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的世界》第10章 福禍東夷 第6節

第6節 東夷卻歸了西秦

嬴秦的族源是中華文明史探源的重大課題,國內史學界原有“秦出東夷”和“秦為西戎”兩種針尖對麥芒的學術觀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以嬴秦崛起地甘肅、陝西的專家學者為主,據以秦人墓葬考古發現的東方文化元素,結合文獻資料,發表了一批學術論文和專著,使“秦出東夷”一說的聲音有所強化,“秦為西戎”一說漸顯式微。

《嬴秦始源》圍繞嬴秦的始源地及嬴秦早期歷史文獻,結合考古學、簡帛學等在內的新材料,主張嬴秦起源於東方,嬴姓氏族興起於泰山一帶。今山東、江蘇境內尚有少數村莊有嬴姓族群聚居,可能就是嬴秦西遷後餘留的遺脈。

據研究者推測,西遷的這部分東夷人分化自夏啟與伯益爭奪王位的甘之戰。這場慘烈的戰爭使東夷地區延續了幾千年的規模宏偉的堯王城、兩城、凌陽河和段家河古城蕩然無存,該地區人口銳減,也使得東夷內部分出了強弱不等的各個部族。強勢的殷商奪取中原王朝政權後,對母族的東夷集團採取“以打促和”的戰略壓制政策,西周建立之初,對中原王朝搖擺不定的東夷再次受到一連串打擊,東夷集團的強硬派諸嬴部落的勢力範圍被壓縮並瓦解,嬴秦、嬴趙兩支被迫西遷,秦國的遠祖在這一時期由山東日照地區不遠萬里遷移到西北地區。

殷商的嬴姓貴族飛廉、惡來父子都是帝辛的重臣猛將,飛廉有兩個兒子,一曰惡來,領嬴秦一族;一曰季勝,領嬴趙一族。惡來在牧野之戰中殉國了,季勝不知去向。老來喪子的飛廉逃入東夷老家奄國(一說後死於今山西霍縣的霍太山),組織鄉親們配合“三監之亂”反周復殷,未逞。周公姬旦為斬草除根,永絕東夷後患,把奄國的東夷遺民流放到比岐周更遠的西方蠻荒之地,把那裡拾掇拾掇,草創了秦國的一畝三分地。表現良好而被允許居住在原地的嬴江被分割成嬴江、嬴黃等三等諸侯小國,江國的國都也從山東曲阜遷到河南正陽。

遠在西北荒漠的秦人日子難過,思念故土,日夜嚮往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形成了一個獨特的習俗:死後墓葬的頭向都朝著東方。這恐怕也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數次東巡琅琊,登泰山祭祖的原因之一:他終於衣錦還鄉了。

哲學意義上的循環和輪迴同樣適用於歷史。秦始皇統一中國,被華夏聯盟追趕得四處奔逃的東夷集團重回執政地位。自秦以後,中國歷史歷經了多個或長壽或短命的朝代,從漢到曹魏到晉,再到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更替清一色都是以黃河為界的南北之爭,黃河以南建立的政權與黃河以北建立的政權輪流坐莊;黃河以南的政權代表著華夏集團的後裔,如漢、宋、明等都是華夏後裔建立的政權,而唐朝、元朝、清朝則都是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它們是東夷集團的嬴秦後裔。

隨著人類活動範圍的擴大,幾經世界性的民族大融合,所謂華夏集團、東夷集團、苗蠻集團早已融為一體,越到後來就越難以出現純粹的血緣,更無基因之差,中國人都被當作華夏民族的後裔了,包括但不限於“炎黃子孫”。

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殷商滅亡後,四散逃奔的東夷族一支西遷到今甘肅隴西一帶,站穩腳跟後,自立為秦國,與周王朝中央朝廷仍然若即若離,同床異夢,再後來秦人西出潼關橫掃六國,統一華夏,也算是世界歷史的一種輪迴。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