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

小傳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義興公”石匾

2009年的濟南《生活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文載“位於該片區的百年老字號義興公舊址已被拆掉了主體,而門洞上方,義興公石匾尚懸在半空。由於去掉了表層石灰,‘義興公’三字旁還能看清落款,其題寫者為清末著名書法家王垿。”,後此匾遺失。

談到王垿,此公書法在清末民初的舊京名重一時,他出身翰林,曾任國子監祭酒,一時間為“山東京官領袖”,舊京往日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據時人記載京中許多銀號、錢莊、酒樓、綢緞布店、洋廣雜貨店鋪之匾額均出自王垿之手。

北京西單著名的老字號天源醬園內曾懸有他所書對聯二副,“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兩聯上下第一字連讀即為 “天源醬園”,此兩聯不僅書法寫得好,詞也選的妙,為老字號天源醬園增添了一段藝林佳話(惜對聯今已不存)。寓居舊京的山東店家也多喜請同鄉王垿書匾。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義興公”石匾

2009年的濟南《生活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文載“位於該片區的百年老字號義興公舊址已被拆掉了主體,而門洞上方,義興公石匾尚懸在半空。由於去掉了表層石灰,‘義興公’三字旁還能看清落款,其題寫者為清末著名書法家王垿。”,後此匾遺失。

談到王垿,此公書法在清末民初的舊京名重一時,他出身翰林,曾任國子監祭酒,一時間為“山東京官領袖”,舊京往日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據時人記載京中許多銀號、錢莊、酒樓、綢緞布店、洋廣雜貨店鋪之匾額均出自王垿之手。

北京西單著名的老字號天源醬園內曾懸有他所書對聯二副,“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兩聯上下第一字連讀即為 “天源醬園”,此兩聯不僅書法寫得好,詞也選的妙,為老字號天源醬園增添了一段藝林佳話(惜對聯今已不存)。寓居舊京的山東店家也多喜請同鄉王垿書匾。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清末民初的廊房二條

和活躍於民國時期的北京題匾名家馮恕、邵章等人相比,王垿也應算是位先賢前輩。王垿晚年寓居青島,亦常為當地人書寫匾額,因此青島也有“已聞有匾皆書垿,江右還看劉幼雲”之說,可見王垿書法在舊京及齊魯一代皆有不低的名氣。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義興公”石匾

2009年的濟南《生活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文載“位於該片區的百年老字號義興公舊址已被拆掉了主體,而門洞上方,義興公石匾尚懸在半空。由於去掉了表層石灰,‘義興公’三字旁還能看清落款,其題寫者為清末著名書法家王垿。”,後此匾遺失。

談到王垿,此公書法在清末民初的舊京名重一時,他出身翰林,曾任國子監祭酒,一時間為“山東京官領袖”,舊京往日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據時人記載京中許多銀號、錢莊、酒樓、綢緞布店、洋廣雜貨店鋪之匾額均出自王垿之手。

北京西單著名的老字號天源醬園內曾懸有他所書對聯二副,“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兩聯上下第一字連讀即為 “天源醬園”,此兩聯不僅書法寫得好,詞也選的妙,為老字號天源醬園增添了一段藝林佳話(惜對聯今已不存)。寓居舊京的山東店家也多喜請同鄉王垿書匾。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清末民初的廊房二條

和活躍於民國時期的北京題匾名家馮恕、邵章等人相比,王垿也應算是位先賢前輩。王垿晚年寓居青島,亦常為當地人書寫匾額,因此青島也有“已聞有匾皆書垿,江右還看劉幼雲”之說,可見王垿書法在舊京及齊魯一代皆有不低的名氣。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題“同和詳”匾額

早年經歷

王垿生於耕讀之家,其父王蘭升、長兄王塾均進士出身,併入翰林院,因此王家有“一門三翰林”之美名。

民國以前,王垿在朝為官,曾受清代狀元陳冕(王蘭升弟子)、慶親王奕劻禮聘為其教育子弟。

"

小傳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1857—1933),字爵生,號杏坊、望石山樵、晚號寄叟,山東萊陽人。

光緒十五年(1889)進士。

歷任翰林院庶吉士、檢討,國史館協修、文淵閣校理、右春坊右贊善、左春坊左贊善、右春坊中允、翰林院試講。

二十六年(1900),隨慈禧太后、光緒帝西行,至西安,任國子監祭酒。

二十九年(1903)任河南學政、兼翰林院學士。

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十六年(1907),任法部右侍郎。

宣統二年(1910),任法部右侍郎兼實錄館副總裁。

辛亥革命後,欲回鄉,後因天津病變,道路受阻,又聞萊陽譁變,遂定居青島。

1917年,張勳復辟,任弼德院顧問大臣。

1933年病故。


“有匾皆書垿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義興公”石匾

2009年的濟南《生活日報》曾刊登過一篇《普利街“義興公”石匾面臨流失》,文載“位於該片區的百年老字號義興公舊址已被拆掉了主體,而門洞上方,義興公石匾尚懸在半空。由於去掉了表層石灰,‘義興公’三字旁還能看清落款,其題寫者為清末著名書法家王垿。”,後此匾遺失。

談到王垿,此公書法在清末民初的舊京名重一時,他出身翰林,曾任國子監祭酒,一時間為“山東京官領袖”,舊京往日流傳著“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據時人記載京中許多銀號、錢莊、酒樓、綢緞布店、洋廣雜貨店鋪之匾額均出自王垿之手。

北京西單著名的老字號天源醬園內曾懸有他所書對聯二副,“天高地厚千年業,源遠流長萬載基”、“醬佐鹽梅調鼎鼐,園臨長安勝蓬萊”,兩聯上下第一字連讀即為 “天源醬園”,此兩聯不僅書法寫得好,詞也選的妙,為老字號天源醬園增添了一段藝林佳話(惜對聯今已不存)。寓居舊京的山東店家也多喜請同鄉王垿書匾。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清末民初的廊房二條

和活躍於民國時期的北京題匾名家馮恕、邵章等人相比,王垿也應算是位先賢前輩。王垿晚年寓居青島,亦常為當地人書寫匾額,因此青島也有“已聞有匾皆書垿,江右還看劉幼雲”之說,可見王垿書法在舊京及齊魯一代皆有不低的名氣。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王垿題“同和詳”匾額

早年經歷

王垿生於耕讀之家,其父王蘭升、長兄王塾均進士出身,併入翰林院,因此王家有“一門三翰林”之美名。

民國以前,王垿在朝為官,曾受清代狀元陳冕(王蘭升弟子)、慶親王奕劻禮聘為其教育子弟。

山東書家王垿的書法是怎樣風靡京城的?他的書法有什麼特點?

胡博華士繪慶王奕劻像

光緒十年(1894),甲午戰爭爆發,日軍侵入威海、登州,王垿與摯友王懿榮受朝廷之命,於登州組成團練,誓與日本侵略者決一死戰,但後因《馬關條約》之簽訂,不得已作罷。

戊戌變法期間,王垿認為變法乃強國之舉,但惜條件並未成熟而已,表現出一種穩重守成的政治態度。二十六年庚子(1900),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帝后西狩,王垿棄家追隨,被任為國子監祭酒。(未完待續)

(作者鄒典飛系北京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京派書法研究會副會長)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