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在夏天長養,到秋天果實已經成熟,收穫的成果把容器裝得滿滿當當,所以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

整個秋季早點睡、早點起,用來養秋收之氣。秋天要讓自己的神志安寧,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精神內斂,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氣清肅的功能,這是適應秋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立秋祛溼 防秋乏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在夏天長養,到秋天果實已經成熟,收穫的成果把容器裝得滿滿當當,所以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

整個秋季早點睡、早點起,用來養秋收之氣。秋天要讓自己的神志安寧,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精神內斂,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氣清肅的功能,這是適應秋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立秋祛溼 防秋乏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俗語云:“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容易引起水鹽代謝失調,進而導致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人體常處於過度消耗的階段。夏去秋來,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然而,此時人們的身體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即“秋乏”。

傳統養生理念認為,祛溼有助於緩解秋乏。雖然立秋來了,但長夏仍在,暑溼更重。因此,入秋後還是要重視防暑祛溼,堅持吃一些祛溼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冬瓜、鯽魚湯、茯苓等。荷葉茶解暑祛溼,又能升舉清陽,很適合這段時間飲用。

立秋補氣 喝黃芪粥

一夏無病三分虛,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風俗。由於夏天暑熱,人的胃口不是很好,立秋適當補一補,體質會更好。立秋之後進入三伏的後半段,可以喝黃芪粥補補脾氣。

黃芪,有點偏溫性,春天喝會讓人上火。而在三伏天和立秋後的長夏,大多數人都可以用。黃芪煮粥味道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漿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黃芪配上茯苓,可以增強健脾胃、祛溼的效果,對於氣虛肥胖的人還可以減肥。

黃芪茯苓粥(2人份)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在夏天長養,到秋天果實已經成熟,收穫的成果把容器裝得滿滿當當,所以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

整個秋季早點睡、早點起,用來養秋收之氣。秋天要讓自己的神志安寧,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精神內斂,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氣清肅的功能,這是適應秋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立秋祛溼 防秋乏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俗語云:“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容易引起水鹽代謝失調,進而導致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人體常處於過度消耗的階段。夏去秋來,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然而,此時人們的身體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即“秋乏”。

傳統養生理念認為,祛溼有助於緩解秋乏。雖然立秋來了,但長夏仍在,暑溼更重。因此,入秋後還是要重視防暑祛溼,堅持吃一些祛溼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冬瓜、鯽魚湯、茯苓等。荷葉茶解暑祛溼,又能升舉清陽,很適合這段時間飲用。

立秋補氣 喝黃芪粥

一夏無病三分虛,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風俗。由於夏天暑熱,人的胃口不是很好,立秋適當補一補,體質會更好。立秋之後進入三伏的後半段,可以喝黃芪粥補補脾氣。

黃芪,有點偏溫性,春天喝會讓人上火。而在三伏天和立秋後的長夏,大多數人都可以用。黃芪煮粥味道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漿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黃芪配上茯苓,可以增強健脾胃、祛溼的效果,對於氣虛肥胖的人還可以減肥。

黃芪茯苓粥(2人份)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原料:黃芪片60克、茯苓3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芪和茯苓泡軟,加米和水煮粥。食用時將黃芪藥渣撈出不要。

功效:健脾益氣祛溼,固表止汗,增強抵抗力。

立秋補陽 冬天少生病

《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按摩、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

大椎穴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在夏天長養,到秋天果實已經成熟,收穫的成果把容器裝得滿滿當當,所以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

整個秋季早點睡、早點起,用來養秋收之氣。秋天要讓自己的神志安寧,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精神內斂,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氣清肅的功能,這是適應秋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立秋祛溼 防秋乏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俗語云:“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容易引起水鹽代謝失調,進而導致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人體常處於過度消耗的階段。夏去秋來,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然而,此時人們的身體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即“秋乏”。

傳統養生理念認為,祛溼有助於緩解秋乏。雖然立秋來了,但長夏仍在,暑溼更重。因此,入秋後還是要重視防暑祛溼,堅持吃一些祛溼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冬瓜、鯽魚湯、茯苓等。荷葉茶解暑祛溼,又能升舉清陽,很適合這段時間飲用。

立秋補氣 喝黃芪粥

一夏無病三分虛,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風俗。由於夏天暑熱,人的胃口不是很好,立秋適當補一補,體質會更好。立秋之後進入三伏的後半段,可以喝黃芪粥補補脾氣。

黃芪,有點偏溫性,春天喝會讓人上火。而在三伏天和立秋後的長夏,大多數人都可以用。黃芪煮粥味道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漿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黃芪配上茯苓,可以增強健脾胃、祛溼的效果,對於氣虛肥胖的人還可以減肥。

黃芪茯苓粥(2人份)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原料:黃芪片60克、茯苓3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芪和茯苓泡軟,加米和水煮粥。食用時將黃芪藥渣撈出不要。

功效:健脾益氣祛溼,固表止汗,增強抵抗力。

立秋補陽 冬天少生病

《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按摩、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

大椎穴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關元穴

"

2019年8月8日3時13分,農曆七月初八,太陽到達黃經135°,進入立秋節氣。立秋是24節氣的第13個節氣,同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伏天人們胃口差,人容易瘦。到了立秋轉涼後開始吃美食,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個習俗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肉餡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等。

立秋三候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初侯涼風至

立秋後,風力、晝夜溫差加大,去暑轉涼,早晚人們會感覺到絲絲涼意;

二侯白露生

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晝夜溫差大,清晨室外植物容易凝結露珠;

三侯寒蟬鳴

秋涼後,蟬們發聲困難,因知道生命將近聲音變得悽切。

立 秋 養 收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因此秋季養生,凡精神情志、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皆以養收為原則。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

萬物在夏天長養,到秋天果實已經成熟,收穫的成果把容器裝得滿滿當當,所以秋天三個月叫做“容平”。

整個秋季早點睡、早點起,用來養秋收之氣。秋天要讓自己的神志安寧,以緩解秋天收斂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精神內斂,不再向外分散心志,以保持肺氣清肅的功能,這是適應秋氣的特點,保養人體收斂之氣的方法。

立秋祛溼 防秋乏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俗語云:“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季炎熱,人體大量出汗容易引起水鹽代謝失調,進而導致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負擔加重,人體常處於過度消耗的階段。夏去秋來,人體出汗明顯減少,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平衡,人的心血管系統的負擔也得到緩解,消化系統功能也日漸正常,然而,此時人們的身體卻有一種說不出來的疲憊感,即“秋乏”。

傳統養生理念認為,祛溼有助於緩解秋乏。雖然立秋來了,但長夏仍在,暑溼更重。因此,入秋後還是要重視防暑祛溼,堅持吃一些祛溼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薏米、冬瓜、鯽魚湯、茯苓等。荷葉茶解暑祛溼,又能升舉清陽,很適合這段時間飲用。

立秋補氣 喝黃芪粥

一夏無病三分虛,民間有立秋貼秋膘的風俗。由於夏天暑熱,人的胃口不是很好,立秋適當補一補,體質會更好。立秋之後進入三伏的後半段,可以喝黃芪粥補補脾氣。

黃芪,有點偏溫性,春天喝會讓人上火。而在三伏天和立秋後的長夏,大多數人都可以用。黃芪煮粥味道有淡淡的甘味和豆漿的香味,全家人都能喝。黃芪配上茯苓,可以增強健脾胃、祛溼的效果,對於氣虛肥胖的人還可以減肥。

黃芪茯苓粥(2人份)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原料:黃芪片60克、茯苓30克、大米100克

做法:黃芪和茯苓泡軟,加米和水煮粥。食用時將黃芪藥渣撈出不要。

功效:健脾益氣祛溼,固表止汗,增強抵抗力。

立秋補陽 冬天少生病

《黃帝內經》指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按摩、艾灸的好時節,因為秋冬消耗人體的陽氣多。這時候就更很需要及時補充陽氣,以備一整個冬天的使用。

大椎穴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大椎穴又稱“督陽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體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體的頸部下端,第七頸椎棘突下凹陷處。若突起骨不太明顯,讓患者活動頸部,不動的骨節為第一胸椎,約與肩平齊。

關元穴

今日立秋丨一夏無病三分虛,補氣祛溼是關鍵

關元是小腸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腸的氣積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鵲心書》裡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關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或按摩關元穴,不但可以疏通脈絡、強壯腰脊,還可以很好地理氣和血,補虛益損。

取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是元氣出入的關卡。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願你收穫滿滿!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