他的眼神就越來越靈動

現在回想起來,我就特別驚歎,這大自然真是太奇妙了!它提供瞭如此豐富的藝術素材,不僅能鍛鍊人的觀察力、審美,還能造就一雙靈動的眼睛。

怪不得我們總說一個人有藝術氣質就是有靈氣。這種靈氣,似乎是一種更貼近大自然、跟宇宙相通的氣息

所以說,有心的父母帶著孩子外出散步、去公園玩,就能啟發孩子觀察大自然,去觀察樹的紋理、長勢,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觀察花兒的姿態,甚至聽聽蟲鳥的聲音。

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藝術教育。

我帶兒子出去玩就有這樣的習慣,我總會讓他看周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葉,還有各種能找得到的蟲子。(不過這樣做也有麻煩的地方,現在他看到一個植物就問我這是什麼,我回答不上來的實在太多了……)

畢竟,觀察是藝術的核心能力啊。

就像我上大學時候聽過的一節課上,有個老師講過的一件事我銘刻在心。他說,久練書法的人,眼力就是超乎常人。在門框上貼橫幅,別人都覺得是平的,人家愣是覺得斜了一點點,用尺量了一下果然是差了一點。這種眼力,說的就是觀察力。

我孩子的觀察力也給了我很多意外驚喜。比如,大概在他四五歲的時候,有一天他畫了一些簡筆人物畫。我一看就很驚訝,因為他畫的是前幾天一直在看的動畫片《美食大冒險》裡的人物。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你想想,你能在前幾天看過一部動畫片之後,隔一天就想著那些形象把它們畫出來嗎?反正我是不能,我只會照著畫。

雖然只是簡單的線條,但是他把握住了每個人物的形象特徵,還能區別表現出來,這就是觀察力起到的作用。有了敏銳的觀察力,他也就能記住那些形象,能夠在默寫的狀態下畫出來。

也就從這時起,我更加確定了他的天賦。

所以後來我給他報了一年的繪畫課,讓他跟專業的美術老師學了一年,沒有學太多的技法,就是積累更多的素材、藝術形式。老師讓他們接觸了版畫、拓印等等多種形式的藝術。

我也開始更加註意對孩子這方面的培養,比如帶孩子去逛美術館(北京的免費的)、帶他去園林玩的時候,給他帶好畫本,提議他坐下來寫生等等。

儘管美術館確實對他這麼大的孩子來說沒什麼吸引力,但是我們也無需特別鄭重或者要求孩子看出什麼得到什麼。和孩子輕鬆地逛一逛,問問他最喜歡哪副畫,覺得什麼畫比較有趣,隨意聊聊這一類的話題,也就可以了(哪怕進去幾分鐘就出來)。所有他看過的東西,也許在未來的哪一天突然就被調動出來,給到他驚喜。就像之前,我兒子驚喜地在一本書上看到與另一本書的聯結一樣。


陪玩也要講方法,培養孩子藝術細胞祕訣三:多元接觸藝術


只不過,當孩子進入小學之後,人人都會面臨文化課的壓力,很多孩子在學前好不容易培養出的藝術靈性,也可能會慢慢被程式化的教學給磨滅掉,所以,未來如何守護,也許需要父母花更多的心思。

我們家也面臨同樣的難題。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吧。

參考資料:

1.《普通心理學》

2.《創造力》

3.《生命合夥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