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綱五常,皆為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對一的關係。

中國社會是關係型社會。這是自然與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所以,關係型社會,無所謂好壞,是中性的。

02西方—制度型社會

西方是制度型社會。這裡,制度型社會也是中性詞。

西方文明起源於城邦割裂、不適宜農業卻適宜貿易的地中海,憑藉海洋便利發展出了商業文明。

商人也就是城裡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於這個緣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綱五常,皆為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對一的關係。

中國社會是關係型社會。這是自然與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所以,關係型社會,無所謂好壞,是中性的。

02西方—制度型社會

西方是制度型社會。這裡,制度型社會也是中性詞。

西方文明起源於城邦割裂、不適宜農業卻適宜貿易的地中海,憑藉海洋便利發展出了商業文明。

商人也就是城裡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於這個緣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商業文明的特徵:第一,公司是基本組織單元,不像農業以家庭為經營單元;第二,遠程貿易風險高,但利潤也高,為化解風險,資金來源上也是多元的;第三,人員龐大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組織與管理系統。

因此,商業文明形成的制度型社會,有利於規範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組織的關係,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組織。

03社會形態決定營銷框架

我是搞營銷的,怎麼關心起社會形態了呢?而且從中國農業社會的主要形態“關係型社會”講起?

施煒老師提出一個商業的萬能分析框架:認知、交易、關係。這裡面涉及關係。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綱五常,皆為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對一的關係。

中國社會是關係型社會。這是自然與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所以,關係型社會,無所謂好壞,是中性的。

02西方—制度型社會

西方是制度型社會。這裡,制度型社會也是中性詞。

西方文明起源於城邦割裂、不適宜農業卻適宜貿易的地中海,憑藉海洋便利發展出了商業文明。

商人也就是城裡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於這個緣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商業文明的特徵:第一,公司是基本組織單元,不像農業以家庭為經營單元;第二,遠程貿易風險高,但利潤也高,為化解風險,資金來源上也是多元的;第三,人員龐大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組織與管理系統。

因此,商業文明形成的制度型社會,有利於規範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組織的關係,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組織。

03社會形態決定營銷框架

我是搞營銷的,怎麼關心起社會形態了呢?而且從中國農業社會的主要形態“關係型社會”講起?

施煒老師提出一個商業的萬能分析框架:認知、交易、關係。這裡面涉及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一個商業系統,要完成認知、交易、關係,有三個職能過程。傳統營銷,認知、交易、關係,三者可以分享,比如央視傳統+大分銷,也可以是一體的,比如深度分銷。但是,互聯網商業,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關係的重要性被放大了。

施煒老師還提出,互聯網社會,出現了線下、社群、網絡空間。這是三度空間,而且三度空間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三度空間裡,線下關係延伸到社群,再延伸到網絡空間。

於是,關係,曾經在工業社會被詬病的一個概念,在互聯網社會價值再現。

無論中西方,都有人際關係。中國農業社會,關係型社會是常態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大組織出現了,制度型社會是常態社會,中國的關係型社會與工業化大組織是有衝突的。

中國目前的社會形態是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的混合體。在商業運營上是制度型社會為主,在社會生活上是關係型社會為主。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業文明高度發達,商業文明相形見絀。但相對於所在的自然環境而言,都是適應的結果。因此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無所謂優劣、好壞,不可比。

工業文明,初期是機器的發展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後期是工業化大生產,以及大型現代商業。無疑,西方的制度型社會,比較適應大型組織,優勢明顯。於是,我們曾以為傲的很多東西被貶為落後的“小農意識”。

工業文明時代,關係模式是低效模式。高效模式是什麼?一是基於大眾媒體的高效傳播模式(認知模式);二是基於現代商業的高效渠道模式(交易模式)。

04平臺+單元組織

風水輪流轉,進入信息社會後,社會組織形態正在重大變化。

中國農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以家庭為經營單元,工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大型組織,如公司,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組織將逐步轉向【平臺+單元組織】。

【平臺+單元組織】,這是組織效率與個體效率的結合。平臺是技術支撐的規模化組織,不同於工業社會由人員和機器形成的規模化組織,規模化組織有規模效率。單元組織有經營效率,在經營決策上效率更高。平臺的規模效率與單元組織的經營效率結合,形成了更高的社會效率。

什麼是單元組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幾個朋友,共同完成經營、營銷職能。前提是大量職能交由平臺、第三方承擔。比如,家庭承包就是單元組織,海爾的小微主,韓都衣舍的“三人團”,都是單元組織。

在大型組織系統,制度型社會效率更高;在單元型組織,關係型社會效率更高。

信息社會的組織形式,兼有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雙重特點。大規模平臺上,有工業文明的特點;在單元組織上,有農業文明的特點。

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文明,中國文化也是關係型文化;中國又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追趕,制度化建設也有提高。

從商業的組織形態看,中國迎來了如魚得水的時期。

05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

前面談了這麼多,而且追溯到農業社會,分析到中西社會形態的根本差異,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關係在中國很重要,未來會更重要。

認知、交易、關係,這是商業三階段。但是,在中國,因為是關係型社會,關係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關係的存在,降低了認知門檻。

進入工業社會後,認知方式被大眾媒體壟斷。關係在商業中的價值降低。但是,關係在中國傳統渠道中仍有巨大價值。在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我講到渠道驅動優於品牌驅動。

在渠道驅動中有一條關鍵鏈,廠商與終端有關係,終端店主與社區消費者有關係。這條關係鏈,降低了認知成本,使得沒有實力投放大眾媒體廣告的企業也能實現渠道驅動。

強關係變成強認知,僅限於傳統渠道,在大型終端並不存在。所以,這是跨國公司生存的場景。

進入互聯網社會,關係在商業的價值更大了。

線下、社群、網絡空間,三度空間,其中,線下、社群都是關係型社會的載體。

線下→社群→網絡,這條路徑是線下強關係的放大。線下強關係,客戶群強互動。

網絡→社群→線下,這是強關係篩選的漏斗,把普通關係變成強關係。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綱五常,皆為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對一的關係。

中國社會是關係型社會。這是自然與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所以,關係型社會,無所謂好壞,是中性的。

02西方—制度型社會

西方是制度型社會。這裡,制度型社會也是中性詞。

西方文明起源於城邦割裂、不適宜農業卻適宜貿易的地中海,憑藉海洋便利發展出了商業文明。

商人也就是城裡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於這個緣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商業文明的特徵:第一,公司是基本組織單元,不像農業以家庭為經營單元;第二,遠程貿易風險高,但利潤也高,為化解風險,資金來源上也是多元的;第三,人員龐大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組織與管理系統。

因此,商業文明形成的制度型社會,有利於規範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組織的關係,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組織。

03社會形態決定營銷框架

我是搞營銷的,怎麼關心起社會形態了呢?而且從中國農業社會的主要形態“關係型社會”講起?

施煒老師提出一個商業的萬能分析框架:認知、交易、關係。這裡面涉及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一個商業系統,要完成認知、交易、關係,有三個職能過程。傳統營銷,認知、交易、關係,三者可以分享,比如央視傳統+大分銷,也可以是一體的,比如深度分銷。但是,互聯網商業,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關係的重要性被放大了。

施煒老師還提出,互聯網社會,出現了線下、社群、網絡空間。這是三度空間,而且三度空間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三度空間裡,線下關係延伸到社群,再延伸到網絡空間。

於是,關係,曾經在工業社會被詬病的一個概念,在互聯網社會價值再現。

無論中西方,都有人際關係。中國農業社會,關係型社會是常態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大組織出現了,制度型社會是常態社會,中國的關係型社會與工業化大組織是有衝突的。

中國目前的社會形態是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的混合體。在商業運營上是制度型社會為主,在社會生活上是關係型社會為主。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業文明高度發達,商業文明相形見絀。但相對於所在的自然環境而言,都是適應的結果。因此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無所謂優劣、好壞,不可比。

工業文明,初期是機器的發展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後期是工業化大生產,以及大型現代商業。無疑,西方的制度型社會,比較適應大型組織,優勢明顯。於是,我們曾以為傲的很多東西被貶為落後的“小農意識”。

工業文明時代,關係模式是低效模式。高效模式是什麼?一是基於大眾媒體的高效傳播模式(認知模式);二是基於現代商業的高效渠道模式(交易模式)。

04平臺+單元組織

風水輪流轉,進入信息社會後,社會組織形態正在重大變化。

中國農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以家庭為經營單元,工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大型組織,如公司,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組織將逐步轉向【平臺+單元組織】。

【平臺+單元組織】,這是組織效率與個體效率的結合。平臺是技術支撐的規模化組織,不同於工業社會由人員和機器形成的規模化組織,規模化組織有規模效率。單元組織有經營效率,在經營決策上效率更高。平臺的規模效率與單元組織的經營效率結合,形成了更高的社會效率。

什麼是單元組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幾個朋友,共同完成經營、營銷職能。前提是大量職能交由平臺、第三方承擔。比如,家庭承包就是單元組織,海爾的小微主,韓都衣舍的“三人團”,都是單元組織。

在大型組織系統,制度型社會效率更高;在單元型組織,關係型社會效率更高。

信息社會的組織形式,兼有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雙重特點。大規模平臺上,有工業文明的特點;在單元組織上,有農業文明的特點。

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文明,中國文化也是關係型文化;中國又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追趕,制度化建設也有提高。

從商業的組織形態看,中國迎來了如魚得水的時期。

05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

前面談了這麼多,而且追溯到農業社會,分析到中西社會形態的根本差異,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關係在中國很重要,未來會更重要。

認知、交易、關係,這是商業三階段。但是,在中國,因為是關係型社會,關係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關係的存在,降低了認知門檻。

進入工業社會後,認知方式被大眾媒體壟斷。關係在商業中的價值降低。但是,關係在中國傳統渠道中仍有巨大價值。在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我講到渠道驅動優於品牌驅動。

在渠道驅動中有一條關鍵鏈,廠商與終端有關係,終端店主與社區消費者有關係。這條關係鏈,降低了認知成本,使得沒有實力投放大眾媒體廣告的企業也能實現渠道驅動。

強關係變成強認知,僅限於傳統渠道,在大型終端並不存在。所以,這是跨國公司生存的場景。

進入互聯網社會,關係在商業的價值更大了。

線下、社群、網絡空間,三度空間,其中,線下、社群都是關係型社會的載體。

線下→社群→網絡,這條路徑是線下強關係的放大。線下強關係,客戶群強互動。

網絡→社群→線下,這是強關係篩選的漏斗,把普通關係變成強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什麼是社群?社群是線下關係在社交媒體的延伸和擴大。如果說農業社會的關係的邊界很小的話,互聯網擴大了關係的邊界。

線下關係受地理限制,關係有限。

社群關係不受地理限制,看似沒有邊界,實則受關係強度的影響。因為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強關係數量是有限的,即“關係守恆定律”

06社群關係

線下關係有限,網絡關係沒有強度,那麼,最穩定的關係則是基於社會化媒體的社交關係,即基於社群建立的關係。

社會化媒體,中西方都有,但基於社會化媒體建立商業形態,比如微商,可能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類商業形態,被稱之為社交電商。

雖然現在的社交電商有透支社交的嫌疑,我並不看好。但商業中,社交元素的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所以,我在《新營銷》中也稱“社交是流量之源”。

傳統的線下關係是人鏈,中國曾經有高達8000萬營銷人,利用人鏈把中國的碎片化渠道串起來。所以,中國的渠道也是人鏈,是人海戰術。

社群是人鏈+技術鏈,關係效率更高。不搞人海戰術,也能把渠道關係用技術手段串起來。

互聯網時代,商業的樞紐是什麼?一是平臺,二是連接。

平臺仍然是中心化的產物,未來可能會消失。

連接,包括人的連接、物的連接,將是整個商業的基礎設施。所以,當我看到施煒老師把他最新著作命名為《連接》時,我由衷的讚歎。

什麼是連接?連接就是建立關係。

"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文|劉春雄

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先說結論。中國是關係型社會,西方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關係型社會對應於社會化媒體,對於【平臺+單元組織】的商業組織形態,構成了中國營銷有別於歐美的重要特徵。

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講的是中國營銷在工業化過程中的追趕邏輯:因為工業落後,產生了兩面性:一是可以向跨國公司學習先進的營銷,縮短差異;二是“落後可資利用”,利用落後所產生的不適應,積蓄力量,創造縮短產生的力量。因此,中國營銷利用了中國的二元結構市場,創造了兩套營銷體系。一是在中心城市的終端市場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二是開闢通路市場,避開與跨國公司競爭。

那麼,雖然中國與發達國家仍有差距,但“落後可資利用”已經告一段落。2013年,中國互聯網應用整體超過美國,現在超過美國一倍。

無疑,進入互聯網社會後,中國營銷原有的特殊性已經消失,那麼,未來是否還有特殊性,特殊性在何處?這是本文要解讀的問題。

如果說工業化追趕過程中,營銷的主要方向是向跨國公司學習,特殊性只是表現在戰術方面的話,那麼,在互聯網時代,中國社會的特殊性才在中國營銷上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體上講,中國是關係型社會,歐美是制度型社會。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將因中國與歐美社會形態的差異而形成特殊性。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01中國—關係型社會

中國是關係型社會。這裡,關係是中性詞。

關係型社會,這是中國漫長的農業文明的產物。即使進入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關係型社會的基本形態仍然存在。

人類社會天然有社會性,但類似中國的關係型社會,可能是孤例。

凡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歷史產物,多半是由地理氣候等自然環境決定的,是人類社會適應自然環境並自然選擇的結果,有極大的合理性。

在工業社會之前有三大文明形態。一是以中國為代表的農業文明,二是以地中海為代表的商業文明,或城邦文明;三是已經進入歷史的草原文明。

討論信息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還真得從工業文明之前講起。這需要讀者有耐心。

工業文明之前,真正適合農業的區域,只有中原和印度。印度文明因為迭遭外族入侵而屢屢中斷,此處不表。

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該流域恰好位於400-800毫米等量降雨帶之間,適合旱地作物。宋朝以後,800毫米等量降雨帶南移,中華文明也漸次向南發展。適宜農業的特定地理環境,產生了當時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及與此相一致的農業生產方式和農業經濟,中華文明也就表現為農業文明。

農業社會有三大特徵:一是因為土地的分散,帶來人口的分散。中國現在雖然城市化率已經高達60%,但農村仍然處於高度分散狀態;二是因為土地作為資產不可遷移,帶來社會人際關係的相對穩定;三是家庭是農業的基本生產單元。

儒家文化被中國歷史所選擇,在於它的文化與農業社會相適應。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者,從人,從二。仁,即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三綱五常,皆為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一對一的關係。

中國社會是關係型社會。這是自然與社會共同選擇的結果。所以,關係型社會,無所謂好壞,是中性的。

02西方—制度型社會

西方是制度型社會。這裡,制度型社會也是中性詞。

西方文明起源於城邦割裂、不適宜農業卻適宜貿易的地中海,憑藉海洋便利發展出了商業文明。

商人也就是城裡人,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由於這個緣故,希臘人就圍繞著城邦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內,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別人重要,或高於別人。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內,父的權威天然地高於子的權威。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商業文明的特徵:第一,公司是基本組織單元,不像農業以家庭為經營單元;第二,遠程貿易風險高,但利潤也高,為化解風險,資金來源上也是多元的;第三,人員龐大必然產生與之相適應的組織與管理系統。

因此,商業文明形成的制度型社會,有利於規範個人與組織的關係,組織與組織的關係,有利於形成規模化組織。

03社會形態決定營銷框架

我是搞營銷的,怎麼關心起社會形態了呢?而且從中國農業社會的主要形態“關係型社會”講起?

施煒老師提出一個商業的萬能分析框架:認知、交易、關係。這裡面涉及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一個商業系統,要完成認知、交易、關係,有三個職能過程。傳統營銷,認知、交易、關係,三者可以分享,比如央視傳統+大分銷,也可以是一體的,比如深度分銷。但是,互聯網商業,認知、交易、關係,三位一體。關係的重要性被放大了。

施煒老師還提出,互聯網社會,出現了線下、社群、網絡空間。這是三度空間,而且三度空間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三度空間裡,線下關係延伸到社群,再延伸到網絡空間。

於是,關係,曾經在工業社會被詬病的一個概念,在互聯網社會價值再現。

無論中西方,都有人際關係。中國農業社會,關係型社會是常態社會。進入工業社會後,大組織出現了,制度型社會是常態社會,中國的關係型社會與工業化大組織是有衝突的。

中國目前的社會形態是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的混合體。在商業運營上是制度型社會為主,在社會生活上是關係型社會為主。

在工業文明之前,農業文明高度發達,商業文明相形見絀。但相對於所在的自然環境而言,都是適應的結果。因此關係型社會與制度型社會,無所謂優劣、好壞,不可比。

工業文明,初期是機器的發展帶來生產力的提高,後期是工業化大生產,以及大型現代商業。無疑,西方的制度型社會,比較適應大型組織,優勢明顯。於是,我們曾以為傲的很多東西被貶為落後的“小農意識”。

工業文明時代,關係模式是低效模式。高效模式是什麼?一是基於大眾媒體的高效傳播模式(認知模式);二是基於現代商業的高效渠道模式(交易模式)。

04平臺+單元組織

風水輪流轉,進入信息社會後,社會組織形態正在重大變化。

中國農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以家庭為經營單元,工業社會的組織形態是大型組織,如公司,互聯網時代的主要組織將逐步轉向【平臺+單元組織】。

【平臺+單元組織】,這是組織效率與個體效率的結合。平臺是技術支撐的規模化組織,不同於工業社會由人員和機器形成的規模化組織,規模化組織有規模效率。單元組織有經營效率,在經營決策上效率更高。平臺的規模效率與單元組織的經營效率結合,形成了更高的社會效率。

什麼是單元組織?可以是一個人,一個家庭,幾個朋友,共同完成經營、營銷職能。前提是大量職能交由平臺、第三方承擔。比如,家庭承包就是單元組織,海爾的小微主,韓都衣舍的“三人團”,都是單元組織。

在大型組織系統,制度型社會效率更高;在單元型組織,關係型社會效率更高。

信息社會的組織形式,兼有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雙重特點。大規模平臺上,有工業文明的特點;在單元組織上,有農業文明的特點。

中國經歷了長期的農業文明,中國文化也是關係型文化;中國又經歷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工業化追趕,制度化建設也有提高。

從商業的組織形態看,中國迎來了如魚得水的時期。

05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

前面談了這麼多,而且追溯到農業社會,分析到中西社會形態的根本差異,就是為了說明一個問題:關係在中國很重要,未來會更重要。

認知、交易、關係,這是商業三階段。但是,在中國,因為是關係型社會,關係起著重要作用。正是因為關係的存在,降低了認知門檻。

進入工業社會後,認知方式被大眾媒體壟斷。關係在商業中的價值降低。但是,關係在中國傳統渠道中仍有巨大價值。在中國營銷的特殊性(系列一),我講到渠道驅動優於品牌驅動。

在渠道驅動中有一條關鍵鏈,廠商與終端有關係,終端店主與社區消費者有關係。這條關係鏈,降低了認知成本,使得沒有實力投放大眾媒體廣告的企業也能實現渠道驅動。

強關係變成強認知,僅限於傳統渠道,在大型終端並不存在。所以,這是跨國公司生存的場景。

進入互聯網社會,關係在商業的價值更大了。

線下、社群、網絡空間,三度空間,其中,線下、社群都是關係型社會的載體。

線下→社群→網絡,這條路徑是線下強關係的放大。線下強關係,客戶群強互動。

網絡→社群→線下,這是強關係篩選的漏斗,把普通關係變成強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什麼是社群?社群是線下關係在社交媒體的延伸和擴大。如果說農業社會的關係的邊界很小的話,互聯網擴大了關係的邊界。

線下關係受地理限制,關係有限。

社群關係不受地理限制,看似沒有邊界,實則受關係強度的影響。因為每個人所能承受的強關係數量是有限的,即“關係守恆定律”

06社群關係

線下關係有限,網絡關係沒有強度,那麼,最穩定的關係則是基於社會化媒體的社交關係,即基於社群建立的關係。

社會化媒體,中西方都有,但基於社會化媒體建立商業形態,比如微商,可能是中國特有的現象。這類商業形態,被稱之為社交電商。

雖然現在的社交電商有透支社交的嫌疑,我並不看好。但商業中,社交元素的重要性是不容質疑的。所以,我在《新營銷》中也稱“社交是流量之源”。

傳統的線下關係是人鏈,中國曾經有高達8000萬營銷人,利用人鏈把中國的碎片化渠道串起來。所以,中國的渠道也是人鏈,是人海戰術。

社群是人鏈+技術鏈,關係效率更高。不搞人海戰術,也能把渠道關係用技術手段串起來。

互聯網時代,商業的樞紐是什麼?一是平臺,二是連接。

平臺仍然是中心化的產物,未來可能會消失。

連接,包括人的連接、物的連接,將是整個商業的基礎設施。所以,當我看到施煒老師把他最新著作命名為《連接》時,我由衷的讚歎。

什麼是連接?連接就是建立關係。

劉春雄:互聯網時代,中國營銷的特殊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