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稈產業——一個被忽視的潛在大產業'

"

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秸稈生產大國。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農作物果實而忽視農作物的秸稈。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卻有2億多噸秸稈白白腐爛和焚燒,這其實是白白浪費了生產2億多噸秸稈的耕地、淡水和其他農業投入品等資源。因此,大力發展秸稈產業,提高秸稈利用率,實質上等於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資源的產出率。

"

我國既是糧食生產大國,也是秸稈生產大國。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只注重農作物果實而忽視農作物的秸稈。我國每年生產5億多噸糧食,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億多噸(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卻有2億多噸秸稈白白腐爛和焚燒,這其實是白白浪費了生產2億多噸秸稈的耕地、淡水和其他農業投入品等資源。因此,大力發展秸稈產業,提高秸稈利用率,實質上等於提高了耕地、淡水等資源的產出率。

秸稈產業——一個被忽視的潛在大產業

秸稈產業是一個新興產業,它以秸稈為紐帶,將秸稈收集與生態種養、秸稈能源化和秸稈材料化有機銜接,加固了農業循環經濟的鏈條,拓展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了農民收入和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鼓勵和引導秸稈產業的發展,對於提高我國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保護生態環境,加快農業循環經濟和低碳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現代農業條件下,我們必須樹立大農產品觀念,把農作物秸稈當作農產品一樣看待,在收儲運、循環利用以及市場服務等產業鏈環節上下功夫,把秸稈產業做大做強。

一、我國農作物秸稈發生量及綜合利用現狀

農業部2009年首次全國性秸稈資源調查與統計顯示,2009年中國作物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20億噸(風乾,含水量為15%)(MOA,2010)。其中稻草約為2.05億噸,佔理論資源量的25%;麥秸為1.50億噸,佔18.3%;玉米秸為2.65億噸,佔32.3%;棉稈為2584萬噸,佔3.2%;油料作物秸稈(主要為油菜和花生)為3737萬噸,佔4.6%;豆類秸稈為2726萬噸,佔3.3%;薯類秸稈為2243萬噸,佔2.7%。

農業部全國性秸稈資源調查與統計還顯示,2009年中國作物秸稈可收集資源量為6.87億噸,其中作為肥料使用量約為1.02億噸(不含根茬還田,根茬還田量約1.33億噸),佔可收集資源量的14.78%;作為飼料使用量約為2.11億噸,佔30.69%;作為燃料使用量(含秸稈新型能源化利用)約為1.29億噸,佔18.72%;作為種植食用菌基料量約為1500萬噸,佔2.14%;作為造紙等工業原料量約為1600萬噸,佔2.37%;廢棄及焚燒約為2.15億噸,佔31.31%。

由此可見,中國大陸地區秸稈廢棄與焚燒問題仍然相當突出。目前焚燒的作物秸稈主要是小麥、水稻和玉米秸稈三大類。秸稈焚燒的區域主要集中在糧食主產省、經濟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郊區。大面積露天焚燒秸稈危害很大,不僅造成了生物資源的浪費,還損傷農田有機質,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其產生的滾滾濃煙,對大氣環境產生了巨大的汙染和危害;此外,煙霧瀰漫亦導致航空交通經常受阻、交通事故增多和火災事故頻繁發生等諸多社會問題,造成了人民生命財產的嚴重損失。

二、我國秸稈產業的發展思路

(一)資源化循環利用

農作物秸稈本質上是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副產品和廢棄物,按照循環經濟的基本原理,可以變廢為寶,使其重新回到生產或生活過程中去,從而實現廢棄物的資源化。秸稈資源循環利用可建立閉路循環工藝,即把秸稈資源作為原料投入到某一生產過程,該生產過程的廢料或副產品再經過轉化再進入下一個生產過程或或生活過程,最終的廢料返回農田,從而產生新的秸稈資源。整個循環利用過程,儘可能實現秸稈中的物質和能量的資源化,減少廢棄物向生態系統和環境的直接排放。秸稈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可以有不同的途徑:首先,它可以作為農業生產(比如畜禽養殖)的原料進入循環過程;其次,它可以作為農村居民生活原料(比如能源)進入循環過程;此外,它還可以作為工業生產的原料在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系統以外循環,最終部分返回農業系統(如廢渣、灰燼)。

(二)多級循環鏈延伸

物質和能量的多級利用是提高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效途徑。按照多級利用原則要求,在秸稈資源化利用過程中,應對秸稈及相關廢棄物進行多次利用,而不是一次利用,通過延長資源和產品的使用週期從而提高物質和能量的利用效率。多級利用也意味著要在秸稈資源及其相關產品的加工和處理過程中延長循環鏈條,通過秸稈資源利用的多級循環路徑上各要素間的共生耦合與協同作用,形成比較完善、閉合的循環網絡。

(三)產業化價值增值

按照循環農業原理,秸稈資源多級循環利用需要上聯種植業,下聯養殖業和菌業,輻射帶動能源、加工和服務業,通過把秸稈資源利用的各種單獨過程加“環”組“鏈”,逐步在秸稈收儲運和綜合利用等各個環節上實現有機的產業化銜接,從而大幅提高農作物秸稈資源的附加值的同時,使農業本身也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三、我國秸稈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秸稈產業的效益可高度概括為:提高了2個安全性、產生了2個正外部性。提高了2個安全性可表述為:一是增加了糧食作物秸稈的附加值,增加了農民的收入,進一步帶動了農戶的種糧積極性,提高了我國的糧食安全性;二是增加了能源及資源供給,提高了我國的能源及資源安全性;產生了2個正外部性可表述為:一是減少了農業廢棄物的汙染,尤其是秸稈燃燒造成的汙染,同時增加了有機肥,減少了化肥的施用汙染,產生了減汙的正外部性;二是增加了清潔能源和資源的供給,產生了節能減排的正外部性。此外,秸稈產業還增加了就業機會,繁榮了農村經濟。因此,建議政府儘快完善政策體系,加大推動力度。

1、重視技術集成創新,積極開展示範工程建設。優先安排資金,重點支持秸稈收集儲運和綜合利用技術與設備的集成創新開發項目;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科技示範基地,通過技術培訓、宣傳諮詢,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大示範應用力度,提高秸稈資源化的可操作性。要提高技術設備的勞動生產率以減少人工費用,降低技術設備的生產成本以拉低購買價格,從而提高農戶和企業參與秸稈資源化的積極性。

2、建立有效的秸稈收集與儲運體系,消除秸稈產業化瓶頸。由於秸稈資源相對比較分散,體積質量小且容易腐爛,秸稈的收集、運輸和儲存較為困難,加上從事秸稈收集與儲運的個人和組織行為不盡規範,使得秸稈原材料的質量、數量和價格等方面得不到穩定的保障,從而導致收集與儲運的原材料物流環節成為制約秸稈資源化利用的瓶頸。基層政府應儘快引導農民以專業合作組織的形式參與秸稈原材料的物流環節,像對待常規農產品一樣,建立秸稈農產品的收集與儲運規範體系,為實現農民和企業的利益雙贏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3、制定並落實秸稈綜合利用的扶持政策,建立激勵補償機制。例如,加大秸稈禁燒補貼、秸稈青貯補貼、秸稈沼氣菌種費補貼、秸稈反應堆技術補貼等方面的實施力度;將秸稈還田、打捆、青貯等機具納入農業機械購置補貼範圍,並加大對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的補貼力度;對秸稈資源綜合利用企業按照秸稈利用量進行補貼,以增加秸稈收購價的提升空間,進一步調動農戶供應秸稈的積極性。對相關企業給予信貸支持,採取退(免)稅等優惠措施;實施秸稈加工用電價格補貼優惠政策,用電應按照農業用電收費,即減少一半。

4、全面開展秸稈資源量調查。長期以來,由於對秸稈利用的重視程度不夠等原因,儘管有關部門和專家開展了一些調查和分析工作,但仍存在著秸稈資源不清、利用現狀不明等問題。應全面開展秸稈資源調查,進一步摸清秸稈資源潛力和利用現狀。

5、編制秸稈綜合利用規劃,提高秸稈資源化的可持續性。在秸稈資源調查基礎上,根據資源分佈情況,合理確定適宜本地區的秸稈綜合利用方式(飼料、肥料、能源、食用菌基料和工業原料等)、數量和佈局,設定發展目標。秸稈綜合利用規劃要提出相應的保障措施和支持政策,要體現加強秸稈轉化利用技術的研發與集成,加快成果轉化和推廣等具體的科技支撐內容。

6、注重政策法規的落實,擴大宣傳教育。鑑於目前我國秸稈露天焚燒的現象還佔一定比例,建議相關部門嚴抓政策法規的落實。不僅露天焚燒秸稈的當事人要進行處罰,還要對責任領導幹部進行追究,因為露天焚燒秸稈嚴重的地區一般都是秸稈利用途徑不暢的地方,這與領導幹部的組織管理直接相關。政府的引導具有關鍵作用,應通過各種途徑提高全民,尤其是省、市、區級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的環境意識,把秸稈真正作為資源來看待,增強其參與秸稈產業的能力和投資熱情。各方形成合力,使市場的開發潛力形成真正的有效的市場。同時,各級政府要把秸稈綜合利用作為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工作內容,納入政府目標管理責任制,制定、落實政策。

7、有效利用CDM機制,充分融入國際資金流。有關部門要為秸稈綜合利用項目實施CDM提供支持和方便,尤其是促使其夠儘快得到CDM的補貼反饋,增加資金流量,提高企業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

8、對接垃圾處理政策,將秸稈資源化利用納入新農村建設中環境評估獎勵體系。秸稈廢棄物造成環境汙染,秸稈資源化利用大大促進了農村環境的改善,建議參照城市垃圾發電補貼對秸稈資源化利用進行額外補貼;在新農村建設中建立環境評估獎勵制度,並依此對秸稈資源化利用村落進行獎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