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團情結

烹飪技巧 鍋巴 酸菜 醬油 銅新無邪 銅新無邪 2017-10-12
攪團情結攪團情結

我自小在陳爐長大,六七十年代家裡吃商品糧,城鎮供應的口糧按家屬、學生及工人的工種不同分為幾個標準按量供應,我們全家的供應糧很難吃到月底就告罄。饑荒時代,糧站按少的可憐的口糧的50%供應高粱、包穀面、紅薯幹、土豆片等粗糧。跟隨父母下鄉後,在農業社幾乎天天吃包穀面。母親粗糧細做,想法兒將粗糧做成各種好吃點的美食,兒時的記憶中,母親做的美食中攪團就是其中之一。

攪團情結

母親打攪團時,我常常為母親打下手燒火拉風箱。等水燒開了,母親把一盆面慢慢地撒入鍋裡,用擀麵杖邊撒邊攪,等成糊狀後,就開始用力地攪。我聽母親說,打攪團關鍵在一個“攪”字,始終要朝一個方向攪,要不停地攪,才能均勻筋道。母親說,打攪團時要掌握好火候,火候要保持不大不小。火大就糊鍋,火小攪團不冒泡,打出的攪團不就不筋道。記得每次母親掄著胳膊不停地攪時,鍋裡的攪團快樂的冒著泡泡,細細的汗珠就從母親的額頭滲出。母親打的攪團功夫到,做出的攪團的確筋道好吃。

打攪團除了有一定的功夫外,最大的差異就在熗“水水”了。母親用自己醃製的酸菜和糧食醋,加上辣子及醬油鹽等調味品,熗成酸酸辣辣的“水水”,那酸辣醇厚的味道使我至今難以忘懷。

攪團情結

在家鄉,把攪團俗稱“哄上坡”,意思是攪團不耐飽,當時吃的肚子脹,等上完一段坡路就消化了,還沒到地裡幹活哩肚子又餓了。

攪團有多種吃法。有吃然攪團的,有吃漏魚的,有把攪團攤涼在案板上晾涼後切成條或塊的。

攪團情結

我最喜歡吃的是然攪團,吃然攪團“水水”一定要多要酸辣,這樣才能很好入味。舀上多半碗“水水”,把熱攪團舀入碗中,攪團就像大海里的一個小島嶼(一些地方把這種吃法叫“水圍城”),用筷子夾成小塊,沿著碗沿送入口裡,使人吃的稀稀溜溜,大汗淋漓,過癮至極。

把熱攪團舀入有指甲蓋大小孔的專用瓦盆裡(我們當地叫漏盆),漏入提前準備好一盆涼開水放在漏盆下面,把攪團輕輕一壓,通過孔攪團就變成像蝌蚪般大小的兩頭細中間粗的“魚魚”了,然後把“魚魚”舀在碗裡澆入熗好的“水水”,也可調著吃,這也是不少人喜愛的吃法。

母親打攪團時每次火候掌握的非常好,鍋底的攪團連成一片金黃金黃的鍋巴,我們弟兄幾個都喜歡搶吃攪團鍋底的鍋巴,嚼起來酥脆可口,比現在超市賣的鍋巴細膩香脆。據說,鍋巴就是根據攪團的鍋巴得來的呢。

攪團情結

關於攪團的來歷,我聽村上老人說最早的攪團始於清初,時值關中大旱,百姓飢寒交迫,民不聊生。而東府一財主卻藉機搜刮錢財,大興土木,僱用上百名壯勞為他建造豪宅,而每天只給苦累不堪的勞工吃兩頓苞谷麵糊湯攪酸菜。有個心地善良的掌勺廚子實再看不下去,便有意把糊湯攪稠了些,用酸菜和漿水澆到上面,沒想到勞工們竟吃得津津有味,從此攪團便流傳下來。

離開家鄉幾十年了,常常想起母親做的攪團。愛人是陳爐當地人,也愛吃攪團。過去吃攪團是細糧少,用攪團來填飽肚子,偶爾吃上一頓面,就跟過年似的。而現在吃攪團是白米細面、大魚大肉吃膩了,當做調劑口味的吃稀罕。

由於我和妻子都愛吃攪團,現在妻子也成了打攪團的行家裡手。不過現在在城裡,沒有農村時的灶火,用的都是燃氣灶和厚底高壓鍋,沒有新鮮包穀面,就用麥面,只要掌握好火候,打出的攪團照樣光滑細膩,口感也很好,火候掌握好了,照樣在鍋底能產出黃亮黃亮的鍋巴。

多年的耳聞目睹,我也跟著母親學會了熗“水水”,現在熗“水水”很少用醃製的酸菜,用的是水芹菜或四川產的做酸菜魚的酸菜,再加上些姜沫、蒜泥、油潑辣子,醋一定得用好醋。每次吃攪團,妻子都讓我熗“水水”,一家人都說我熗的“水水”好吃有味。

現在人的生活每天跟過年似的,都不知吃啥好了。每過一段時間,當我們想不起吃啥飯好時,都會自己做一次攪團吃過過癮。

也許有人不理解,也許有人感覺我很另類,他們難以理解,在攪團裡,蘊藏著多少酸甜苦辣,它是凝固在我心中的記憶,令我此生無法忘懷。

攪團情結攪團情結

文章來源:E銅網 圖片來源:互聯網

【投稿說明】

投稿請發郵件至:

[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經採用即付稿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