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書法 王羲之 劉仲文 玄奘 聞是書畫 2017-05-07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施興國

1、《集王聖教序》的教案1 序言

2、《集王聖教序》的教案2 筆畫起筆規律1

3、《集王聖教序》教案2 筆畫起筆規律2

4、《集王聖教序》教案3 筆畫收筆規律

5、《集王聖教序》教案4 折和鉤的規律

6、《集王聖教序》教案5 折和鉤字例分類練習

7、《集王聖教序》教案6 筆畫替代規律

8、《集王聖教序》教案7 輕提筆字例分類臨習

9、《集王聖教序》教案8 按筆及提按轉換練習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1 序言

《聖教序》的由來

唐代僧人玄奘法師西行取經 ,歷盡千辛萬苦,冒生命危險,才到達印度。在他取經迴歸長安時,舉國為之震動,太宗對於玄奘艱苦取經的偉大精神非常感動,並謂“勝朝盛事”,對於他在佛學方面的成就,也極端推崇,於是在貞觀十九年二月六日敕命他在長安弘福寺中,專門翻譯梵經。併為其翻譯的《瑜伽師地論》賜予序文,這便是《聖教序》的由來。《聖教序》成文以後,為了永垂後世,昭示天下,乃籌備將其刻於碑石流傳,又因為太宗皇帝深愛羲之書法,故大家認為這篇碑文,非書聖王羲之書法“不足貴”,然羲之乃晉人,不可再起而書之,於是請弘福寺沙門懷仁擔任集字拼文工作。釋懷仁原是一名擅長王羲之書法的僧人,據說他還是王羲之的後裔,懷仁用集字的方法以王羲之書法拼就《聖教序》全文。太宗為了方便懷仁的集字工作,特地准許將宮中收藏的大批王羲之字跡供給鉤摹綴集。

《聖教序》全文共一千九百零四字,其中包括唐太宗的序文、高宗李治的一篇記和玄奘本人所譯的一首經三個部分,懷仁經過了長達二十四年的收集和拼湊、苦心經營,終成此碑。足見《聖教序》乃王羲之書法之集大成也。此碑廣採王書之眾長,非常注重變化和銜接,摹刻亦頗為精到,因此可以說,“聖帖”是從王氏書跡中經過挑選合成的,足以代表王氏之書的精華,可稱最佳典範。

同時我們也應知道,此碑畢竟是集字,細心觀察,還是能發現因原字書寫的時間、年齡、情緒、氣氛的差異,而筆勢的連貫略失自然,以影響全文的渾然和諧。對於這一點,臨習者千萬不可忽視。

書寫工具的選擇

一、筆的選擇:如用羊毫,不宜過長過軟,如用狼毫,不宜過粗過硬,也可用加健中、小白雲。筆鋒一般在一寸之內。要用鋒穎好的新筆,寫禿了的筆不要用。總之,筆是宜小不宜大,鋒是宜短不宜長,筆桿是宜細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禿。能夠選擇一枝合適的筆,等於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推薦使用——中狼尾

二、墨的選擇:書畫墨汁加水。水要用山泉或純淨水。加多少,依墨的濃度而定,過少黏厚枯滯,拖不動筆;過多則肥爛稀薄字無筋骨。因此首先得調好墨的濃度,筆蘸上去要由尖至根,不要一下蘸得過多過飽。推薦使用—— 中華書畫墨。

三、紙的選擇:可以選擇一些質地細膩、綿柔的紙,吸水量要小些,如元書紙、報紙、仿古宣、熟宣、包裝紙及一些書籍用紙均可。推薦使用——元書紙。

四、《聖教序》字帖的版本推薦—— 華夏出版社1998年版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1筆畫起筆規律原帖分析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2筆畫起筆規律分析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3收筆規律分析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4折和鉤的規律

1、方折的寫法

道理同楷書,但比楷書直接而平實,切筆後側鋒重帶(速度較快,不能用楷書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餘的角),切忌調整中鋒再寫折,那樣會浪費時間,也影響效果。

2、圓折的寫法

圓折的寫法其實更簡單,關鍵是手腕要圓轉靈活,象畫圓弧一樣,要中鋒運筆,靠手腕的轉動邊畫弧邊調整中鋒。

3、方鉤的寫法

可參照方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

特別要注意的是豎鉤,很容易用中鋒出鉤,寫出的鉤輕薄細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側鋒出鉤。

4、圓鉤的寫法

可參照圓折的寫法,折完寫鉤時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勻速。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5折和鉤字例分類練習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6筆畫替代規律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7輕提筆字例分類臨習

輕提筆字例在《王聖教》中比比皆是,最精彩的莫過於“真”字,寫的輕盈灑脫,靈動機智。練習這類字可增加對筆鋒控制的靈敏度,縮小感覺闕值。從而達到靈活駕御筆鋒、提升高難度書寫能力的目標。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的教案8按筆及提按轉換練習

學行書,掌握提按及轉換技巧比楷書更重要,提筆寫的線條飄逸輕盈,按筆寫的線條沉著遒勁,兩者都是表達行書美的,缺一不可。這就要求提筆寫能做到快而不浮,按筆寫則能慢而不疑。但如果不進行分類強化練習,容易出現敗筆,細者如死蛇掛樹,柔弱無力;粗者如蒸餅墨豬,肉腫無骨。

在理解“提”、“按”時不能把兩者截然分開,兩者互為表裡。提筆寫以水平運動為表,垂直運動為裡,如古人說的“錐畫沙”;按筆寫則相反,如古人說的“屋漏痕” 、“鈐印泥”。練習提按轉換要學會控制筆速和輕重,由提到按轉換要求筆速由快到慢,按筆由輕到重;由按向提轉換則由慢到快,提筆由重到輕。這裡的快慢和輕重的區別極其細微,非久練不能感覺之,它是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微妙的同步結合。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玄祕塔(重複字)

唐(巨唐2)故左(錄左街2)街(2)僧(梵僧夢僧僧臘6)錄(2)內(掌內殿2)供(供施數2)奉(親奉2)三(5三藏大教、運三密、三百餘、三乘)教(7闡教利生、必當大宏法教、三藏大教、其教有、教綱、大雄垂教)談論(6經律論、與儒道議論、唯識經論、講論元言、經律論藏)引駕(2駕橫海)大(24)德(3德宗、至德)安(3隸安國)國(3)寺(9崇福安國西明福林、幸其寺、紀綱大寺)上(2迎合上旨)座(2一百六十座)賜(3紫袍、賜賹大達)紫(2)方(7方口、方削平、方丈、方熾、方開)袍(2)大達(4以為達道、賜賹大達、皆為達者)法(15大宏法教、素法師、法場、法儀、報法、法緣、法宇)師(12禪師、律師、人師)玄(5玄契、塔曰玄祕、講論玄言)祕(4祕殿)塔(3)碑銘(2銘曰)並序。

玄祕塔者(9丈夫者、法種者、淨眾者、道俗者、議者、輕行者、彼岸者、達者),大法師端(3端拱、端嚴)甫靈(5)骨(3靈骨、真骨)之(14)所(3所夢、皆所依)歸也(5)。於(19)戲!為(16)丈(3)夫(7)者,在家(4)則(4)張(3)仁(3)義(4識大義、義均、偏義)禮(3恩禮、禮足)樂(2長樂),輔(2輔大有為)天(5天水、無敵於天下)子(8貴子、皇太子、天子、赤子、弟子)以(17)扶世(2世為)導(2贊導)俗(3道俗、俗壽);出(6)家則運(3)慈悲定(2)慧(2),佐如(6)來(3)以闡(3)教利(4舍利)生(8)。舍(4)此(3如此)無(11無敵)以為丈夫也。背此無以為達道(7)也。和(7)尚(7)其(14)出家之雄(3)乎(2)!天水(2水月)趙氏,世為秦人(6)。初母張夫人夢(3)梵(2)僧謂曰(5):“當(5)生貴(2貴臣)子。”即(2即眾生)出囊(2囊括)中(2禁中)舍利使(3使劉公)吞(2)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2出入)其室,摩其頂曰:“必(5)當大宏(2)法教。”言(玄言、正言)訖而(16)滅(2)。既(3既而、既燼)成(3成就、開成)人(4),高(2)顙深(4深仰、最深、深淺)目(2耳目),大頤方口,長(2)六(4一百六十、六十、六月、六日)尺五(2五十)寸,其音如鍾。夫將(4)欲(4)荷(2克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固(5彌固)必有(12)殊(3謁文殊、至德殊祥)祥(2)奇(2奇功)表(2表淨)歟(4)!

始十(9)歲(2歲時錫),依(2依慕)崇(3崇飾)福(4請福)寺道悟禪(2修禪)師為沙彌(2彌固)。十七(3七月、六十七)正(4正言、孰正、正闢)度為比(3比邱尼)邱(4丘陵),隸安國寺。具威儀(2法儀)於西(2西向)明(2明效)寺照律(5)師。稟持(2日持)犯於崇福寺升律師,傳(2傳授宗主)唯(3唯識、唯和尚)識(2)大義於安國寺素法師,通涅(2)大旨(2上旨)於福林寺法師。復(2復詔侍)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2論藏)大教,盡貯汝腹矣(2畔岸矣)。”自(3自得、自政)是(3繇是、當是時)經(6)、律、論無敵於天下(2心下)。囊括川注(2注納),逢(2逢時)原(3太原、南原)委會(2畢會),滔滔莫(3莫不、莫收)能(2能仁)知(2益知)其畔岸(彼岸)矣。夫將欲伐株杌於情田,雨甘露於法種者,固必有勇智宏辯(2孰辯)歟!

無何(2何至),謁文殊於清(2清塵)涼,眾(3淨眾、眾生)聖(2聖人)皆(5皆契真、皆所依、皆以誠、皆為達)現,演大經於太(2太子)原,傾都畢會。德宗(6)皇(4)帝(3)聞(2親聞)其名徵之,一(5)見大悅。常(3常承、常不輕行)出入禁中,與(2相與)儒道議(4思議、議者)論。賜紫方袍,歲時(4是時、逢時、有時)錫施(2供施),異(3異香、異宗)於他等(2正言等)。復詔(2詔和尚)侍皇太子於東朝(2朝廷)。順宗皇帝深仰(3仰端嚴、瞻仰)其風(2遺風),親(3親奉、親聞)之若(3若賓友、若生)昆弟(3弟子),相(3四相、相覺)與臥起,恩(3報法之恩、恩顧)禮特隆。憲宗皇帝數(3數十百、千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2承襲)顧(2恩顧)問,注納偏(2偏義)厚。而和尚符(3冥符)彩超邁,詞理響捷,迎(2迎真骨)合上旨,皆契(4)真(4)乘(2三乘)。雖造次應對,未嘗(2嘗遊)不(9)以闡揚為務。繇是天子益知佛(3觀佛、千佛)為大聖人,其教有大不思(2)議事(4無事、僧事、其事)。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夏,縛吳斡蜀,瀦蔡蕩鄆,而天子端拱無事。詔和尚率緇屬迎真骨於靈山,開(4開誘、開成、方開)法場於祕殿(3內殿、殿宇),為人請(2為請)福,親奉香(2異香)燈。既而刑不殘,兵不黷,赤子無愁聲,蒼海(2橫海)無驚浪。蓋(蓋無)參用真宗以毗(2茶毗)大政(2自政)之明效也。夫將欲顯(2顯闡)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固必有冥(2)符玄契歟!

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以摽表淨(2淨土)眾者,凡(2)一十年(3元年、其年)。講(2講論)《涅》《唯識》經論,位處當仁,傳授宗主,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3百萬、三百)六十座。運三密於瑜伽,契無生於悉(2)地(3),日(4)持諸部十餘(3)萬遍。指淨土為息肩之地,嚴(2)金(2)經為報法之恩,前後(3先後、後學)供施數十百萬,悉以崇飾殿宇(2法宇),窮極雕繪。而方丈匡床,靜慮自得(2得舍利)。貴臣盛族,皆所依慕,豪俠工賈,莫不瞻(2瞻仰)向(2西向)。薦金寶以致誠(2誠接),仰端嚴而禮足。日有千(4)數,不可殫書。而和尚即眾生以觀佛,離四(3四十八、第四)相以修(2修禪)善,心(2無心)下如地,坦無邱陵,王公(2劉公)輿臺,皆以誠接。議者以為成就常不輕(2猿輕)行者,唯和尚而已。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於彼岸者,固必有奇功妙道歟!

以開成元年六月(4)一日,西向右脅而滅。當暑而尊容若生,竟夕而異香猶鬱。其年七月六日,遷於長樂之南原。遺(2)命茶毗,得舍利三百餘粒。方熾而神光月皎,既燼而靈骨珠圓。賜諡大達,塔曰玄祕。俗壽六十七,僧臘四十八。門(3)弟子比邱、比邱尼(2)約千餘輩。或(2)講論玄言,或紀綱(2)大寺,修禪秉律,分(2)作(2)人師,五十其徒(2),皆為達者。

嗚呼!和尚果出家之雄乎?不然,何至德殊祥如此其盛也。承襲弟子義均、自政、正言等,克荷先(2)業,虔守遺風,大懼微猷有時堙沒。而ト門使劉公,法緣最深,道契彌固,亦以為請,願播清塵(2)。休嘗遊(2)其藩,備其事,隨喜贊(2)嘆,蓋無愧辭。銘曰:

賢劫千佛,第四能仁。哀我生靈,出經破塵。教綱高張,孰(4)辯孰分。有大法師,如從親聞。經律論藏,戒定慧學(2)。深淺同源,先後相覺。異宗偏義,孰正孰駁。有大法師,為作霜雹。趣真則滯,涉偽則流。象狂猿輕,鉤檻莫收。尼制刀斷,尚生瘡疣。有大法師,絕念而遊。巨唐啟運,大雄垂教。千載冥符,三乘迭耀。寵重恩顧,顯闡贊導。有大法師,逢時感召。空門正闢,法宇方開。崢嶸棟樑,一旦而摧。水月鏡像,無心去來。徒令後學,瞻仰徘徊。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附件:

懷仁集右軍書 聖教序

唐代書法家。僧人。住長安(今陝西西安)弘福寺。曾集摹王羲之行書字跡成《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刻中此為獨創。北宋周越《古今法書苑》載:“文皇制《聖教序》,時都城諸釋委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真跡,鹹萃其中。” 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聖教序》懷仁所集右軍書, 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謂異才。”

作品欣賞:集王羲之《三藏聖教序》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咸亨三年(672)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併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

“集王”一格,首推《聖教序》。其碑字由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碑文選自王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 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侷限性。如重複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清王澍曾言此碑有唐拓,但未流傳。碑石宋以後中斷,隨著捶拓日久,筆劃漸細,後曾洗剜。歷代摹刻頗多。現存宋拓本較多。傳世宋拓有墨皇本,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明代劉正宗藏本,現藏陝西博物館;1972年在西安碑林石縫間發現整幅宋拓本;其他還有郭尚先藏本等;均有影印本行世。

《懷仁集王聖教序》是唐人敬重王羲之書法的體現,也是眾多集王羲之書法碑刻中最成功、最有影響的一通。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浙江中凱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的藏本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轉自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集王聖教序》技法學習指導

清 崇恩所藏宋拓墨皇本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釋文:大唐三藏聖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門懷仁集。

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蓋聞二儀有像。顯覆載以含生。四時無形。潛寒暑以化物。是以窺天鑑地。庸愚皆識其端。明陰洞陽。賢哲罕窮其數。然而。天地苞乎陰陽,而易識者。以其有像也。陰陽處乎天地。而難窮者。以其無形也。故知像顯而微。雖愚不或。形譖莫覩。在智者迷。況乎佛道。崇虛、乘幽,控寂。弘濟萬品。典御十方。舉威靈而無上。抑神力而無下。大之則彌於宇宙。細之則攝於毫釐。無滅無生。歷千劫而不古。若隱若顯。運百福而長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際。法流湛寂。挹之則莫測其源。故知蠢蠢凡愚。區區庸鄙。抆其旨趣。能無疑或者焉。然則大教之興。基乎西土。騰漢庭而皎夢。照東城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跡之時。言未馳而成化。當常現常之世。民仰德而知虛。及乎晦影歸真。遷儀越世。金容掩色。不鏡三千之光。麗象開圖。空端四八之相。於是微言廣被。拯含類於三途。遺訓遐宣。導群生於十地。然而真教難仰。莫能一其旨歸、曲學易遵。耶正於焉。分就所以空有之論。或習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諧時而隆替。有玄奘法師者。法門之領袖也。幼懷貞敏。早悟三空之心。長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風水月。未是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故以智通無累。神測未形。超六塵而迥出只千古而無對。凝心內境。悲正法之陵遲。棲慮玄門。慨深文之訛謬。思欲分條。抒理廣彼前聞。截偽存真。開茲後學。是以翹心淨土。法遊西域。乘危遠邁。杖(?)策孤證。積雪晨飛。途聞失地。鶩砂夕起。空外迷天。萬里山川。撥雲霞而進影。百重寒暑。躡霜雨而前蹤。誠重勞輕求。深弘達周。遊西宇十有七年。窮歷道邦。詢求正教。雙林八水。味道餐風。鹿菀鷲峰。瞻奇仰異。承至言於先聖。受真教於上賢。探賾妙門。精窮奧業。一乘五津之道。馳驟於心田。八藏三篋之文。波濤於口海。爰自所歷之國。總將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譯布中夏。宣揚勝業。引慈雲於西極。注法雨於東垂。聖教缺而複合。蒼生罪而還福。溼火宅之幹焰。共拔迷途。朗爰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惡因業墜。善以緣升。今墜之端。惟人所託。壁未桂生高嶺。雲露方得泫其花。蓮出淥波。飛塵不能汙其葉。非蓮性自潔。而桂質本貞。良田所附者高。則微物不能累。所憑者淨。則濁類不能沾。夫以卉木無知。猶資善而成善。況乎。人倫有識。不緣慶而求慶。方翼茲經流施。將日月而無窮。斯福遐敷與乾坤而永大。朕才謝珪璋。言慚博達。至於內典。尤所未閒。昨制序文。塗為鄙拙。唯恐穢翰墨於金簡。標瓦礫於森林。忽得來書。謬承褒讚。循躬省慮。彌蓋厚顏。善不足稱,空勞致謝。皇帝在春宮述三藏。聖記。

夫顯揚正教,非智無以廣其文。崇闡微言。非賢莫能定其旨。蓋真如聖教者。諸法之玄宗。眾經之輒(足屬)也。綜括宏遠。奧旨遐深。極空有之精微。體生減之機要。詞茂道曠。尋之者不究其源。文顯義幽。履之者莫測其際。故知聖慈所被。業無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緣無惡而不翦。開法綱之綱紀。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塗炭。啟三藏之祕扃是以。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道名流慶。歷遂古而鎮常。赴感應身。經塵劫而不朽。晨鐘夕梵。交二音於鷲峰。慧日法流。轉雙輪於鹿菀。排空寶蓋。接翔雲而共飛。莊野春林。與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資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斂衽而朝萬國。恩加朽骨。石室歸貝葉之文。澤其昆蟲。金匱流梵說之偈。遂使阿(禾辱)達水。通神旬之八川。耆闍崛山。接嵩華之翠嶺。竊以性德凝寂。麋歸心而不通。智地玄奧。感懇誠而遂顯。豈謂重昏之夜。燭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澤。於是百川異流。同會於海。萬區分義。總成乎實。豈與湯武校其優劣。堯舜比其聖德者哉。玄奘法師者。夙懷聰令。立志夷簡。神清齠齔之年。體拔浮華之世。凝情定室。匿跡幽巖。棲息三禪。巡遊十地,超六塵之境。獨步迦維。會一乘之旨。隨機化物。以中華之無質。尋印度之真文。遠涉恆河。終期滿字。頻登雪嶺。更獲半珠。問道法還。十有七載。備通釋典。利物為心。以貞觀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於弘福寺。翻譯聖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引大海之法流。洗塵勞而不竭。傳智燈之長焰。皎幽闇而恆明。自非久值勝緣。何以顯揚斯旨。所謂法相常住。齊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儀之固。伏見御製。眾經論序。照古騰今。理含金石之聲。文抱風雲之潤。治輒以輕塵足嶽。墜露添流。略舉大綱。以為斯記。

治素無才學。性不聰敏。內典諸文。殊未觀覽。所作論序。鄙拙尤繁。忽見來書。褒揚贊述。撫躬自省。慚悚交併。勞師等遠臻。深以為愧。

貞觀廿二年八月三日內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門玄奘奉詔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書左僕射燕國公于志寧

中書令南陽縣開國男來濟

禮部尚書高陽縣開國男許敬宗

守黃門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書侍郎兼右庶子李義府等奉

敕潤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侶建立

文林郎諸葛神力勒石

武騎尉朱靜藏鐫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