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鄰,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卻因先天不足分裂上千年

我想如果在中國做一個網絡問卷調查,“亞洲國家中你最反感哪個國家?”,我相信答案會是日本。曾經,日本在歷史上給中國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現在,日本是中國崛起過程中重大對手。大家在反感日本的同時還應該對日本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瞭解。日本為什麼會侵華?未來的中日關係何去何從?雲石君為大家做一個解讀。

日本位於東亞大陸的海上遠端,是由四大島(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和7200多個小島組成的島國。其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國土形狀為長條形,走向為東北——西南走向。其東面隔著日本海和東海與東亞大陸和朝鮮半島遙遙相望,西面是太平洋。

日本境內多山,山地和丘陵佔國土面積的71%,平原稀少零散,且平原多集中在東部太平洋方向,面向東亞大陸的西部一側多為懸崖峭壁。

日本這樣的內部地緣條件,極大的影響著日本的發展。

中國強鄰,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卻因先天不足分裂上千年


農耕時期,華夏文明是東方世界最強大的存在。其體量和質量使華夏文明向周邊輻射地緣影響力。當然這個影響力的大小與地緣關係掛鉤。

日本因距離中國的核心區不遠,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國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並不大,僅體現在文化和經濟層面。

產生這樣結果的因素有三個。

第一,中國本部核心龐大且富裕,但邊緣地區則是零散和貧窮,這使農耕時代的中國不會對外擴張,甚至不會開展貿易。畢竟周邊區域過於貧窮,與之打交道獲利較少。

第二,蒙古高原使中國自古以來就受到遊牧軍事力量的威脅,這讓中國無法將精力過多的投於他處。

第三,日本與中國之間隔著東海,造成中日之間不會形成緊密穩定的地緣關係。而這種地緣隔離使中國無法將日本納入自身版圖內。

因為以上的原因,農耕時代的中國,幾乎對日本的領土毫無興趣。

雖然,農耕時代的中國無法做到在政治上操控日本,但中國對日本的政治影響較深。而這種影響與日本的內部地緣結構結合,從側面反映出華夏文明的興衰。

雲石君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答案要從日本本部核心區的變化中尋找。

日本有四個核心區,因地緣結構的影響,使得日本缺乏一個強大的核心區壓制周邊板塊。同時日本是一個海中島國,周邊唯一強大的中國又對其不感興趣,外無威脅,內部自然不需要集中資源應對威脅。這樣的背景下,諸侯割據,日本自然很難擁有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

雖然日本歷史上沒有一個實力足夠壓制周邊的次級地緣板塊,但相對強盛的板塊還是存在的,如,關東平原,關西平原以及泛九州地區。

這三個次級地緣板塊根據自身地緣實力排名為,關東平原實力最強,其次是關西平原,而且這兩個板塊位於本州中部,適合控制日本,是日本的兩大核心板塊。而泛九州地區遠遠弱於前兩者。

按照一般規律,關東平原規模最大,應該能成為日本最核心的地緣板塊。但在日本歷史上,在較長時期內關西平原反而是日本的核心。至於泛九州地區地緣實力不強,但也與關西、關東平原抗爭,甚至是發起倒幕運動的主要力量。

中國強鄰,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卻因先天不足分裂上千年


日本的這種格局其實與東亞大陸的地緣關係有關。

日本地緣實力較弱,且與中國為鄰。這讓日本在文明發展過程中深受華夏文明的影響。說得直白點,哪個區域與中國往來更方便,其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就更大,文明程度也就越高。

這麼來看,我們就能較好的理解古代日本的歷史脈絡了。

首先來看本州西和九州島這個板塊。雖然其低地平原較少,但遍佈港口,相較於日本其他區域,其與中國的核心區相距最近,因此受到華夏文明的影響也就較深。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力不足,使泛九州地區成為與關東、關西抗衡的存在。

然後來看關西平原。關西平原的體量弱於關東平原,但其位置更靠西,能更好的接收華夏文明的輻射。同時關西平原處於瀨戶內海,不僅能輻射瀨戶內海的兩岸低地,因瀨戶內海風平浪靜更利於古代水上交通的發展。因此,在幕府時代前,關西是大和文明的本部核心。

最後來看關東平原。因其地理位置更偏東北,受到華夏文明輻射有限,即使體量大,但其開發程度不如關西。

不過這樣的格局在幕府時代發生了改變——關東壓過關西。

這樣的改變是歷史的必然性。雖然關西和泛九州地區較深的接收到華夏文明的輻射,但隨著時光流逝,這些文明成果也逐漸被關東吸收,時光縮小了三大板塊之間的文明發展水平。這時,關東的體量優勢就逐漸顯露。

這一點,從日本的京城變化就可見一般。

中國強鄰,深受中華文化影響,卻因先天不足分裂上千年


飛鳥時代、奈良時代的京都位於關西平原東部。此處天然輻射關西平原,但與其他板塊交通不便。

平安時代的京都雖依舊位於關西平原,但卻遷都到關西與東部陸路交通的關節所在地。從京都通過琵琶湖東南的狹長走廊到達東海,然後繼續沿海岸走廊向東就能到關東平原。

這意味著,日本由單一的關西平原核心向關西、關東二元核心轉變。

幕府時代,中國的農耕文明發展至巔峰,日本能吸收到的先進文明成果變得有限,加之元明清三朝與日本幾無往來,關西平原得到華夏文明的支持大為減弱,因此,關東平原逐漸成為日本的最大核心板塊。

這些變化造成的結果是,日本的政治中心向關東轉移。

不過,關東平原也就只能到此了。畢竟關東平原的實力並足以壓制關西平原,加上農耕時代的文明水平不足以將各次級地緣板塊整合為一體。因此,農耕時代的日本仍然是諸侯林立,多方割據。

地緣結構離散,核心板塊實力有限,這樣的地緣格局使得古代日本四分五裂。

這樣的局勢,直到近代才發生了更本性的變化。

近代工業和科技的發展,使得交通不在是問題。這對日本產生重大影響:輪船加上近代航海技術,大大的削弱了海洋的地緣屏障作用,這讓日本無法像古代一樣用海洋來阻擋外敵入侵。

日本的地緣實力有限,又是一個分裂的農業國,面對西方列強的進逼,日本有了亡國滅種的威脅。

面對這樣的危局,日本如何應對?日本給出的答案是軍國主義。

那麼, 問題就來了,為什麼日本會選擇軍國主義?或者說,為什麼當時的日本人會認為,只有軍國主義才是日本發展的“唯一路徑”?,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將在下一節為大家進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23——日本之第二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