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遊記》到《小歡喜》,這些電視劇裡記錄了中國時代的變遷'

"

北京日報客戶端今日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報道《人民》之文藝篇。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即為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定下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方針。今天我們將從戲劇、文學、影視等七個方面為讀者梳理呈現中國文藝的繁榮盛景。

"

北京日報客戶端今日推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特別報道《人民》之文藝篇。新中國成立之初,毛澤東主席即為中國社會主義文藝定下了“百花齊放”的發展方針。今天我們將從戲劇、文學、影視等七個方面為讀者梳理呈現中國文藝的繁榮盛景。

從《西遊記》到《小歡喜》,這些電視劇裡記錄了中國時代的變遷

2017年的反腐題材大劇《人民的名義》刷新省級衛視收視的最高紀錄。

1958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央視前身)在演播室內直播根據同名小說改編的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由此開啟了國產電視劇的序幕。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中國已是全球電視劇最大生產國。作為百姓最喜聞樂見的文化娛樂方式,電視劇不僅創造出一個個文化潮流,同時也記錄著時代的變遷。從《渴望》,到《北京人在紐約》,再到反腐大戲《人民的名義》,以及眼下的《小歡喜》,每一部熱劇彷彿都是一面鏡子,映照著當時的社會生活風貌。

景象 世界最大電視劇生產國

中國電視劇產業真正起步於改革開放之初,改編名著成了那一時期的主流,藝術性也是那時電視劇拍攝的指針。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陸續將四大名著全部搬上了熒屏。每一部劇無一例外地走的都是精雕細刻的路線,30年後也無一例外地成為中國電視寶庫中的經典。

1986年,中國首部特技電視劇《西遊記》播出,這版《西遊記》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電視劇,重播次數超過3000次。那時特技還是個新詞,最初拍孫悟空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七十二般變化,只能用藍幕摳像。但楊潔導演覺得,這樣處理藝術效果是“死的”,怎麼也沒有飛起來的感覺。後來,劇組特意到香港“取經”,才知道了“吊威亞”。邊學習、邊拍攝正是那個時代電視劇的起步狀態。觀念的變革也在悄然發生,《西遊記》電子風格主題曲《敢問路在何方》曾引發巨大爭議,播出11集後被要求換作曲、換主題歌,專家組指出:“中國的民族怎麼能用電子音樂?”最後楊潔導演以“我是導演,我對藝術負全責”扛住了壓力。

1987年春節《紅樓夢》播出立刻引起轟動。事實上,拍攝《紅樓夢》王扶林導演頭上頂著巨大壓力,他回憶,籌拍之初央視既沒拍過古典作品,也沒拍過文學名著。業界和學界的質疑,也激發出了他的“鬥志”。為了滿足嚴謹的拍攝要求,王扶林導演甚至將演員封閉起來,培訓了整整一年時間,學習班教演員一遍遍讀《紅樓夢》,有專家輔導,講人物,學習琴棋書畫,做小品。“體驗生活”在今天演藝圈已成稀罕事,但當年王扶林就是用這種“笨辦法”,最終將87版《紅樓夢》打造成了經典中的經典。

那是一個還未受商業侵蝕的時代,藝術純粹而至高無上,《紅樓夢》總共36集,國家出資350萬,幸好濰坊一位農民企業家資助了300萬,總共650萬才把這個戲拍完了。王扶林導演回憶,“那個時候物價便宜,好多地方都不要錢。那時我跟一般的國家幹部沒什麼兩樣,除了一點補助,還有一點很低的稿費。但一部戲20多年了還在播,這對我是最大的告慰。”

時光荏苒,今天的中國電視劇早已度過了自己的幼年期,成為一個高度商業化、工業化的領域。近十年,中國電視劇產量年均達到15000集的規模,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相比30多年前,電視劇的題材和內容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古裝歷史劇、紅色經典、青春偶像劇、公安題材、反腐題材、都市家庭劇都有著大量的觀眾。事實上,與30多年前相比,電視劇已經從藝術品變成了商品。電視劇產業在資本的推動下,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電視劇不僅成了老百姓最接地氣的文化消費方式,也成了中國流行文化重要的輸出地之一。遙想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隨便一部港劇引進就能紅遍大江南北,而今天此消彼長,精品國產劇開始返銷港臺以及東南亞,受到當地觀眾的熱捧。

好劇是時代的一面鏡子

隨著電視劇產業蓬勃發展,電視劇與社會的關聯度也越來越密切,如果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每年選出一部電視劇,排列成序至今天,你或許會發現一部當代社會生活史豁然呈現在眼前。

1990年《渴望》播出時轟動一時,它代表了中國電視劇第一次全面的親民化、世俗化轉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國潮湧,1993年《北京人在紐約》開播,觀眾驚奇地看到:美國並不是所有人的天堂。來自出國簽證機關的數據表明:《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大城市裡選擇出國的人數有所下降。

當時,電視劇還沒有完全市場化,《渴望》花102萬拍了50集,只回收了50多萬,賠了。《編輯部的故事》花了150多萬,回收了大概90多萬元,還是賠。為了拍《北京人在紐約》,鄭曉龍到處融資,好不容易從銀行貸款150萬美元。以現在的眼光看,《北京人在紐約》不僅展現了真實的留學生活,也有力地干預了社會潮流。它同時還開創了貸款拍劇的新模式,此後,資本開始流入,中國電視劇逐年增產,日漸興旺。1994年,英達開拍情景劇《我愛我家》,既市井又有內涵,每一個故事都與時代相呼應。上世紀九十年代流行的話題都濃縮在熒屏一方,那些包裹在風趣幽默中的辛辣與諷刺,即使擱今天都不過時。

進入新千年,電視劇創作越發多元化,展現人性之光成一種創作方向。2000年,新京味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播出火遍大江南北,張大民的“貧嘴”喜感十足,但又帶著淡淡的傷感,展示給觀眾一幅既美好又心酸但不失希望的民俗生活百態圖。

有人為老百姓立傳,也有人開始重新思考英雄形象。《激情燃燒的歲月》中的石光榮、《亮劍》中的李雲龍,一個個生動的、有別以往的軍人形象湧現。2006年的《士兵突擊》,沒有緊張情節、沒有女性角色,“許三多”一句“不拋棄、不放棄”激勵了無數年輕人,導演康洪雷說,好多演員因這個戲改變了對世界對人生的看法。

最近幾年,《溫州一家人》《人民的名義》《大江東去》《小歡喜》等當代題材劇成為話題之作,歸根結底是因為它再現了當下生活,記錄了時代進程。到底什麼是一部好劇?或許正如導演鄭曉龍所言:“好的文藝作品理應是當代的一面鏡子,真實反映這個時代。”

講述者 尤小剛(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

中國電視劇的發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事業體制下的一種生產創作狀態,主要是現實題材和歷史名著的改編。成功代表作有《四世同堂》《紅樓夢》等。

1988年,以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為代表的一批國有單位開始探討引進市場機制,這就有了1992年播出的100集電視劇《京都紀事》,以及後來包括《宰相劉羅鍋》等一批按市場機制運行的電視劇。2002年以後,特別是各大衛視上星,一下子開始在天空中展開競爭,電視劇題材也越來越多。《孝莊祕史》《漢武大帝》《雍正王朝》等一批大型古裝劇進入了市場,也湧現了一批優秀的現實題材劇。

2013年到2017年是電視劇領域資本的春天,當然泡沫化的情況也是比較明顯的。在2017年,資本開始退潮,行業裡的水分被迅速擠幹,影視創作走入了一個新的時代。這個時代具有更加鮮明的產業特徵,也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的現實主義特徵,也體現出我們要求的歷史唯物主義特徵,所以這是行業的一個題材和創作的調整期。可以看到,中國電視劇產業還是緊緊和時代要求聯結在一起,行業經歷了思考、徘徊、興起,以至於到今天穩定發展的一個過程。今天的中國電視劇,除了產量是世界第一以外,電視劇的製作力量和製作隊伍的水平也是屬於國際先進水平。

原標題:電視劇記錄時代的變遷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邱偉

流程編輯:王夢瑩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