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在粵北始興的莽莽原野中,矗立著一座佔地面積近2萬平方米,罕見的城堡式巨型客家建築滿堂客家大圍。它是始興現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圍樓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樓。1996年,滿堂客家大圍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堂客家大圍,位於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隘子鎮,始建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竣工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歷時24年,為當時的富豪官乾榮所建,佔地面積達13544.96平方米。是始興縣現今保存良好的200座左右的客家圍屋中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全廣東省最大的一處客家圍屋之一。滿堂客家大圍是中國民居建築中“方圍”系列的傑出代表,以“嶺南第一圍”之美譽聞名於世。

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對客家人而言,祖籍地的祖屋往往是家族寄寓“代代永興”美好祝願的載體,這座歷經百多年依舊固若金湯的堡壘,正是客家“根”之情結的具體表現。

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有777間房

從公元1833年起至1860年止的28年間,在重山環繞的粵北古郡始興,神奇地矗立起了一座面積逾2萬平方米、有大小房間共777間的龐大城堡——滿堂客家大圍。

滿堂客家大圍共分上中下三圍,共有9廳、12院、28個天井、777間房,建築面積達2.3萬餘平方米,這也是目前廣東佔地面積最大的一座客家圍樓。據始興縣博物館館長鍾旭介紹,這座圍樓歷時28年才建成,被人譽為“嶺南第一大圍”“粵北第一民宅”和“客家土宮殿”。在歷經太平天國軍隊攻擊及近代戰亂等諸多劫難後,時至今日圍樓主次建築基本完好。

作為嶺南外來者的客家人,客家圍屋的建築特色表現了外來者自我保護的濃厚意識。而圍屋的敦厚與牢固,又證明了他們對新棲息地的高度認同與紮根的意願。罕見的滿堂客家大圍以其完整的建築構造,深具民俗學、建築學、軍事學、地理學、歷史學、人類學等研究價值,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青磚古樸凝滯舊時光

寂靜與寂寞,卻難掩當年的繁華。牆上所砌的青磚依舊保存著百多年前完全由人工手磨而成的規整風貌;各種由當地花崗石鑿砌而成的門框、臺階、井臺依舊堅實古樸;而堂閣之上漆上了一層金粉的精緻木雕,依舊閃著雍容典雅的光芒。

與寂寞的中圍不同,上新圍目前居住者較多,充滿了生活氣息。後裔們從附近山中搬運而來的山石、小樹、花草四處可見。老人們坐在門前做些簡單的農活,小貓小狗、母雞率領著毛茸茸的雞仔在院子裡四處亂竄,好一幅悠閒的“農家樂”場景,時光彷彿也在此凝滯了。

仿如一個小城市的古堡

被人稱為“嶺南第一大圍”“管家”的始興縣隘子鎮退休幹部官桂根,曾任隘子鎮文化站長,也是官氏18世後裔。儘管時隔久遠,但官氏後裔仍能清晰道出建築大圍的能工巧匠。為大圍擇址的風水先生叫何廣蓮;設計、施工的大師是清化先賢張九齡的三十三代孫張贊業。

官氏先祖官乾榮,於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開始修建滿堂客家大圍。大圍由中心圍樓、上新圍和下新圍三部分組成,全部工程至清咸豐十年(1860年)竣工。大圍建成以後,儼然是一個小王國。正如一位日本建築學教授所說:“這動人的客家土樓,與其說是一幢龐大的住宅,不如說是一座小城市。”

這座龐大的建築建在兩條河流匯合處沖積而成的沙壩地上。據說,當年工匠開挖地基數十米後,仍未到堅實的岩石層,兩邊的河流之水滲透進來成一大水塘,工匠們眼看前功盡棄,最後決定用附近山上的松木沉入其中。

客家人中素有“水浸千年鬆”的說法,意思是生松木深埋地下水浸不但不會腐爛,反而時間越長越堅硬。滿堂大圍建造時共使用了九層上好百年生松木作固定地基。如今,宏大的建築群歷經170多年風雨,仍無一處出現裂縫或下陷跡象。

官桂根自豪地說:“整個圍樓用料十分考究,牆體的青磚經人工磨製,光滑規整。砌牆用的是成本昂貴的蛋清糯米石灰漿。門框、窗框、臺階、廊沿、井臺等以花崗岩石條砌成,堅實大方。走廊和庭院的地面用河石鋪砌成花朵和各種圖案,典雅別緻。門窗、傢俱等雕刻著花鳥、動物等圖案,並貼上亮閃閃的金鉑,顯得雍容華貴。”

滿堂客家大圍:廣東最大的客家圍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