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六、 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媸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臨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應,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臨摹,是要在臨摹的時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規律、特色及其用筆、用墨的方法。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六、 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媸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臨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應,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臨摹,是要在臨摹的時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規律、特色及其用筆、用墨的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七、 書道如琴理,行筆譬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輕重、急徐、轉折、起伏之間,正如吟猱、進退、往復之節奏,宜於此仔細體會。

天下萬物,尤其是各種藝術,其理都相通,音樂與書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樣。而琴道與書道都是以心運手,以手運作,故此,兩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體會。用筆能夠不論是剛、是柔、是重、是輕,都力透紙背,其實就是多寫的關係,而且是不斷思考用筆方法的結果。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六、 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媸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臨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應,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臨摹,是要在臨摹的時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規律、特色及其用筆、用墨的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七、 書道如琴理,行筆譬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輕重、急徐、轉折、起伏之間,正如吟猱、進退、往復之節奏,宜於此仔細體會。

天下萬物,尤其是各種藝術,其理都相通,音樂與書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樣。而琴道與書道都是以心運手,以手運作,故此,兩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體會。用筆能夠不論是剛、是柔、是重、是輕,都力透紙背,其實就是多寫的關係,而且是不斷思考用筆方法的結果。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八、 明代後期書風丕變,行草變化多闢新境,殊為卓絕,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倘能揣摩功深,於行書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漢簡帛諸書,奇古悉如椎畫,且皆是筆墨原狀,無碑刻斷爛、臃腫之失,最堪師法。觸類旁通,無數新蹊徑,正待吾人之開拓也。

我認為明代後期的大師如董其昌、張瑞圖、王覺斯、傅青主、倪元璐、黃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們臨摹,主要是看每個人筆性相近於哪一種風格。新出土的秦漢簡帛數量極多,而且有不同的書體,我認為只要選取自己喜歡的來多加臨摹,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六、 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媸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臨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應,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臨摹,是要在臨摹的時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規律、特色及其用筆、用墨的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七、 書道如琴理,行筆譬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輕重、急徐、轉折、起伏之間,正如吟猱、進退、往復之節奏,宜於此仔細體會。

天下萬物,尤其是各種藝術,其理都相通,音樂與書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樣。而琴道與書道都是以心運手,以手運作,故此,兩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體會。用筆能夠不論是剛、是柔、是重、是輕,都力透紙背,其實就是多寫的關係,而且是不斷思考用筆方法的結果。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八、 明代後期書風丕變,行草變化多闢新境,殊為卓絕,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倘能揣摩功深,於行書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漢簡帛諸書,奇古悉如椎畫,且皆是筆墨原狀,無碑刻斷爛、臃腫之失,最堪師法。觸類旁通,無數新蹊徑,正待吾人之開拓也。

我認為明代後期的大師如董其昌、張瑞圖、王覺斯、傅青主、倪元璐、黃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們臨摹,主要是看每個人筆性相近於哪一種風格。新出土的秦漢簡帛數量極多,而且有不同的書體,我認為只要選取自己喜歡的來多加臨摹,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九、 書道與畫通,貴以線條揮寫,淋漓痛快。筆欲飽,其鋒方能開展,然後肆焉,可以縱意所如,故以羊毫為長。

初學者一開始時用什麼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種好,基本視書寫什麼字體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鋒”不等於把鋒展散,筆鋒開展是依然具有筆鋒,筆畫不應該會變扁。

"

饒宗頤,男,1917年生,字伯濂、伯子,號選堂,又號固庵,中國廣東潮州人,祖籍廣東潮州。

《書法六問》是一本由大師饒宗頤親自傳授書法經驗的書,從五指如何執筆,指、掌、腕、肘如何配合,如何以“腕中峰”運筆,到中國書法“之法”“之勢”“之意”“之源”“之理”“書法與養生”等,均以一問一答形式,原汁原味地記述了饒教授的書法理論與實踐。本文整理自該書。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一、 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所謂“重”,就是不輕佻;所謂“拙”,就是避免嫵媚;所謂“大”,是纖巧的對比。我所說的“重”的意思其實有點接近“寧支離毋輕滑”。就書法而言,纖弱是一個很大的毛病,“拙”更接近於渾厚。清末沈曾植的章草就最能表達書法的拙意。至於“大”的意思,是指書法上所表現的雄大氣魄,其實這不是字體、字形大小的問題。王羲之書《樂毅論》、《畫贊》、《黃庭經》、《太師箴》雖然都是小楷,但是氣魄豪雄,為歷代書家所推崇,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二、 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我所說的“主留”,基本上和孫過庭所謂的“遲留”大致相同,基本是說用筆應該如米南宮(芾)所云“無垂不縮,無往不復”,如此用筆自然行筆就會見到停滀、迂徐。“變熟為生”就是不論在用筆、造型還是結構上,都要儘量避免流於公式化。所謂“生”的意思,就是經過自己的思考,造成一種與世俗不同的表達方式。故此,“變熟為生”可以理解為防避“俗”這一感覺的主要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三、 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我主張順著篆、隸、楷、行、草這一個次序來奠定根基,主要的原因是不論是學書或是藝術,都要投其根源,而書法藝術更加應該如此。因為書法史書寫文字的藝術化,文字是書法的基礎。知道文字的原形,不但可以求得書法的古趣,同時亦可真正瞭解每一個字的結構,自然更容易追求每一個字的氣勢,進而表達出其美感。學習“二爨”“二王”的原因是書法藝術既要講究深厚,亦要講究俊逸。在“二爨”中求古拙,在“二王”中求流麗,方能不顧此失彼。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四、 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我所謂的“學書先求平直”,就是學書的最初階段,即孫過庭說的“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這一目標。當書法有了一定的成就,對於平正已經是一個自然的情況,在這個情況下,就可以追求從“平正”中顯出“險絕”。就像王羲之的書法,就是在平正之中顯出不平正,也就是一個“險絕”的藝術境界。“人書俱老”的境界是,當一個人人書俱老的時候,書法就變成一種自然而然的表達,不再有什麼造作或故意求險、求美,或求異於人,故此,自然就返歸平正。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五、 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書丹”是古代用硃筆在石碑表面書寫文詞的專用名詞。現代人寫字作畫大多數是把紙或絹鋪在桌上,在寫面積較小的書畫時,當然可以坐著繪寫,但是如果是寫面積較大的書畫,站立懸臂來運筆才能夠把全身的氣力使用出來。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六、 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版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媸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臨摹古人作品要做到心手相應,其實沒有什麼祕訣,就是要功夫深,而且不是刻板的臨摹,是要在臨摹的時候用心去理解古人作品中的規律、特色及其用筆、用墨的方法。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七、 書道如琴理,行筆譬諸按弦,要能入木三分。輕重、急徐、轉折、起伏之間,正如吟猱、進退、往復之節奏,宜於此仔細體會。

天下萬物,尤其是各種藝術,其理都相通,音樂與書法的基本道理自然也是一樣。而琴道與書道都是以心運手,以手運作,故此,兩者的道理自然是有共通的地方,可以相互體會。用筆能夠不論是剛、是柔、是重、是輕,都力透紙背,其實就是多寫的關係,而且是不斷思考用筆方法的結果。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八、 明代後期書風丕變,行草變化多闢新境,殊為卓絕,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倘能揣摩功深,於行書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漢簡帛諸書,奇古悉如椎畫,且皆是筆墨原狀,無碑刻斷爛、臃腫之失,最堪師法。觸類旁通,無數新蹊徑,正待吾人之開拓也。

我認為明代後期的大師如董其昌、張瑞圖、王覺斯、傅青主、倪元璐、黃道周等人的作品,都可供我們臨摹,主要是看每個人筆性相近於哪一種風格。新出土的秦漢簡帛數量極多,而且有不同的書體,我認為只要選取自己喜歡的來多加臨摹,就會有更好的效果。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九、 書道與畫通,貴以線條揮寫,淋漓痛快。筆欲飽,其鋒方能開展,然後肆焉,可以縱意所如,故以羊毫為長。

初學者一開始時用什麼工具,用狼毫或羊毫哪一種好,基本視書寫什麼字體或作品的大小而定。“展鋒”不等於把鋒展散,筆鋒開展是依然具有筆鋒,筆畫不應該會變扁。

101歲老書法家傳授學書經驗!初學者必看


十、 作書運腕行筆,與氣功無殊。精神所至,真如飄風湧泉,人天湊泊。尺幅之內,將磅礴萬物而為一,其真樂不啻逍遙遊,何可交臂失之。

執筆者要把全身之力集中於手臂,臂運腕,腕運筆,最後使力到筆端,做到筆筆中鋒。這是基本功,從此入手,日積月累,就可以達到所謂“人天湊泊”的境界。古人云:天道酬勤。只要用功,而且是用心去思考,就一定可以成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