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清上焦溼熱,尤其擅清肺熱,你知道多少?

食療 黃芩 黃連 呼吸道疾病 中醫世家 中醫世家 2017-09-08

前面我們說過黃連的功效,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黃芩。他們的名字看起來挺像兩兄弟的。但在功效上卻有不同,黃連以清心熱為主,而黃芩則以清肺熱為主,雖然都可以清利溼熱,但各有側重,因此大家在應用時一定要注意。

黃芩,別名山茶根、土金茶根,是脣形科黃芩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肉質根莖肥厚,葉堅紙質,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總狀花序在莖及枝上頂生,花冠紫、紫紅至藍色,花絲扁平,花柱細長,花盤環狀,子房褐色,小堅果卵球形,花果期7~9月。

黃芩的根入藥,味苦、性寒,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主治溫熱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熱咳嗽、溼熱黃膽、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動不安、高血壓、癰腫癤瘡等症。黃芩的臨床抗菌性比黃連好,而且不產生抗藥性。

黃芩清上焦溼熱,尤其擅清肺熱,你知道多少?

黃芩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等功效,溼熱胸滿、肺熱咳嗽等症,都可以用黃芩治療。在這裡我們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說明黃芩的功效。李時珍年輕時患了咳嗽,發熱不退,先後吃了不少退熱,潤肺清心清熱化痰的藥也不管用。後來作為醫生的李時珍的父親用了一味黃芩,煎了藥汁給李時珍服下,熱不僅快退去了,咳嗽痰多等症也明顯減輕了。由此可以看出黃芩治肺熱咳嗽等症的功效之強。一直到今天,黃芩都被臨床作為此症的要藥。

黃芩的主要應用:

1.溼溫、暑溼、胸悶嘔惡,溼熱痞滿、黃疸瀉痢。本品性味苦寒,功能清熱燥溼,善清肺胃膽及大腸之溼熱,尤長於清中上焦溼熱。治溼溫、暑溼證,溼熱阻遏氣機而致胸悶噁心嘔吐、身熱不揚、舌苔黃膩者,常配滑石、白豆蔻、通草等藥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若配黃連、乾薑、半夏等,可治溼熱中阻,痞滿嘔吐,如半夏瀉心湯(《傷寒論》);若配黃連、葛根等藥用,可治大腸溼熱之洩瀉、痢疾,如葛根黃芩黃連湯(《傷寒論》);若配茵陳、梔子,可治溼熱黃疸。

2.肺熱咳嗽、高熱煩渴。本品主入肺經,善清瀉肺火及上焦實熱,用治肺熱壅遏所致咳嗽痰稠,可單用,如清金丸(《丹溪心法》);若配苦杏仁、桑白皮、蘇子,可治肺熱咳嗽氣喘,如清肺湯(《萬病回春》);若配法夏,可治肺熱咳嗽痰多,如黃芩半夏丸(《袖珍方大全》)。

本品苦寒,清熱瀉火力強,配薄荷、梔子、大黃等,可用治外感熱病,中上焦熱盛所致之高熱煩渴、面赤脣燥、尿赤便祕、苔黃脈數者,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血熱吐衄。本品能清熱瀉火以涼血止血,可用治火毒熾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大黃用,如大黃湯(《聖濟總錄》)。本品經配伍,也可用治其他出血證,如配地榆、槐花,用治血熱便血;配當歸,用治崩漏,如子芩丸(《古今醫鑑》)。

4.癰腫瘡毒。本品有清熱瀉火,清解熱毒的作用,可用治火毒熾盛之癰腫瘡毒,常與黃連、黃柏、梔子配伍,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祕要》)。若治熱毒壅滯痔瘡熱痛,則常配黃連、大黃、槐花等藥用。

5.胎動不安。本品具清熱安胎之功,用治血熱胎動不安,可配生地黃、黃柏等藥用,如保陰煎(《景嶽全書》);若配白朮用,可治氣虛血熱胎動不安,如芩術湯(《醫學入門 》);若配熟地黃、續斷、人蔘等藥用,可治腎虛有熱胎動不安,如泰山磐石散(《景嶽全書》)。

使用注意:黃芩苦寒傷胃,脾胃虛寒者不宜使用。

黃芩清上焦溼熱,尤其擅清肺熱,你知道多少?

綠茶黃芩湯

原料:綠茶3克,黃芩15克,羅漢果15克,甘草3克。

製作方法:1、將黃芩、羅漢果、甘草放入砂鍋中,加清水500毫升,小火煎藥至水剩一半時止;

2、把茶葉放保溫杯中,倒入煎好的藥汁,蓋好杯蓋悶泡;

3、再向藥鍋中加清水500毫升,如前次一樣再煎一次,把藥汁也倒入保溫杯中泡茶,蓋好杯蓋,然後代茶飲,或者一日三餐後半小時各服用一次。

營養功效:清熱燥溼,瀉火解毒,清熱止咳。

此藥膳茶飲中,羅漢果具有清肺止咳,治療咽喉腫痛的功效,與黃芩一同煎湯,清肺熱的效果更好。

不過這劑藥膳藥物的用量較大,更適合病症較重時飲用,平時為了鞏固療效,或者病症較輕時,可以單用黃芩5克,加綠茶3克,直接用沸水沖泡當茶飲即可。

黃芩清上焦溼熱,尤其擅清肺熱,你知道多少?

黃芩入藥,主要應用的是黃芩的根,不過黃芩的莖葉也具有藥用功效,可以起到鎮靜調壓的作用。血壓高經常失眠的人,在晚間睡前飲用一杯黃芩莖葉茶,就可以起到安神靜心,改善睡眠質量的作用,同時還可以調節血壓,是養生保健的優質茶飲之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