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時間管理 跳槽那些事兒 GTD 艾倫 日本 七稜鏡2010 2019-07-20
"
"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鏡子物語:在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一種“禪定”狀態,並非天方夜譚。

01 忙亂讓你總是心不在焉?

作為一個職場人,忙與亂,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盡心竭力工作幾小時後,仍然有一大堆沒來得及回覆的電話,沒處理的郵件,沒向上級彙報的事項,沒整理的堆積如山文件,還會有隨時而來的突發事項,把你手頭的工作打斷……

似乎永遠幹不完的工作,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甚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表現得“心不在焉”。比如我,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是我跟兒子寶貴的散步時間,但我的腦子裡依然盤旋著白天的各種事情,以至於兒子在旁邊說了什麼,我都沒聽見。

專業調查顯示,緊張的工作節奏、多任務壓力,以及無孔不入的信息,讓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人們會感到沒來由的悵然若失,從而產生一種無法解脫、永不停息的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甚至讓我們在生活中也無法放鬆下來。

有沒有一種好方法,能夠使我們既能輕鬆自如地完成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即使整日事務纏身,也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氣定神閒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們就此提出了諸多理論和方法,但多數理論在應用到實踐中時,並不總是十分奏效。比如,被廣泛認同的,由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告誡我們要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但現實生活中,當很多事情一起湧過來時,我們往往很難準確分辨出哪些更重要一些。

再者,即便我們把事情分了類,我們依舊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我正在寫著一篇文案,心裡卻想著:下午的會議,我得先準備出一個彙報方案……

相對於“四象限法則”,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提出的“GTD”時間管理法,就現實可行得多,可以真正拿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鏡子物語:在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一種“禪定”狀態,並非天方夜譚。

01 忙亂讓你總是心不在焉?

作為一個職場人,忙與亂,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盡心竭力工作幾小時後,仍然有一大堆沒來得及回覆的電話,沒處理的郵件,沒向上級彙報的事項,沒整理的堆積如山文件,還會有隨時而來的突發事項,把你手頭的工作打斷……

似乎永遠幹不完的工作,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甚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表現得“心不在焉”。比如我,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是我跟兒子寶貴的散步時間,但我的腦子裡依然盤旋著白天的各種事情,以至於兒子在旁邊說了什麼,我都沒聽見。

專業調查顯示,緊張的工作節奏、多任務壓力,以及無孔不入的信息,讓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人們會感到沒來由的悵然若失,從而產生一種無法解脫、永不停息的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甚至讓我們在生活中也無法放鬆下來。

有沒有一種好方法,能夠使我們既能輕鬆自如地完成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即使整日事務纏身,也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氣定神閒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們就此提出了諸多理論和方法,但多數理論在應用到實踐中時,並不總是十分奏效。比如,被廣泛認同的,由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告誡我們要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但現實生活中,當很多事情一起湧過來時,我們往往很難準確分辨出哪些更重要一些。

再者,即便我們把事情分了類,我們依舊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我正在寫著一篇文案,心裡卻想著:下午的會議,我得先準備出一個彙報方案……

相對於“四象限法則”,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提出的“GTD”時間管理法,就現實可行得多,可以真正拿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2 一次只做、只想一件事,才是根治之道

戴維·艾倫指出,我們焦慮的根源,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那些“未完成之事”之事對大腦造成的干擾。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你腦海裡閃過的每一項任務,無論大小,都時時刻刻被你自身的無意識所緊密追隨。“任何沒有找到應有的位置和恰當存在方式的事務,都會盤踞在我們腦海中,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明,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幫你記錄所有的未盡事宜,但它不會主動給你準確的提醒,反而會給你希望思考的其他事項帶來干擾,繼而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的腦子裡總是在接連不斷地放電影,即便在有要事處理時也是一樣的原因。

根治之道,就是讓自己心無雜念,安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只想這一件事情。

這種狀態,可以用“心如止水”來形容。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池塘,可能激起一片漣漪,一朵水花,但很快就歸於平靜。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至人之用心若鑑,物來則現,物去不留。”

而一旦你達到這種狀態,就能體會到輕鬆掌控一切的自由。就像日本著名禪師鈴木俊隆所言:“如果你的大腦空空如也,總是處於一切就緒的狀態,那麼它就會向一切事情敞開大門。”

你一定會問,要達到這種狀態,談何容易?戴維·艾倫“GTD”時間管理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簡單可操作的方法,清空你的大腦,幫助你在任何必要的時候,都能過到高效和放鬆的境界。

"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鏡子物語:在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一種“禪定”狀態,並非天方夜譚。

01 忙亂讓你總是心不在焉?

作為一個職場人,忙與亂,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盡心竭力工作幾小時後,仍然有一大堆沒來得及回覆的電話,沒處理的郵件,沒向上級彙報的事項,沒整理的堆積如山文件,還會有隨時而來的突發事項,把你手頭的工作打斷……

似乎永遠幹不完的工作,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甚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表現得“心不在焉”。比如我,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是我跟兒子寶貴的散步時間,但我的腦子裡依然盤旋著白天的各種事情,以至於兒子在旁邊說了什麼,我都沒聽見。

專業調查顯示,緊張的工作節奏、多任務壓力,以及無孔不入的信息,讓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人們會感到沒來由的悵然若失,從而產生一種無法解脫、永不停息的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甚至讓我們在生活中也無法放鬆下來。

有沒有一種好方法,能夠使我們既能輕鬆自如地完成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即使整日事務纏身,也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氣定神閒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們就此提出了諸多理論和方法,但多數理論在應用到實踐中時,並不總是十分奏效。比如,被廣泛認同的,由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告誡我們要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但現實生活中,當很多事情一起湧過來時,我們往往很難準確分辨出哪些更重要一些。

再者,即便我們把事情分了類,我們依舊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我正在寫著一篇文案,心裡卻想著:下午的會議,我得先準備出一個彙報方案……

相對於“四象限法則”,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提出的“GTD”時間管理法,就現實可行得多,可以真正拿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2 一次只做、只想一件事,才是根治之道

戴維·艾倫指出,我們焦慮的根源,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那些“未完成之事”之事對大腦造成的干擾。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你腦海裡閃過的每一項任務,無論大小,都時時刻刻被你自身的無意識所緊密追隨。“任何沒有找到應有的位置和恰當存在方式的事務,都會盤踞在我們腦海中,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明,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幫你記錄所有的未盡事宜,但它不會主動給你準確的提醒,反而會給你希望思考的其他事項帶來干擾,繼而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的腦子裡總是在接連不斷地放電影,即便在有要事處理時也是一樣的原因。

根治之道,就是讓自己心無雜念,安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只想這一件事情。

這種狀態,可以用“心如止水”來形容。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池塘,可能激起一片漣漪,一朵水花,但很快就歸於平靜。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至人之用心若鑑,物來則現,物去不留。”

而一旦你達到這種狀態,就能體會到輕鬆掌控一切的自由。就像日本著名禪師鈴木俊隆所言:“如果你的大腦空空如也,總是處於一切就緒的狀態,那麼它就會向一切事情敞開大門。”

你一定會問,要達到這種狀態,談何容易?戴維·艾倫“GTD”時間管理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簡單可操作的方法,清空你的大腦,幫助你在任何必要的時候,都能過到高效和放鬆的境界。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3 只需3步,掌控所有未盡事宜

戴維·凱克奇說:“焦慮是由缺乏控制、組織、準備和行動引起的。”通常情況下,你對一些事情總是念念不忘,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明確地認定它們的預期結果是什麼,你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到底是什麼,所以它們在你的大腦中屬於“未歸檔”狀態。只有當你對這些信息做了必要的決定,並且把它們寄存在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在需要行動時提醒你,你的大腦才會放鬆下來。

你可能會說,那我可以制定一個日程表。但實際上,日程表上每天的任務清單和那些簡化的優先順序代碼,常常被老闆的電話、各種即時信息和指令打斷,那些無法正常進行的計劃,反而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焦慮感。

相比而言,“GTD”時間管理法提出了更系統、實用、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3大步驟:

第1步:將所有信息收入“工作籃”

你要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對所有你想到的需要做、打算做的事,以及接觸到的資料信息進行收集記錄,統一放進你的“工作籃”。這個“工作籃”可以是紙質的本子,也可以是電子形式的文檔等形式。怎麼方便怎麼來。但要記住兩點:1、百分之百地收集一切“未竟之事”或者至少決定去做的事情。2、“工作籃”的形式要儘量少,如果你的周圍貼滿了各類便籤,亂放著各種紙條、文檔,那隻會讓你更加混亂。

第2步:整理、清空“工作籃”

至少每週清理一次“工作籃”。把裡面的事項逐一拿出來進行整理。針對其中的每一件事,問問自己:“這是什麼?需要採取行動嗎?”

如果需要採取行動,就把此事歸入“是(下一步行動)”的清單中,相反則歸入“否”的清單中。

對於不需行動,也就是“否”中的事項,再進一步歸為“垃圾”“將來或許做(備忘錄)”“參考資料(在需要的時候看)”三個子清單。

對於需要行動的事項,進一步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何時進行?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如果是兩分鐘內能完成的,就歸入“立即執行”子清單;否則,歸入“指派別人”和“延遲”子清單,而“延遲”中又可分為“按指定時間完成(日程表)”和“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兩類。在每個子清單中寫明具體的“下一步行動”。有確切時間的,按時間先後排序,沒有確切時間的,比如“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憑直覺排出先後順序。

另外還有一類需要行動的事項,是需要多個步驟才能完成的,那麼就納入需要行動下的“項目計劃”子清單。

"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鏡子物語:在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一種“禪定”狀態,並非天方夜譚。

01 忙亂讓你總是心不在焉?

作為一個職場人,忙與亂,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盡心竭力工作幾小時後,仍然有一大堆沒來得及回覆的電話,沒處理的郵件,沒向上級彙報的事項,沒整理的堆積如山文件,還會有隨時而來的突發事項,把你手頭的工作打斷……

似乎永遠幹不完的工作,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甚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表現得“心不在焉”。比如我,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是我跟兒子寶貴的散步時間,但我的腦子裡依然盤旋著白天的各種事情,以至於兒子在旁邊說了什麼,我都沒聽見。

專業調查顯示,緊張的工作節奏、多任務壓力,以及無孔不入的信息,讓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人們會感到沒來由的悵然若失,從而產生一種無法解脫、永不停息的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甚至讓我們在生活中也無法放鬆下來。

有沒有一種好方法,能夠使我們既能輕鬆自如地完成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即使整日事務纏身,也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氣定神閒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們就此提出了諸多理論和方法,但多數理論在應用到實踐中時,並不總是十分奏效。比如,被廣泛認同的,由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告誡我們要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但現實生活中,當很多事情一起湧過來時,我們往往很難準確分辨出哪些更重要一些。

再者,即便我們把事情分了類,我們依舊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我正在寫著一篇文案,心裡卻想著:下午的會議,我得先準備出一個彙報方案……

相對於“四象限法則”,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提出的“GTD”時間管理法,就現實可行得多,可以真正拿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2 一次只做、只想一件事,才是根治之道

戴維·艾倫指出,我們焦慮的根源,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那些“未完成之事”之事對大腦造成的干擾。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你腦海裡閃過的每一項任務,無論大小,都時時刻刻被你自身的無意識所緊密追隨。“任何沒有找到應有的位置和恰當存在方式的事務,都會盤踞在我們腦海中,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明,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幫你記錄所有的未盡事宜,但它不會主動給你準確的提醒,反而會給你希望思考的其他事項帶來干擾,繼而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的腦子裡總是在接連不斷地放電影,即便在有要事處理時也是一樣的原因。

根治之道,就是讓自己心無雜念,安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只想這一件事情。

這種狀態,可以用“心如止水”來形容。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池塘,可能激起一片漣漪,一朵水花,但很快就歸於平靜。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至人之用心若鑑,物來則現,物去不留。”

而一旦你達到這種狀態,就能體會到輕鬆掌控一切的自由。就像日本著名禪師鈴木俊隆所言:“如果你的大腦空空如也,總是處於一切就緒的狀態,那麼它就會向一切事情敞開大門。”

你一定會問,要達到這種狀態,談何容易?戴維·艾倫“GTD”時間管理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簡單可操作的方法,清空你的大腦,幫助你在任何必要的時候,都能過到高效和放鬆的境界。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3 只需3步,掌控所有未盡事宜

戴維·凱克奇說:“焦慮是由缺乏控制、組織、準備和行動引起的。”通常情況下,你對一些事情總是念念不忘,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明確地認定它們的預期結果是什麼,你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到底是什麼,所以它們在你的大腦中屬於“未歸檔”狀態。只有當你對這些信息做了必要的決定,並且把它們寄存在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在需要行動時提醒你,你的大腦才會放鬆下來。

你可能會說,那我可以制定一個日程表。但實際上,日程表上每天的任務清單和那些簡化的優先順序代碼,常常被老闆的電話、各種即時信息和指令打斷,那些無法正常進行的計劃,反而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焦慮感。

相比而言,“GTD”時間管理法提出了更系統、實用、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3大步驟:

第1步:將所有信息收入“工作籃”

你要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對所有你想到的需要做、打算做的事,以及接觸到的資料信息進行收集記錄,統一放進你的“工作籃”。這個“工作籃”可以是紙質的本子,也可以是電子形式的文檔等形式。怎麼方便怎麼來。但要記住兩點:1、百分之百地收集一切“未竟之事”或者至少決定去做的事情。2、“工作籃”的形式要儘量少,如果你的周圍貼滿了各類便籤,亂放著各種紙條、文檔,那隻會讓你更加混亂。

第2步:整理、清空“工作籃”

至少每週清理一次“工作籃”。把裡面的事項逐一拿出來進行整理。針對其中的每一件事,問問自己:“這是什麼?需要採取行動嗎?”

如果需要採取行動,就把此事歸入“是(下一步行動)”的清單中,相反則歸入“否”的清單中。

對於不需行動,也就是“否”中的事項,再進一步歸為“垃圾”“將來或許做(備忘錄)”“參考資料(在需要的時候看)”三個子清單。

對於需要行動的事項,進一步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何時進行?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如果是兩分鐘內能完成的,就歸入“立即執行”子清單;否則,歸入“指派別人”和“延遲”子清單,而“延遲”中又可分為“按指定時間完成(日程表)”和“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兩類。在每個子清單中寫明具體的“下一步行動”。有確切時間的,按時間先後排序,沒有確切時間的,比如“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憑直覺排出先後順序。

另外還有一類需要行動的事項,是需要多個步驟才能完成的,那麼就納入需要行動下的“項目計劃”子清單。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從“工作籃”中取出的事項,一定不要再放回“工作籃”。不要對同一件事,做兩次相同的思考。

2、制定“下一步行動”時,一定要寫出明確具體、可實際操作的行動。比如:起草總結大會的具體議程;給主管打電話彙報活動預算問題。

第3步:選擇行動,從排在最上面的一件事做起

當你做好了上述全部準備工作後,每一天,每個時刻選擇做什麼事,就變得非常簡單。你只需要隨時花上幾秒鐘的時間,查閱一下“下一步行動”中的幾個子清單,看一看排在最上面的分別是什麼事就行了。能在兩分鐘內完成的,就馬上處理掉;把日程表中的事按順序完成;有空閒時間時,看一看“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中,有哪些可以調整到“立即行動”或“日程表”中來。

“項目”子菜單,方便你隨時查閱手頭有什麼項目,思考下一步行動。而考慮好的行動,就可以直接納入“日程表”“委派他人”或“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中。

這裡還有幾點需要注意:1、對於清單系統裡已完成的行動,要立即刪除;2、要經常回顧一下清單系統,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動態調整;3、遇到突發緊急任務時,要把手頭沒做完的工作及時歸檔到相應清單中,以便後期繼續進行。

"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鏡子物語:在繁忙混亂的工作中保持一種“禪定”狀態,並非天方夜譚。

01 忙亂讓你總是心不在焉?

作為一個職場人,忙與亂,可以說是我們生活的常態。每天從走進辦公室的那一刻起,我們就馬上進入“戰鬥”狀態。盡心竭力工作幾小時後,仍然有一大堆沒來得及回覆的電話,沒處理的郵件,沒向上級彙報的事項,沒整理的堆積如山文件,還會有隨時而來的突發事項,把你手頭的工作打斷……

似乎永遠幹不完的工作,讓我們越來越焦慮,甚至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表現得“心不在焉”。比如我,每天晚飯後半小時,是我跟兒子寶貴的散步時間,但我的腦子裡依然盤旋著白天的各種事情,以至於兒子在旁邊說了什麼,我都沒聽見。

專業調查顯示,緊張的工作節奏、多任務壓力,以及無孔不入的信息,讓我們的社會普遍存在一種焦慮情緒——人們會感到沒來由的悵然若失,從而產生一種無法解脫、永不停息的緊張情緒。這種情緒嚴重影響了我們的工作狀態,甚至讓我們在生活中也無法放鬆下來。

有沒有一種好方法,能夠使我們既能輕鬆自如地完成工作,又能享受生活的樂趣,即使整日事務纏身,也能夠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氣定神閒地控制和處理一切?

時間管理領域的專家們就此提出了諸多理論和方法,但多數理論在應用到實踐中時,並不總是十分奏效。比如,被廣泛認同的,由史蒂芬·柯維提出的“四象限法則”,把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但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告誡我們要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事,少做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但現實生活中,當很多事情一起湧過來時,我們往往很難準確分辨出哪些更重要一些。

再者,即便我們把事情分了類,我們依舊無法集中注意力。比如,我正在寫著一篇文案,心裡卻想著:下午的會議,我得先準備出一個彙報方案……

相對於“四象限法則”,世界知名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提出的“GTD”時間管理法,就現實可行得多,可以真正拿來指導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2 一次只做、只想一件事,才是根治之道

戴維·艾倫指出,我們焦慮的根源,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那些“未完成之事”之事對大腦造成的干擾。可能你沒有意識到,你腦海裡閃過的每一項任務,無論大小,都時時刻刻被你自身的無意識所緊密追隨。“任何沒有找到應有的位置和恰當存在方式的事務,都會盤踞在我們腦海中,成為懸而未決的問題。”

研究已經證明,你的大腦會不由自主地幫你記錄所有的未盡事宜,但它不會主動給你準確的提醒,反而會給你希望思考的其他事項帶來干擾,繼而會降低你的工作效率。這就是為什麼許多人的腦子裡總是在接連不斷地放電影,即便在有要事處理時也是一樣的原因。

根治之道,就是讓自己心無雜念,安於當下,一次只做一件事,並只想這一件事情。

這種狀態,可以用“心如止水”來形容。想象把一粒石子投入池塘,可能激起一片漣漪,一朵水花,但很快就歸於平靜。用莊子的話來說,就是“至人之用心若鑑,物來則現,物去不留。”

而一旦你達到這種狀態,就能體會到輕鬆掌控一切的自由。就像日本著名禪師鈴木俊隆所言:“如果你的大腦空空如也,總是處於一切就緒的狀態,那麼它就會向一切事情敞開大門。”

你一定會問,要達到這種狀態,談何容易?戴維·艾倫“GTD”時間管理法,就是要通過一系列簡單可操作的方法,清空你的大腦,幫助你在任何必要的時候,都能過到高效和放鬆的境界。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03 只需3步,掌控所有未盡事宜

戴維·凱克奇說:“焦慮是由缺乏控制、組織、準備和行動引起的。”通常情況下,你對一些事情總是念念不忘,這是因為你還沒有明確地認定它們的預期結果是什麼,你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到底是什麼,所以它們在你的大腦中屬於“未歸檔”狀態。只有當你對這些信息做了必要的決定,並且把它們寄存在一個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在需要行動時提醒你,你的大腦才會放鬆下來。

你可能會說,那我可以制定一個日程表。但實際上,日程表上每天的任務清單和那些簡化的優先順序代碼,常常被老闆的電話、各種即時信息和指令打斷,那些無法正常進行的計劃,反而會進一步加深我們的焦慮感。

相比而言,“GTD”時間管理法提出了更系統、實用、有效的解決方案。主要包括3大步驟:

第1步:將所有信息收入“工作籃”

你要養成這樣一種習慣:對所有你想到的需要做、打算做的事,以及接觸到的資料信息進行收集記錄,統一放進你的“工作籃”。這個“工作籃”可以是紙質的本子,也可以是電子形式的文檔等形式。怎麼方便怎麼來。但要記住兩點:1、百分之百地收集一切“未竟之事”或者至少決定去做的事情。2、“工作籃”的形式要儘量少,如果你的周圍貼滿了各類便籤,亂放著各種紙條、文檔,那隻會讓你更加混亂。

第2步:整理、清空“工作籃”

至少每週清理一次“工作籃”。把裡面的事項逐一拿出來進行整理。針對其中的每一件事,問問自己:“這是什麼?需要採取行動嗎?”

如果需要採取行動,就把此事歸入“是(下一步行動)”的清單中,相反則歸入“否”的清單中。

對於不需行動,也就是“否”中的事項,再進一步歸為“垃圾”“將來或許做(備忘錄)”“參考資料(在需要的時候看)”三個子清單。

對於需要行動的事項,進一步考慮:“下一步的行動是什麼?何時進行?能在兩分鐘內完成嗎?”

如果是兩分鐘內能完成的,就歸入“立即執行”子清單;否則,歸入“指派別人”和“延遲”子清單,而“延遲”中又可分為“按指定時間完成(日程表)”和“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兩類。在每個子清單中寫明具體的“下一步行動”。有確切時間的,按時間先後排序,沒有確切時間的,比如“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憑直覺排出先後順序。

另外還有一類需要行動的事項,是需要多個步驟才能完成的,那麼就納入需要行動下的“項目計劃”子清單。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這裡有兩點需要注意的地方:

1、從“工作籃”中取出的事項,一定不要再放回“工作籃”。不要對同一件事,做兩次相同的思考。

2、制定“下一步行動”時,一定要寫出明確具體、可實際操作的行動。比如:起草總結大會的具體議程;給主管打電話彙報活動預算問題。

第3步:選擇行動,從排在最上面的一件事做起

當你做好了上述全部準備工作後,每一天,每個時刻選擇做什麼事,就變得非常簡單。你只需要隨時花上幾秒鐘的時間,查閱一下“下一步行動”中的幾個子清單,看一看排在最上面的分別是什麼事就行了。能在兩分鐘內完成的,就馬上處理掉;把日程表中的事按順序完成;有空閒時間時,看一看“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中,有哪些可以調整到“立即行動”或“日程表”中來。

“項目”子菜單,方便你隨時查閱手頭有什麼項目,思考下一步行動。而考慮好的行動,就可以直接納入“日程表”“委派他人”或“需要儘快完成的行動”中。

這裡還有幾點需要注意:1、對於清單系統裡已完成的行動,要立即刪除;2、要經常回顧一下清單系統,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動態調整;3、遇到突發緊急任務時,要把手頭沒做完的工作及時歸檔到相應清單中,以便後期繼續進行。

滿腦子工作,跟家人聊天心不在焉?這樣管理時間,再忙也氣定神閒

用心體會這個方法,你就能發現,只要一個人確信,所有待辦事項都已經納入這個“系統”中,那他就再也不用為可能遺漏什麼事情而擔心。“GTD”時間管理法的最大意義正在於此:不僅能讓你的工作十分高效,還能幫助你在任何繁忙的狀態下,都能專注當下,氣定神閒。這套方法的實際效果已經被全球各大知名企業所驗證,極大地改善了無數職場人士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你也正被困擾著,就來試一試吧。


七稜鏡,資深媒體人,用碎片時間堅持寫原創的上班族,熱愛深度閱讀,崇尚自我管理的文字控。專注提供自我管理/職場領域的有用乾貨文,幫你少走彎路,越變越好,實現人生幸福加速度。微信公號/七稜鏡,頭條號/七稜鏡2010

歡迎關注、留言、轉發。期待遇見愛生活、愛思考、追求優秀的你。

更多幹貨好文,請點擊下方”瞭解更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