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楊六郎齊名的北宋名將,楊七郎的原型,為何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宋朝 楊延昭 北宋 楊家將 魚羊祕史 魚羊祕史 2017-11-02

與楊六郎齊名的北宋名將,楊七郎的原型,為何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圖)電視劇《忠烈楊家將》劇照

提起北宋一朝的名將,大家首先想到的莫過於家喻戶曉的“楊家將”。其實,楊家將的故事雖不乏史實,但其絕大多數內容(尤其是《楊門女將》)乃是後世虛構。只不過得益於戲曲小說、評書演義等民間文學作品的推波助瀾,楊家將在今天的中國婦孺皆知,和岳飛一起,幾乎成為了宋朝武將的代表性人物,而許多在當時聲明顯赫、威震敵膽的名將們,反而在今天無人知曉了。本文要提到的這位將軍,他也姓楊,雖和楊家將並無血緣關係,但名氣卻絲毫不差,和楊六郎楊延昭齊名。後世的人們還以他為原型,創作出了楊六郎的弟弟楊七郎,這便是北宋名將楊嗣。

為國守邊

楊嗣出生於後唐應順元年(934年),瀛洲(今河北河間)人氏。而與他齊名的楊六郎楊延昭則是幷州(今山西太原)人,出生於後周顯得五年(958年)。由此看來,二人不僅不是親戚,在年齡上也相差很多,楊嗣應該算得上是楊延昭的父輩。然而,相似的命運卻把這兩個同姓的人緊緊連在一起,所謂英雄惺惺相惜,兩人不僅結為忘年之交,還經常一同出生入死,在北宋與遼國的戰爭中並肩作戰、屢立戰功。

楊嗣的哥哥是宋初大將楊信,楊嗣早年在外地任軍官,宋太宗端拱年間受命調往高陽關(今河北保定高陽舊城)任督監(都監為宋代軍事長官中的一級,位於都部署、鈐轄之下,相當於今天的正團級或副旅級),淳化二年改為保州(今河北保定)知州,由此開始了他長期為國守邊、抵禦遼軍的戎馬生涯。我們知道,由於宋朝失去了幽雲十六州這一中原門戶,因此遼軍攻宋時無需再像以往遊牧民族軍隊南下時那樣翻越長城天險,進軍的順暢程度大大增加。而且,遼軍只要一攻入宋境,就能夠在廣袤的河北大平原上充分發揮騎兵強大的機動能力縱橫馳騁。而楊嗣所駐守的高陽關、保州,又恰恰是遼軍南下經過的宋軍第一道防線,只要戰事一起,契丹鐵騎就會蜂擁而至。不過,就是在這樣艱難且險惡的環境下,楊嗣卻屢屢令氣焰囂張的遼軍損兵折將。儘管麾下兵馬不多,但楊嗣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他也充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以大範圍的迂迴躲避遼軍兵鋒,進而襲擊遼軍側後,打得遼軍心驚膽戰。故而不久之後,楊嗣便因戰功被提升威虜軍(今保定徐水遂城鎮)知軍,與曹思進同任靜戎軍(今徐水)、保州、長城(今徐水東北)、滿城緣邊都巡檢使。

與楊六郎齊名的北宋名將,楊七郎的原型,為何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圖)契丹人,張成思、潘樹聲(繪)

“二楊”發威

鹹平三年(1000年)冬,遼軍大舉南下,接連攻克北宋邊境數城,局勢對北宋來說變得異常嚴峻。然而,也就是這回,楊嗣與楊延昭橫空出世,各自用一場大捷挫敗了遼軍的入侵,使局面轉危為安。

先是楊延昭,他得知遼軍來犯後,憑著對威虜軍一帶地形地勢的瞭解,預先在羊山(今河北徐水西二十五公里)埋下一支伏兵,自己則僅帶數百騎從正面與遼軍交鋒。雙方一經接陣,楊延昭便佯裝敗退,吸引遼軍往伏擊圈的方向前進。遼軍不知是計,緊緊追來,眼看就能追上,以為此戰定勝不疑。就在這時,埋伏在羊山盤繞深曲的山谷中的宋軍精兵突然出現,將遼軍團團圍住。“契丹眾大敗,獲其將(領)。”(《宋史·楊延昭》)儘管遼軍仗著人多勢眾拼命殺出重圍,但卻因損失太大無力繼續南下,只能撤軍北返。

而此時,楊嗣正鎮守保州。宋軍統帥傅潛擔憂楊嗣兵力不足,便派石普與田紹前來協助楊嗣禦敵。但是,傅潛畏懼遼軍,下嚴令告誡諸將不得出擊。楊嗣對此嗤之以鼻,他以大義感召石田二將,希望他們率軍出戰,退敵報國。田紹斌不置可否,但石普卻被楊嗣的慷慨陳詞所感動,遂與楊嗣合兵一處,殺出城來。田紹斌任憑兩人出擊,只是假作不知。但見他們從白天殺到夜晚,仍不見回來,便感覺凶多吉少,遂引兵援救。果然,石、楊二軍和遼軍血戰一天,因寡不敵眾,被遼軍圍困在城西廉良一帶不得脫身。田邵斌到來,宋軍頓時士氣大振,且形成前後夾擊之勢,楊嗣、石普當即率軍拼死奮戰,最終大破遼軍,斬首兩千餘級。雖然楊嗣等三將違抗了軍令,但畢竟取得了勝利,因而此戰過後他們不但沒被治罪,還各自升了官。

鹹平五年(1002年),遼軍又來犯境,保州吃緊,楊嗣與楊延昭奉命趕來增援。然而,吃過兩人大虧的遼軍這次變聰明瞭。宋軍剛到保州城外,還沒列好陣勢,就被遼軍襲擊,人馬損失不少。楊嗣、楊延昭因敗獲罪,但宋真宗念及他們的功勞,未予治罪。不久後,由於秋收在即,遼軍往往在這個時候越境劫掠百姓剛打下的糧食。宋廷召集熟悉邊境情況的將領們議事。楊嗣、楊延昭逐條陳述秋防之策,隨即宋真宗拜楊嗣為鎮、定、高陽關三路後鎮鈐轄,又調定州副都部署;楊延昭則改任寧邊軍部署。隨後幾年,兩人雖也有改變職務和衛戍區域,但始終都在今河北保定一帶的為國戍邊。二人彼此配合,互為補充,打了不少勝仗。《宋史》評價:”嗣與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

與楊六郎齊名的北宋名將,楊七郎的原型,為何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圖)電視劇《忠烈楊家將》劇照

身後之名

景德元年(1004年),楊嗣改任鎮州路副都部署,從此離別了保定地區;而楊延昭卻始終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雖然相隔無遠,卻因軍務繁忙,二人從此再未相見。後來,楊延昭集保州知州兼緣邊都巡檢使、保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於一身,楊嗣更是以七十九歲高齡出任天雄軍副都部署,後以左龍武大將軍退休。

大中祥符七年(1014),楊嗣與楊延昭相繼去世,楊嗣八十一歲,延昭五十七歲。同樣為大宋王朝鞠躬盡瘁、也同樣是功勳累累的忘年之交,雖未能生於同年,卻在同年死,冥冥之中,似乎是自有天意。然而,二人的身後之名,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兩個樣子。得益於《楊家將》的廣為流傳,楊六郎被塑造成了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在今天仍是家喻戶曉。而與他並稱的楊嗣,卻被人們改了名字、換了出身,成了楊六郎的弟弟楊七郎楊延嗣。連楊嗣生前的功勞,人們也自動移植到了楊七郎的身上。由此,這位曾經官職、名聲還在楊六郎之上的一代名將,便從此默默無聞了。

*作者:林森,字天俊。魚羊祕史簽約作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