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民間工藝傳承——太谷燈

手工藝 元宵 牡丹 文化 明白說太谷 2017-06-04

太谷燈最早的燈為紙糊燈,製作比較簡單,燈架由竹條、鐵絲等彎扎而成,外用透光紙糊裱,然後彩繪,內點蠟燭,造型千姿百態。後由於紙糊燈經不住風吹日晒,民間藝人逐漸用透明的紗布取代了透明紙,因而紙糊燈又發展為紗燈,顏色一般為紅色,造型與紙糊燈類似。清道光年間,太谷商號遍佈全國各地,商人們除選購各地精美彩燈外,還用重金套購進貢的宮燈運回太谷,於每年元宵佳節懸掛在縣城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商戶門前。入夜時分,點燃蠟燭,頓時全城燈火輝煌,五彩斑斕,周圍百里,競相爭看。商賈們則互相攀比,宮燈越掛越多,規模越來越大。

清末,太谷縣能工巧匠開始仿製宮燈出售,分大、中、小三類,形狀有圓形、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棗核形、花籃形等。框架多用紫檀木、棗木、梨木製作,立架雕有龍鳳圖案並配飾流蘇。外罩多錦緞、輕紗或玻璃,上繪花鳥蟲魚、人物山水,或題有名人詩詞、格言、警句、謎語等。有“南莊(榆次)火太谷燈,徐溝背棍愛煞人”的民諺流傳。由於宮燈製作技術要求很高,用料考究,造價高昂,當時一般商家和普通百姓除懸掛紗燈、紙燈外,以燈影為多。燈影俗稱走馬燈,狀呈園柱形,或紙或紗,透明度強,借燭光之力,推動轉盤,使燈中吊馬尾絲上的影人影物轉動,極富特色,有“揚州的燈,太谷的影”之說。當時城內東、南、西三大街是燈火最熱鬧的地方,除十步左右一個綵樓燈棚之外,西街文元堂,東街文堂,南街文成堂則燈虎(燈謎)林列,寫滿詩謎各色紙帶,粘滿牆燈,人們挨頭並肩,鎖眉思索,猜測燈謎,絡繹不絕。劉大鵬《退想齋日記》記載了民國18年(1929)太谷城中元宵節的盛況:“滿城掛燈結綵,街頭巷尾皆搭綵棚,樂臺鼓吹不歇,東寺園演好戲,一班一日演唱未斷。男男女女填滿城中,可謂人山人海矣。”

太谷民間工藝傳承——太谷燈

太谷六角宮燈

民國26年(1937),日軍侵入太谷,太谷燈盛況不再,開始走向衰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雖恢復掛燈習俗,但做工已比較簡陋。20世紀80年代後,太谷燈由宮燈、紗燈、紙糊燈逐步演變為花燈(即工藝彩燈)。花燈製作採用現代科技手段,集聲、光、電為一體,多彩迷人。1988年元宵節,民間藝人用1000個大小玻璃藥瓶和400個大小燈炮組裝成“太谷白塔燈”,模仿逼真,玲瓏剔透,轟動一時。太谷縣工藝美術廠作為太谷花燈的專業生產廠家,採用電腦設計,除批量生產造型各異的花燈外,還為各類大型燈展製作電動造型燈、臉譜燈、荷花燈、牡丹燈等系列花燈。其製作的最大花燈高8米,直徑6米,重達2噸以上,可謂燈外有燈、燈中有戲。該燈內可容納百人,造型別致精巧,被稱為“天下第一燈”。

太谷民間工藝傳承——太谷燈

20世紀90年代後,每逢春節、元宵節,城鄉群眾幾乎家家懸掛花燈,每到夜晚,大街小巷燈火通明。縣城箕城街、南山路、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等主要街道更是花燈璀璨。1991年元宵節期間,縣城舉辦首次居民花燈展。南大街兩側懸掛各式精美花燈數千盞,一些傳統花燈紛紛亮相,遊人大開眼界。此後,太谷花燈在全國舉辦了數十次大型燈展,產品遠銷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1997年7月1日,太谷工藝美術廠製作的1座架火、1頂花轎和32盞花燈,代表山西省參加國家文化部在南戴河萬國博覽城舉辦的中國民族風情展覽。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太谷縣選送40多組彩燈參加了“奧運之光全國巡展”,在天津、西安等地展出。2010年春節、元宵節期間,太谷縣舉辦“金谷輝煌”首屆中小學生花燈製作大賽,參展花燈5000餘盞,全縣1.5萬名中小學生參與。學生們利用紙張、綢布、廢舊塑料及包裝材料等,採用粘貼、焊接、鏤空、插接等工藝,製作出形式各異、構思巧妙的花卉、果蔬、人物、動物、建築以及傳統宮燈等題材作品,進一步推動了太谷燈民間工藝的傳承和製作活動的開展。

(史志太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