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越劇劇照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越劇劇照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京劇劇照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越劇劇照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京劇劇照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秦腔劇照

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裡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越劇劇照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京劇劇照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秦腔劇照

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裡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節選自易中天《大話方言》

"

《大話方言》是易中天的一部別具特色的文化著作。在書中,作者通過“南腔北調”“朝秦暮楚”“東拉西扯”“死去活來”“張冠李戴”“指桑罵槐”六個部分,對中國各地方言文化進行全面考察。其中在第一章“南腔北調”中講到了北方與南方戲曲在說法、唱法上的不同,而且還專門提到“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是“戲”也不是“劇”而是腔”。為什麼易中天要說秦腔最牛呢?一起來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北方人唱歌,南方人唱曲,叫“北歌南曲”。北方人唱的是燕趙悲歌,蒼涼激越,聲遏行雲,氣吞萬里;南方人唱的是吳越小曲,玲瓏剔透,悽婉雋永,韻味無窮。歌變劇(歌劇),曲變戲(戲曲)。所以宋元時期的戲劇,北方的叫雜劇,南方的叫戲文,這就叫“北劇南戲”或“南戲北劇”。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黃梅戲劇照

戲劇戲劇,戲和劇,都有嬉戲娛樂的意思,它們原本是可以通用的。但北方人更喜歡劇烈的劇,南方人則更喜歡遊戲的戲。在這方面,南方人似乎比北方人更固執。北方人只不過“劇”字用得多一點,有時也說“戲”。南方卻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以前,還拒絕使用“劇”這個字。一應與戲劇有關的詞,均以“戲”字命名,如戲子、戲臺、戲園、戲班、古裝戲、時裝戲、木偶戲、文明戲。文明戲就是話劇,而電影則叫影戲。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越劇劇照

1939年,上海的報紙上開始提倡“越劇”這個名詞,可老百姓還是管它叫“紹興戲”(紹劇則叫“紹興大班”)。甚至京劇,原本也叫京戲,後來要普及國語,北方話佔了上風,京戲才變成了京劇。但在南方許多地區,地方戲還是不叫“劇”而叫“戲”的,比如閩南的梨園戲、高甲戲、歌仔戲。就連“地方戲”這個詞,也沒人改成“地方劇”。反倒是,北方一些地方戲,不叫“劇”,而叫“戲”,如墜子戲(河南)、郿鄠戲(陝西)。於是,既有豫劇、越劇、川劇、粵劇、漢劇、楚劇、湘劇、贛劇、閩劇、滬劇,又有柳琴戲、辰河戲、採茶戲、花鼓戲、皮影戲、滑稽戲。南北“戲”“劇”之爭,算是打了個平手。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京劇劇照

但如果要較真,就會發現還是南方吃了虧。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最有名的,也只有一個黃梅戲。其他就名不見經傳。當然,最牛的還是秦腔。它不叫“戲”,也不叫“劇”,而叫“腔”。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秦腔劇照

說起來秦腔也是有資格牛逼。京劇(還有漢劇和徽劇)裡的“皮黃”(西皮、二黃)和秦腔都有瓜葛。秦腔從襄陽傳到武昌、漢口,就變成了“西皮”;傳到安徽桐城,就變成了“高撥子”;高撥子和吹腔在徽班中又演變成“二黃”。這西皮、二黃,漢調、徽調,北上進京一攪和,就成京劇了。看來這京劇也是“南腔北調”,秦腔自然也有資格不摻和什麼“戲”“劇”之爭,自顧自地吼它的“腔”。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節選自易中天《大話方言》

易中天:最厲害最牛的還是秦腔

在戲曲發展過程當中,秦腔分為東西兩路:西路流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於秦腔。從歷史和叫法來看,叫“劇”的都是大劇種,叫“戲”的則多半是小劇種,而秦腔的確最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