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微信公眾號|寒山噴史

《上古先漢民族史》系列


NO.53 東亞城邦時代


文|寒山憶雪

圖|寒山憶雪 輯|寒山憶雪


古東夷人與東羌人結盟,標誌東亞的歷史進入新階段。

在此之前漫長的時代(1萬-5000年前之間),東亞各地都處在「部落時代」,社會組織的最大單位就是部落,部落與部落之間各自為政。

在部落內部,部落首領也就是酋長,往往由各個氏族有名望的人推舉,而各個氏族的族長,也由氏族內部推舉有名望的長者擔任。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在部落時代,戰爭規模很小,也不頻繁,族長與酋長依靠傳統的習慣和原始宗教管理氏族和部落內部的事物。

在這個時代,還沒有階級分化和尊卑觀念,部落成員之間地位平等,部落的風氣有著原始的民主氣息,族長主持的會議有原始元老院的感覺。在生活領域有專業經驗的老者,比如狩獵能力強的、種莊稼厲害的、宗教儀式搞得好的、陶器燒的精美的、石器打製的耐用的,都在部落內部有很高的發言權。

在這種情況下,部落內部沒有官職設定,也沒有一套行政系統,更沒有法規體系。酋長管理部落、調解糾紛、組織生產,依靠的是漫長歲月中,由道德風俗固化而成的傳統習慣,談不上法規系統。

這種部落時代的運作模式,在近代的鄉村還有所保留。民國時期的部分鄉村,村長由村裡各族族長和有聲望的村民共同推舉,鎮長則由各村有名望的賢者推舉,村事務決於村莊的會議,鎮事務則由鄉鎮的會議商定。

而出現部落聯盟後,這些都大不一樣了。

只有長期而大規模的戰爭,才會促使部落與部落之間聯合起來,組成聯盟。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而長期大規模的戰爭,使得各個氏族的族長、各個部落的酋長,逐漸因為戰功,獲得更大的權勢與威望,以及更多的財富,比如從敵對部落那裡搶掠來的糧食、牲口和土地。由此,這些軍功酋長和族長們,逐漸形成一個全新的階層——軍事貴族。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軍事貴族的出現,給部落帶來兩個大的變化。

首先是,尊卑觀念開始形成。軍事貴族依靠軍功威望,凌駕於部民之上,部落成員之間平等的地位不復存在。隨之而來的是,部落酋長的產生方式出現變化,酋長們利用自身在部落中的威望,以及超越於常人的財富能力,將部落酋長的權位傳給自己的兄弟或者子孫,世襲製取代了推舉制。

其次是,軍事貴族管理部落的方式發生改變。

長期而又頻繁的戰爭,需要做好軍事上的攻守工作。對於農耕族群來說,防禦的最佳方式莫過於修築城牆,而修城需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專門的管理人員負責修城工作各方面的管理和協調。而出征殺敵,需要專門的人員負責徵兵、後勤物資安排調度、傷亡成員的救治撫卹等等。

在這個基礎上,以一個「城邑」(非城市)為中心的部落,就會擁有早期的行政系統和官職,比如「陶正」(製陶管理者)、「司農」(糧食生產調度管理者)等等,並形成更多的新習慣,構成簡單的法規體系。

這種情況下,「城邦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也有一些族群各方面都符合「城邦時代」的標準,唯獨沒有城牆圍成的城邑,比如遊牧民族。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部族時代」,與「城邦時代」並列而同級。或者把兩者統稱為「城邦/部族時代」。

自4500年前起,「龍山文化」從山東席捲大半個北方,各地都開始出現早期的城邑。比如,濟南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日照「兩城鎮遺址」和「堯王城遺址」、壽光「邊王線遺址」、陽谷「景陽岡遺址」、連雲港「藤花落遺址」、淮陽「平糧臺遺址」、洛陽登封「王城崗遺址」、安陽「後崗遺址」、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等,都發現了早期城邑的遺蹟。這個時代的城邑分佈,可以用星羅棋佈來形容。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組成部落聯盟後,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改變。

在部落時代,部落與部落之間的關係,有點類似於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各個部落各自為政,互不干涉。

長期而又大規模的戰爭,讓一些原本關係親近、有共同利益追求的部落互相結成同盟,他們協同作戰,共同防禦敵人,共同征討敵人。

在聯盟的早期,聯盟的事務由各個部落酋長組成的酋長會議商討決定。這個階段,各個部落之間的地位基本平等,還不存在凌駕於其他部落之上的聯盟首領,各個部落也不能干涉其他部落內部的事務。

但這樣的聯盟是鬆散的,只有部落關係更緊密、運作更偏向「集權」的部落聯盟,才能在長期戰爭中淘汰其他部落聯盟,最終生存下來。

而5000年前到4500年前這段時間,長期而又大範圍的戰爭,很快讓部落聯盟鬆散的關係演變成更加緊密的關係。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部落,充當整個聯盟的首領,其他部落臣服於最強大的部落,雖然可以獨立處理部落內部的事務,但在共同應對敵人的時候,需要聽從聯盟首領的號令。

這種關係,有點類似於後世封建制下的宗藩關係,當然,也的確是後來封建制的雛形。這個階段的部落聯盟,就可以稱之為部族了。

部族時代,部族首領的地位並不是「神授」的,而是由首領所在部落的實力決定的。所以從4500年前開始,我們會看到,中原地區的部族首領,東羌人、古東夷人稱之為「帝」的位置,不斷在各個部落中輪轉。

「少昊」的威望衰落後,「高陽氏」成為「帝」,高陽氏衰落之後,「高辛氏」成為「帝」。「高辛氏」之後,「帝」位又依次被「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接力。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以上是夷羌聯盟給東亞社會階段來帶的變化,除此以外,夷羌聯盟,對於漢人的前身——夏人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羌人與古東夷人,原本是兩個分化了超過5000年的族群,他們的風俗習慣和語言都出現了一些差別。

古東夷人崇拜鳥類,神鳥鳳凰是他們最尊貴的圖騰,而東羌人崇拜猛獸,猛虎和「龍」是他們最尊貴的圖騰。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兩大族群的語言分化到什麼程度,已經無從考證,不過可以略加推測。語言的分化與時間並不完全有關,而是與人口遷徙混居、生活方式變化、不斷接觸到新事物有關。

夷羌分化從1.3萬年前左右開始,他們的語言都來自於古苗人的原始苗瑤語。在那個時代,他們的生活方式幾乎一樣,生活的環境也非常類似,新事物出現的比例很少,所以即便互相隔絕將近8000年,語言分化產生的差別,也會小於分化超過5000年的漢語和藏語之間的差別。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如今,我們只能從漢語裡一些常見的現象,猜測5000年前夷羌語言分化的端倪。比如狗和犬,豕和豬,泥和土,赤與紅,眼與目這樣「一意多詞」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夷羌兩個族群對同一事物不同的表達。

古東夷人與東羌人結盟之後,不再有隔絕。他們的關係變得緊密,交流日益頻繁,他們在中原地區逐漸混居,風俗趨同,語言趨同,逐漸融合為一個新的族群,夏人。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漢人別稱「華夏」。「華夏」一詞有很多解釋,其中最流行的解釋就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意思就是有漂亮的衣服和完整的禮儀,所以就叫華夏。再說的通俗一點就是,我們是文明人,所以叫華夏。

這個說法,其實是唐朝孔穎達對「華夏」一詞的曲解附會。

「華夏」一詞的重心在「夏」,「華」只是一個修飾語,如同「諸夏」、「九黎」、「三苗」、「百越」這些詞的前字一樣。

「夏」的本意是宏偉、浩大,所以用來形容大而繁盛的事物,所以萬物繁茂的季節叫做夏,大的屋子叫做廈。同樣,作為當時東亞地區數一數二的部落聯盟,夷羌聯盟自豪的把自己稱作「夏」,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華」的本意是美好、高貴的意思。在「夏」固定為部落聯盟的自稱後,「華」就用來形容夏字,如同英文中常作修飾的great一詞。「華夏」一詞,正如同「great British」一詞的效果一樣。

在後世,「華夏」改稱「漢」。明朝末年,很多大儒不滿足於「漢」這個族名的本意,又給它增加一個前綴「皇」,合稱「皇漢」,意思是浩大昌盛的漢,效果依然如同「great British」一詞。

予不得再履漢土,一睹恢復事業。 予死矣,奔赴海外數十年,未求得一師與滿虜戰,亦無顏報明社稷。 自今以往,區區對皇漢之心,絕於瞑目。 見予葬地者,呼曰‘故明人朱之瑜墓’,則幸矣。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在涉及到「華、夏」字眼的古文獻中,更多使用的是「夏」而不是「華」。《春秋》中的「納諸夏而外夷狄」,《孟子》中的「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論語》中的「夷狄之有君,不若諸夏之亡也」,《左轉》中的「管子曰: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古希臘有城邦時代,中國歷史上也有城邦時代嗎?



因此,本文也將延續傳統,把夷羌聯盟融合形成的新族群稱作「夏人」,而非「華夏人」。

那麼,古東夷人與東羌人的融合,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呢?下節繼續。

-END-

本文為寒山噴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文章來源及原作者。

看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寒山噴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