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麗,傳承非遺情繫“彭家大院”

手工藝 元宵 婚姻 種植業 東北網 2017-06-07

張冠虹本報記者許宏偉

2016年,蘭西縣的劉福麗和愛人彭士學牽頭組織的“彭氏燈綵”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上,劉福麗和彭士學沒有停下腳步,如今,有近百年居住史的“彭家大院”被夫妻二人打造成了當地社區名副其實的傳統文化大院,成為當地的一張傳統文化名片。劉福麗夫妻的夢想是讓“彭家大院”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因藝結緣

劉福麗和彭士學均系天津市楊柳青年畫的領軍人“年畫張”張克強先生的嫡傳弟子,二人都酷愛傳統繪畫藝術筆繪楊柳青年畫,2000年,有著共同理想的劉福麗和彭士學走到了一起。2013年,彭士學被綏化市政府評為筆繪楊柳青年畫工藝美術師,劉福麗在當地也成為筆繪楊柳青年畫畫師,二人的作品曾在多次畫展中榮獲金獎、銀獎等。 2007年夫妻二人從所居住的樓房上搬到父母所住的平房,照顧和陪伴兩位老人度過晚年。兩位老人共有9個子女,四男五女都很孝順,但大部分生活條件一般,這樣,夫妻二人基本上包攬了兩位老人的衣食住行。劉福麗對兩位老人更是照顧有加,兩位老人最後臥床時她給擦屎接尿、翻身換藥、洗頭洗腳,飲食都由她打理。正是因為劉福麗的真情付出才贏得整個彭氏家族對劉福麗的接納和認可,尤其是彭士學的兒女。

傳承省級非遺“彭氏燈綵”

兩位老人相繼離世之後,夫妻二人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建設家族的文化大院上,彭氏家族由於歷史的原因居住比較集中,被當地稱為“彭家大院”。目前,大院共有12戶、40餘位家族成員,因為彭氏家族是於1910年祖輩山東歷城縣闖關東,在蘭西縣蘭西鎮定居一直至今,祖上在山東開有燈綵扎製作坊,距今有210年的傳承歷史。彭士學從1970年開始就帶領家族成員自辦小型家族元宵燈展,近些年來在劉福麗的幫助和支持下,每年的元宵家族燈會規模越來越大。截至2016年元宵節,自辦家族元宵燈會47屆,免費向社區百姓提供傳統節日的文化大餐,廣受當地百姓的讚譽。2016年元宵節,夫妻二人共同努力,帶領家族全體成員利用休息時間,在蘭西縣盛泰嘉園舉辦了一場蘭西縣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元宵燈會,展出燈綵100多盞,展區200延長米,為蘭西縣城鄉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了文化盛宴。 2016年1月5日,劉福麗和彭士學牽頭組織的“彭氏燈綵”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情繫“彭家大院”

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事業,貢獻社會,服務群眾,劉福麗和彭士學不滿足當前所取得的成績,而是要使“彭家大院”的傳統文化內含更加豐富。他們著手完善祖上傳承下來的手工扎制風箏“風箏送飯”等傳統絕技,還要恢復“窗影鬥雞”、“杆上追雞”等瀕臨失傳的傳統絕技。

2016年,在蘭西縣委縣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由劉福麗、彭士學二人牽頭組建的“彭家文化大院”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省文化廳給予資金支持,當地縣委縣政府給予政策支持,大院內相繼建設一處150平方米的楊柳青年畫展館、3處燈綵展館。展館建成後,免費向社會各界開放,向青少年提供免費的傳統技藝傳承教育陣地。 “彭家大院”在當地有近百年的居住史,如今,劉福麗和彭士學夫妻二人準備為“彭家大院”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同時,夫妻二人正在同全體家族成員一起著手恢復大院,尤其是要重點恢復和建設彭家菜園,用農家肥種植純綠色蔬菜,耕作過程全部採用傳統操作種植程序,使之成為當地獨有的綠色蔬菜採摘園,讓百姓在採摘中體驗生活的美好。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