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這家醫院的皮膚科緣何每天能接診4000人次?'

""上海這家醫院的皮膚科緣何每天能接診4000人次?

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某地段醫院有一位“名醫”治療銀屑病“療效”極好,聲名遠播,慕名來求診的病人每天都能排成長龍。但三個月不到,這位“名醫”就人間蒸發,而原先“治癒”的這些病人大都疾病爆發,且普遍較原來病情加重。更有一些病人在日後被發現患上了腫瘤。

原華山醫院皮膚科主任鄭志忠記得,後來是華山醫院皮膚科臨危受命“擦屁股”。他們仔細分析了這位醫生的藥方,發現他在治療時給患者注射了強效激素和抗癌藥,這種藥短時間內可控制症狀,但會嚴重加劇病情。

“皮膚科治療,最首要的就是安全有效,而不能只看短期療效。”鄭志忠說,“好的皮膚科醫生,要為病人長遠考慮。”

鄭志忠教授是中國第一位皮膚科博士。他的導師是我國皮膚病學泰斗、中國現代皮膚科學兩位鼻祖“南楊北胡”之一的國家一級教授楊國亮(“胡”為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的胡傳揆教授)。1978年,華山醫院皮膚科成為國家首批博士點授予單位。

皮膚科,在很多醫院是小科,但在滬上的華山醫院經過90年發展卻成為一個門診量年160萬人次,日均4000多人次、科室醫護人員達到百餘人的“超級大科”。

鄭志忠認為,優良醫風的傳承是科室壯大的關鍵。他們所見證的,是屬於一家醫院的歷史,也是屬於上海的歷史。

鄭志忠1963年考進上海第一醫學院, 1968年在華山醫院皮膚科實習。他們當時實習地點之一就有楊國亮教授一直指導診療的上海市性病麻風病醫院。

抗戰勝利時,上海約有2000餘名麻風病人,這些病人生活艱難,又缺醫少藥,一般醫生也不敢接,怕被傳染,楊國亮則到處呼籲——麻風有些並不傳染,即使有傳染性,不長期接觸也不容易染上。

鄭志忠記得,當時一起實習的醫學生都很怕,大家都把白大醫袖子拉到最長、口罩戴好、帽子戴好。但是楊老自己接觸病人時,卻既不戴手套、也不戴口罩,以鼓勵病人積極治療。

據見過楊國亮的人說,楊老看上去不像個教授,身形乾瘦,講課都是一口四川話,有些學生都聽不懂。可醫生們仍然爭著去聽,聽罷還得意地炫耀“我拜聽過楊老的講課了”,因為許多皮膚病中國的首例都是楊老報道的。楊老給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診治皮膚“怪病”,明確是蠓蟲叮咬而致;自己到田間去幫插秧引發皮炎的稻農找有效的治療方案。

某些方面,他又相當嚴格。有人曾親眼目睹他曾因為一位醫生的病程記錄寫得不好,而要她全部重寫。

也正是在這些老前輩們的影響下,護士也非常盡責,皮膚科護理工作非常繁重,有些病人皮疹氣味很重,但護士們都不戴口罩。有一些銀屑病患者的皮屑像“老牛皮”,一晚上下來,床上掃下的皮屑能裝一簸箕。

楊老對皮膚科的發展貢獻良多,其中影響巨大的是在醫學院辦了皮膚科專業。據鄭志忠瞭解,大約是在1953年,楊老歷史性地在上醫大醫療系內外婦兒四個專業之外加了一個皮膚病學專業。讓大家填志願,5個裡填寫4個。當時只有2位同學第一志願是皮膚科,皮膚科不受重視。很多同學也不願意選擇這個專業,覺得皮膚科很髒,還有傳染性。但楊老還是堅持。當時招收了兩個班,分到這個專業的同學還有人哭,楊老多次來做思想工作。

而這批人,此後成為了我國皮膚科的中堅力量,基本上全國各大醫院做科室主任的都是這一批人。

楊國亮之後,華山皮膚科名醫名家也是層出不窮。對一般皮膚病,中青年醫師幾乎都煉就一手“一見皮損就明確診斷” 的基本功。

2006年,歐洲皮膚科學會的一位著名教授來中國考察,原本只打算在華山皮膚科看一天,可沒想到病種如此豐富,提出要來華山醫院“進修”。外事處經過考量,改稱“合作研究”同意了教授的請求。後來教授每天都揣著相機在華山醫院門診呆了兩週,臨走時還說,很多病例他以前從沒看到。

楊老曾主編包括206萬字《皮膚病學》在內的4部著作,為中國皮膚病學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後,華山醫院皮膚科專家主編、參與編著的皮膚科相關書籍達60餘部。其中很多都成為皮膚病領域的經典教材和必讀之書。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醫師分會會長李恆進曾回憶稱,自己住院醫師時期的“口袋書”就是華山皮膚科主編的《皮膚病手冊》,是他進入臨床的“寶典”。

皮膚科誕生之初,國內製藥業不像現在這樣發達,皮膚病又太“小”,沒有太多藥廠願意花經費研發。為讓患者可以真正有藥可用、有病能治,皮膚科醫生們親自試藥、尋找良方。研製出不少便宜有效的自制藥。比如6101霜,通用名“乳膏基質一號”,就是華山醫院的“自制神器”之一。常規治療皮炎的藥膏是激素藥膏,但激素如果長期使用,會引起副作用。而6101霜不含任何激素,又能起到滋潤皮膚幫助皮膚屏障修復的作用。至於為什麼叫“6101”,是因為經過近百次實驗才終於在1961年1月份研製出來。

【2000多種皮膚病,疑難雜症多】

皮膚科患者最明顯的特點是什麼?

鄭志忠認為是,依從性差。

“皮膚病科的病人依從性是最差的,大概只有50%到60%。”

“皮膚病,看得見摸得著,對病人的心理傷害其實很大。也因此患者對治療的要求很高。得了(病)以後呢,他今天在你這裡看一看,一個禮拜如果沒什麼效果,它可能下個禮拜就找人家去試了。”

“病的治療效果,我都會實事求是講。比如對銀屑病病人。我第一句話就是病能治好,但我不能保證你不復發。抽菸喝酒,傷風感冒都可能會引起復發;如果是白癜風病人,我會說有70-80%機率治好。”

有一位患銀屑病的商界大佬聽後問,工作中應酬難免要碰酒,有沒有辦法既喝酒又不會復發?鄭志忠毫不客氣:“那你就為了工作犧牲自己吧。”太多人不從自己的生活方式上找原因,把所有的都寄託在醫生身上,寄託在藥上,那是本末倒置。

皮膚病不像其他人所理解的這麼簡單。它有它的複雜性,首先臨床病種非常多,至少有2000多種。很多皮膚病可能你都沒看到過,有些可能一輩子也都沒碰到,診斷方面是有一些難度的,疑難雜症相對比較多。

華山醫院皮膚科一直注重學習,從上世紀70年代文革後,每週有病例討論,除了本科醫生外,市內多家醫院皮膚科醫生都會來參加,一個大教室濟濟一堂,每次討論實際上是一次大會診,彙報病史、檢查病人、病理報告、熱烈討論、最後由資深醫生歸納總結,做出正確診斷,這樣結合實際的學習給大家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幫助。而從90年代起又發展成“皮膚科病理整合門診”,每週四在皮膚科29號診室,幾十位皮膚科醫生都會共同討論從每週約2萬個門診病例中出現的200至300個疑難病例。教授雲集,主任、副主任醫生但凡有空都會到場。不少進修醫生及外院皮膚科醫生也會趕來旁聽學習,“擠坐”甚至“擠站”在房間裡。

上午主要集中在病理的討論,幾位病理方面的“大佬”一起來看疑難的病理切片,還會有其他醫院的一些病理切片送來會診。下午則是把病人叫來,一起分析再看。

比如一種疾病叫蕈樣肉芽腫瘤,誤診率極高,患者常常被當作頑固性溼疹治療,數年後才被發現其實患的是一種原發於皮膚的T細胞淋巴瘤。在整合門診,幾乎每週都可以被確診或者排除數例,患者的診斷和治療方向因此而被完全矯正,獲得了治癒希望。

最讓患者感到暖心的是,這個門診並不需要患者額外付費。哪怕是掛的普通號患者,只要診斷存疑,也會被醫生們推薦來這裡進行分析討論。

皮膚科主任徐金華說,這對於科室來說,既是每週集體研討學習,相互切磋的機會,也是培養青年醫生成長的“實戰場”

【AI醫生參與】

皮膚科相對於其他科室來說是更偏向形象學的學科,有許多病種都可以通過皮膚損害的臨床特徵進行診斷,所以相對來說是容易引入人工智能(AI)診斷的。因為人工智能可以大量學習圖像,比如達到哪幾個要素,可以診斷什麼病。

去年,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發佈了一款老年皮膚腫瘤人工智能遠程診療工具。這款工具目前被用在社區衛生中心輔助基層醫生診斷。社區醫生通過皮膚鏡獲取皮膚損害的圖片,再填寫症狀描述等上傳到手機上的應用程序裡,就能得到AI輔助診斷的結果。例如老年斑可能性90%,色素瘤可能性10%,醫生再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看,如果確實更像老年斑,就可以明確診斷,如果說兩種可能性各佔50%,那就可以遠程請求華山醫院專家,根據病史再作定奪。

徐金華說,前期他們專門對準確率做過研究,選取40個病人的臨床照片,先由不同級別的醫生看了診斷,拿計算機圖像採集後再看,對比下來,AI比人的診斷準確率還更高一點。但目前這款AI產品只能用於老年腫瘤的輔助診斷。

徐金華認為,國家目前推進建設的醫聯體模式,其中的核心問題,就是要使得醫聯體內的各家醫院首診能力相一致。

2017年10月26日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與國內200多家醫療機構合作成立了附屬華山醫院皮膚科醫聯體,與來自29個省、直轄市的100多家三級醫院皮膚科建立了復旦大學皮膚疾病臨床研究合作聯盟,此後又有近200家醫療機構加入。“我們希望做到病人在當地或在我們這邊診斷都按照一個標準,我們這裡確診的病人,按照具體的治療方案去當地醫院也能繼續治療、隨訪。”

欄目主編:許鶯 題圖來源:視覺中國 圖片編輯:徐佳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