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秋時節,內鄉縣大橋鄉,漫山遍野,火紅的石榴、瑩潤的杏梨、泛黃的柑橘在一片綠波海茫茫裡閃爍枝頭,招引著自駕遊的車隊迤邐而來。

地處南水北調匯水區和涵養區,該縣大力發展生態產業,走出了一條風格迥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茶葉,油桃、薄殼核桃、軟籽石榴、無蟲板栗等特色產業你方唱罷我登場,讓內鄉農民的錢袋子日漸充盈起來。年初河南省脫貧攻堅考核排名,內鄉再次蟬聯第一名。帶著好奇,記者走訪內鄉,去探究生態產業發展的奧妙所在。

完善與實施生態產業發展規劃

打造一流的庫區環境,開拓綠色發展新路子,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必須以發展生態產業為載體。大橋鄉黨委書記陳良甫說,堅持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優勢,構建發達的生態產業體系,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事情。

規劃是對生態產業發展的預期與統籌,明確產業發展的方向與目標,是各項具體措施制定和實施的基礎,也是考核生態產業發展效果的標準。

該縣結合山區實際,推出以茶葉、核桃、油桃和其他雜果為主的四個十萬畝發展規劃,循序漸進,讓養殖業、產能低下的工業退出主導地位,對家庭農場、產業合作社等代表農業先進水平的實體單位進行扶持,鼓勵農民走產業化發展之路。

做好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服務業發展的具體規劃,對鄉鎮政府和涉農部門落實責任制,把生態建設當成第一政治和第一民生。

赤眉油桃和櫻桃的面積截至目前已經突破十萬畝,除了大力開拓外地市場之外,內鄉縣還積極對接工業企業,開發出保健黃酒、優質飲料等特產,延長了產業鏈條,增加了農產品副價值。

構建獨具特色的生態產業體系

促進生態產業的創新發展,從小農經濟過渡到規模化集約化經濟,需要解放思想,大力流轉土地,讓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發展。

桃溪鎮的無蟲板栗質量上乘,營養豐富,但長期以來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當地村民在反覆“走出去,長見識”的基礎上,大膽與專業實體合作,將土地和板栗樹出讓給後者,利用其專業的嫁接技術,改良果樹品質,利用其卓越的宣傳營銷技術,讓板栗產品遠銷日本和韓國。

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山和丘陵,相對原始的耕作技術,如何適應南水北調要求的既保證農民利益不受損失又要建設秀美山川?退耕還林,以經濟林漸次取代效能低下的自然林和靠天收的農業種植。十萬畝茶葉基地建設讓這一難題迎刃而解。

瞄準市場需求發展新的生態產業,使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新優勢。楊溝柑橘產業輻射下,久藏深閨的牛心柿子、粗皮紅薯、龍鬚草等楊溝三寶受到熱捧,乘高鐵、坐專運,遠銷外省市。內鄉縣的綠色革命,成功了。

夯實生態產業發展的保障基礎

生態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有保障措施。政策支撐是重中之重。為此,在生態農業發展上採取生態補償、綠色補貼政策、項目資金扶持、減免稅、貼息和政府補助等多種經濟政策支撐手段;在服務業發展方面不斷出臺符合綠色規制的政策措施,以推動生態型服務業的發展。

除了對確立的生態產業進行扶持之外,還積極對接國家政策,掛靠大中專院校,為生態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七裡坪確立了以食用菌為主要特色的支柱產業,當地政府對農民的每個大棚、一定規模的香菇場地曾經給於3000元的直接補貼;大橋鄉大周村建立了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該縣對接國家扶貧項目,讓農民享受到80萬元的專項補助,從而讓獼猴桃產業基地快速達成目標。

該縣農業局副局長張洪澤說,縣農業局專門設置了生態產業發展辦公室,對農產品分類建設專門推介網站,對於稻米、蔬菜、無籽西瓜等特色農業實行訂單生產,對楊溝柑橘、赤眉油桃等農產品實行網上交易,同時加大對農民誠信經營的教育,讓內鄉特色農產品得到更大的開拓空間,僅大周獼猴桃的畝產效益已經達到1.2萬元。

為了切實打通最後一公里,讓生態產業發展得起來,走得出去,能夠壯大,該縣對內實行農企對接,保證農產品直接供應本地超市;對外實行電商營銷,配套建立了服務功能完善的電商孵化園和寅興物流園,經過現代科技培訓起來的農民足不出戶玩起了訂單生產、電商營運、微信支付。

大橋鄉鄉長王書欣說,軟籽石榴和楊溝柑橘已經漸次進入採摘期,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生態遊熱潮,大橋鄉已經對進出山口的道路進行擴寬、整修,對交易廣場進行硬化亮化,對具備農家特色的餐飲業進行檢查驗收,可以這樣說,全縣上下一盤棋的保障機制讓生態產業“風景這邊獨好”。(杜明 付建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