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
"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吃飯舔碗的農村老人,飢餓養成的另一種習慣

前些年,一位朋友約我去他家共進午餐。飯畢,朋友80歲的奶奶順手捧起碗舔了起來。朋友的父親面露難色,悄悄湊近老母的耳朵,說了句“有生人,你就不要舔碗”。

我假裝沒聽見,和朋友趕緊開了個新話題。#萬元求一字#

舔碗,在西北農村很普遍,至少在1990年以前,幾乎司空見慣。

今天提起這個話題,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朋友可能覺得非常倒胃口且不適。對不起,這事如果從頭說起,你們或許能“原諒”我搬弄這種“不文明”行為。

2010年左右80歲的人,生於1930年代。他們出生的時候,就經歷了大饑荒,再到他們而立之年時,又經歷了眾所周知的飢餓。一輩子經歷兩次饑荒,他們所有的記憶中,只有飢餓最刻骨銘心。

朋友的父親當兵轉業,在高校做後勤工作,算是有了一份體面的城市工作。他進了城,老母親與弟弟常年居住鄉下。老母親晚年偶爾被接回城市居住。老太太面對的新世紀,早已換了人間,誰也不再為吃喝發愁,但她很早養成的舔碗習慣,是節約糧食深入骨髓的感召力,哪能說改就改了?

"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吃飯舔碗的農村老人,飢餓養成的另一種習慣

前些年,一位朋友約我去他家共進午餐。飯畢,朋友80歲的奶奶順手捧起碗舔了起來。朋友的父親面露難色,悄悄湊近老母的耳朵,說了句“有生人,你就不要舔碗”。

我假裝沒聽見,和朋友趕緊開了個新話題。#萬元求一字#

舔碗,在西北農村很普遍,至少在1990年以前,幾乎司空見慣。

今天提起這個話題,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朋友可能覺得非常倒胃口且不適。對不起,這事如果從頭說起,你們或許能“原諒”我搬弄這種“不文明”行為。

2010年左右80歲的人,生於1930年代。他們出生的時候,就經歷了大饑荒,再到他們而立之年時,又經歷了眾所周知的飢餓。一輩子經歷兩次饑荒,他們所有的記憶中,只有飢餓最刻骨銘心。

朋友的父親當兵轉業,在高校做後勤工作,算是有了一份體面的城市工作。他進了城,老母親與弟弟常年居住鄉下。老母親晚年偶爾被接回城市居住。老太太面對的新世紀,早已換了人間,誰也不再為吃喝發愁,但她很早養成的舔碗習慣,是節約糧食深入骨髓的感召力,哪能說改就改了?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從家家存糧到家家存錢,時代變了

全民追求吃飽的年代,以糧食為綱,怎麼提高糧食的產量,是促生產的第一要務。沒有糧食生產,就不能支撐一切其他生產,包括人的生產。為了邁過溫飽門檻,中國人做了很多努力想了很多辦法。

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一畝三分地,且多是乾旱山地,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後來仰仗科技進步,農藥、化肥、良種齊心協力催化土地產能,才實現了糧食產量增長。從此,告別飢餓,人民不再追求吃飽,轉而追求吃好。

改革開放初期,有個口號:交夠國家的,剩下自己的。由此可見,農民種田的第一任務是交夠國家的。上溯那個眾所周知的給人民帶來苦難的事件,同樣是由於國家向農民要糧太多,收光了餘糧才導致的。

中國農民和糧食較勁,歷史太悠久了。真正讓中國農民有所解脫的是新世紀免除農業稅這個破天荒的政策。之前,儘管糧食產量提升了,交過國家的,農民手裡多少還能剩餘一些糧食,但農民想把剩餘糧食變現改變生活質量還是不太現實的問題。因為國家嚴格控制的糧食收購價,並不能讓農民獲得符合自己勞動價值的收入,更別說與市場同步的價值收益。

早期農民被餓怕了,幾乎家家都有存餘糧的習慣。有的人家存放的糧食都是三五年的陳糧。中國農民對待糧食的儉省和存糧的積習,千百年未改變。洛陽考古,挖出了隋煬帝積攢的糧食。國家有規劃地儲糧,老百姓也按自己的想法存糧。這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但皇糧國稅免除以後,據說現在很多農民也不再存糧了。過去只有城裡人熟悉的麵粉是火車皮運來的認知,如今也正在農民群體中深化:家中無糧不要緊,手中有錢完全能頂事。

殊不知,真的遇到了大災難,鈔票是轉換不成糧食的。所有的糧,都要經歷草木一生一年的周折。

"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吃飯舔碗的農村老人,飢餓養成的另一種習慣

前些年,一位朋友約我去他家共進午餐。飯畢,朋友80歲的奶奶順手捧起碗舔了起來。朋友的父親面露難色,悄悄湊近老母的耳朵,說了句“有生人,你就不要舔碗”。

我假裝沒聽見,和朋友趕緊開了個新話題。#萬元求一字#

舔碗,在西北農村很普遍,至少在1990年以前,幾乎司空見慣。

今天提起這個話題,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朋友可能覺得非常倒胃口且不適。對不起,這事如果從頭說起,你們或許能“原諒”我搬弄這種“不文明”行為。

2010年左右80歲的人,生於1930年代。他們出生的時候,就經歷了大饑荒,再到他們而立之年時,又經歷了眾所周知的飢餓。一輩子經歷兩次饑荒,他們所有的記憶中,只有飢餓最刻骨銘心。

朋友的父親當兵轉業,在高校做後勤工作,算是有了一份體面的城市工作。他進了城,老母親與弟弟常年居住鄉下。老母親晚年偶爾被接回城市居住。老太太面對的新世紀,早已換了人間,誰也不再為吃喝發愁,但她很早養成的舔碗習慣,是節約糧食深入骨髓的感召力,哪能說改就改了?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從家家存糧到家家存錢,時代變了

全民追求吃飽的年代,以糧食為綱,怎麼提高糧食的產量,是促生產的第一要務。沒有糧食生產,就不能支撐一切其他生產,包括人的生產。為了邁過溫飽門檻,中國人做了很多努力想了很多辦法。

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一畝三分地,且多是乾旱山地,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後來仰仗科技進步,農藥、化肥、良種齊心協力催化土地產能,才實現了糧食產量增長。從此,告別飢餓,人民不再追求吃飽,轉而追求吃好。

改革開放初期,有個口號:交夠國家的,剩下自己的。由此可見,農民種田的第一任務是交夠國家的。上溯那個眾所周知的給人民帶來苦難的事件,同樣是由於國家向農民要糧太多,收光了餘糧才導致的。

中國農民和糧食較勁,歷史太悠久了。真正讓中國農民有所解脫的是新世紀免除農業稅這個破天荒的政策。之前,儘管糧食產量提升了,交過國家的,農民手裡多少還能剩餘一些糧食,但農民想把剩餘糧食變現改變生活質量還是不太現實的問題。因為國家嚴格控制的糧食收購價,並不能讓農民獲得符合自己勞動價值的收入,更別說與市場同步的價值收益。

早期農民被餓怕了,幾乎家家都有存餘糧的習慣。有的人家存放的糧食都是三五年的陳糧。中國農民對待糧食的儉省和存糧的積習,千百年未改變。洛陽考古,挖出了隋煬帝積攢的糧食。國家有規劃地儲糧,老百姓也按自己的想法存糧。這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但皇糧國稅免除以後,據說現在很多農民也不再存糧了。過去只有城裡人熟悉的麵粉是火車皮運來的認知,如今也正在農民群體中深化:家中無糧不要緊,手中有錢完全能頂事。

殊不知,真的遇到了大災難,鈔票是轉換不成糧食的。所有的糧,都要經歷草木一生一年的周折。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極端飲食引發的危機,正在影響人類的命運

飢餓的年代,吃飯只為了充飢,營養性根本無從談起。解決溫飽以後,人們過多地追求吃好,吃好的要義在於食物的多樣性,這種吃好的追求,有深刻的飢餓烙印。

不論城鄉,吃飯飯菜不豐富,就會和很多東西掛鉤起來。自己吃飯不豐富容易被理解為窮酸;招待朋友飯菜不豐富,容易被解釋為小氣;公務接待飯菜不豐富,經常被認為是接待方不重視客人。長此以往,食物的浪費問題著實不可小覷了。

吃飯對於富人是生活,吃飯對於窮人只能是生存。浪費自然是富人的排場,窮人終其一生的任務基本都在為了充飢。

截止目前,世界人口的總數已經突破了75億。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顯示,若全球人口增長狀況一直維持固定速度,那麼到2050年全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

即使現在,其實都有近乎七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目前食不果腹,並且其中還不包括目前正在遭受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足以及其他營養不良的人。

根據一份統計,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數量總量就高達2000億元,那些浪費的糧食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窮人的那一端,富人早已習慣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天上地下、植物動物,什麼都想吃一嘴。動輒饕餮盛宴,人體盛宴,中國人在吃上面所花的心思真是舉世矚目。而且這些心思多在講排場、講場面,前些年有報道稱,一家酒店用某種珍貴的魚類的鬍鬚做了一道菜,標價數十萬,食者無非含著鬍鬚吮吸兩口而已。絕對的名不副實。

暴殄天物的背後,是飲食帶來的健康危機。胡吃海喝始終帶著飢餓烙印,幾乎成了一種缺乏節制的報復性衝動。不大吃特吃,似乎不能證明自己現在是衣食無虞。大量高蛋白、高油脂食物的攝入,導致的結局就是民眾普遍三高,而且這種“富貴病”越來越年輕化。

為了防止三高病,有人極力倡導素食主義,應者廣泛,有的人連肉星子都懼怕了起來。不過,網曝一位女性素食達人堅持了很多年,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慢性疲勞、經常盜汗等症狀,而且,因為常年的素食導致了她內分泌紊亂,並且出現了停經。她去看了西醫和中醫,確定是因為營養不均衡引起的,於是,她開始吃一些肉食,吃了肉食之後這些症狀消失了,停的月經也恢復正常了。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事物不是絕對的。胡吃海喝和腥葷不沾都不會有絕對的健康。再說,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適合張三體質的飲食結構,不一定符合李四的健康需求。

"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吃飯舔碗的農村老人,飢餓養成的另一種習慣

前些年,一位朋友約我去他家共進午餐。飯畢,朋友80歲的奶奶順手捧起碗舔了起來。朋友的父親面露難色,悄悄湊近老母的耳朵,說了句“有生人,你就不要舔碗”。

我假裝沒聽見,和朋友趕緊開了個新話題。#萬元求一字#

舔碗,在西北農村很普遍,至少在1990年以前,幾乎司空見慣。

今天提起這個話題,很多“北上廣深”的年輕朋友可能覺得非常倒胃口且不適。對不起,這事如果從頭說起,你們或許能“原諒”我搬弄這種“不文明”行為。

2010年左右80歲的人,生於1930年代。他們出生的時候,就經歷了大饑荒,再到他們而立之年時,又經歷了眾所周知的飢餓。一輩子經歷兩次饑荒,他們所有的記憶中,只有飢餓最刻骨銘心。

朋友的父親當兵轉業,在高校做後勤工作,算是有了一份體面的城市工作。他進了城,老母親與弟弟常年居住鄉下。老母親晚年偶爾被接回城市居住。老太太面對的新世紀,早已換了人間,誰也不再為吃喝發愁,但她很早養成的舔碗習慣,是節約糧食深入骨髓的感召力,哪能說改就改了?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從家家存糧到家家存錢,時代變了

全民追求吃飽的年代,以糧食為綱,怎麼提高糧食的產量,是促生產的第一要務。沒有糧食生產,就不能支撐一切其他生產,包括人的生產。為了邁過溫飽門檻,中國人做了很多努力想了很多辦法。

中國人多地少,人均一畝三分地,且多是乾旱山地,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是靠天吃飯,廣種薄收。後來仰仗科技進步,農藥、化肥、良種齊心協力催化土地產能,才實現了糧食產量增長。從此,告別飢餓,人民不再追求吃飽,轉而追求吃好。

改革開放初期,有個口號:交夠國家的,剩下自己的。由此可見,農民種田的第一任務是交夠國家的。上溯那個眾所周知的給人民帶來苦難的事件,同樣是由於國家向農民要糧太多,收光了餘糧才導致的。

中國農民和糧食較勁,歷史太悠久了。真正讓中國農民有所解脫的是新世紀免除農業稅這個破天荒的政策。之前,儘管糧食產量提升了,交過國家的,農民手裡多少還能剩餘一些糧食,但農民想把剩餘糧食變現改變生活質量還是不太現實的問題。因為國家嚴格控制的糧食收購價,並不能讓農民獲得符合自己勞動價值的收入,更別說與市場同步的價值收益。

早期農民被餓怕了,幾乎家家都有存餘糧的習慣。有的人家存放的糧食都是三五年的陳糧。中國農民對待糧食的儉省和存糧的積習,千百年未改變。洛陽考古,挖出了隋煬帝積攢的糧食。國家有規劃地儲糧,老百姓也按自己的想法存糧。這就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但皇糧國稅免除以後,據說現在很多農民也不再存糧了。過去只有城裡人熟悉的麵粉是火車皮運來的認知,如今也正在農民群體中深化:家中無糧不要緊,手中有錢完全能頂事。

殊不知,真的遇到了大災難,鈔票是轉換不成糧食的。所有的糧,都要經歷草木一生一年的周折。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極端飲食引發的危機,正在影響人類的命運

飢餓的年代,吃飯只為了充飢,營養性根本無從談起。解決溫飽以後,人們過多地追求吃好,吃好的要義在於食物的多樣性,這種吃好的追求,有深刻的飢餓烙印。

不論城鄉,吃飯飯菜不豐富,就會和很多東西掛鉤起來。自己吃飯不豐富容易被理解為窮酸;招待朋友飯菜不豐富,容易被解釋為小氣;公務接待飯菜不豐富,經常被認為是接待方不重視客人。長此以往,食物的浪費問題著實不可小覷了。

吃飯對於富人是生活,吃飯對於窮人只能是生存。浪費自然是富人的排場,窮人終其一生的任務基本都在為了充飢。

截止目前,世界人口的總數已經突破了75億。據世界自然基金會報告顯示,若全球人口增長狀況一直維持固定速度,那麼到2050年全人類將遭遇嚴重的食品短缺。

即使現在,其實都有近乎七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目前食不果腹,並且其中還不包括目前正在遭受維生素缺乏、營養不足以及其他營養不良的人。

根據一份統計,中國人一年在餐桌上浪費的糧食數量總量就高達2000億元,那些浪費的糧食相當於2億多人一年的口糧。

窮人的那一端,富人早已習慣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天上地下、植物動物,什麼都想吃一嘴。動輒饕餮盛宴,人體盛宴,中國人在吃上面所花的心思真是舉世矚目。而且這些心思多在講排場、講場面,前些年有報道稱,一家酒店用某種珍貴的魚類的鬍鬚做了一道菜,標價數十萬,食者無非含著鬍鬚吮吸兩口而已。絕對的名不副實。

暴殄天物的背後,是飲食帶來的健康危機。胡吃海喝始終帶著飢餓烙印,幾乎成了一種缺乏節制的報復性衝動。不大吃特吃,似乎不能證明自己現在是衣食無虞。大量高蛋白、高油脂食物的攝入,導致的結局就是民眾普遍三高,而且這種“富貴病”越來越年輕化。

為了防止三高病,有人極力倡導素食主義,應者廣泛,有的人連肉星子都懼怕了起來。不過,網曝一位女性素食達人堅持了很多年,發現自己的身體發生了一些變化,出現了慢性疲勞、經常盜汗等症狀,而且,因為常年的素食導致了她內分泌紊亂,並且出現了停經。她去看了西醫和中醫,確定是因為營養不均衡引起的,於是,她開始吃一些肉食,吃了肉食之後這些症狀消失了,停的月經也恢復正常了。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道理,任何事物不是絕對的。胡吃海喝和腥葷不沾都不會有絕對的健康。再說,每個人都有個體差異,適合張三體質的飲食結構,不一定符合李四的健康需求。

從吃飯舔碗到極端飲食,飢餓的另一面可能是新的危機

如何是健康可持續的飲食?

不過,肯定有一種相對合理的膳食搭配計劃,是最普適的。如果國人把用在提升飲食排場上的心思轉移到用在提升膳食營養的合理搭配上,或許不至於出現那麼多的飲食安全擔憂。

圍繞吃,各種製售假冒偽劣的行為也被不斷髮明創造出來。與糧食產量的提升同步出現的農藥化肥殘留超標問題一道浮出水面,打擊舌尖上的安全更成了人民戰爭。

從吃飽到吃好,再到吃出健康。中國人繪就的食物路線圖,從源頭走向餐桌,牽涉了一系列的安全問題,包括種養環節、包括運銷環節、包括烹飪環節、包括搭配環節。每一處環節都有可能出現紕漏,每一個環節都在考驗生產的能力和管理的精細化程度。

古語言:千里當官,只為吃穿。精英追求被民間概括,其精準到位性,不啻是中國社會最強大的邏輯思維,也道破了吃在中國的含義。

吃,著實不簡單,吃背後的飢餓問題、健康問題、貧富差距問題,時刻都包含著不安定的因素。#萬元求一字#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