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風雲,臨泉縣亓家大院'

"

亓家大院位於臨泉老街油坊巷12號,坐西面東,南緊鄰止戈別墅,北鄰於家大院。亓家大院院落整體為合院式民居,內由相連的二重院落構成, 原為清末西三鎮(沈丘集)團防亓老堂所建,共計17間。臨泉老街拆遷前,亓家後人亓秀芳在此居住。整體建築憔悴滄桑,但原始風貌保存尚好,二進合院的佈局較為完整。

亓家大院現無門樓,從中間過道進院。沿街門面為硬山、前伸簷迴廊式建築。向東共計四間寬,其中南北兩側各有一間半耳屋,原應為僕役居住用房。比較特殊的是北端半間向外伸展到走廊。走廊用四根柘木柱支撐,木柱下為青石覆盆蓮花紋柱礎。這種結構在臨泉老街同類建築中較為少見。

"

亓家大院位於臨泉老街油坊巷12號,坐西面東,南緊鄰止戈別墅,北鄰於家大院。亓家大院院落整體為合院式民居,內由相連的二重院落構成, 原為清末西三鎮(沈丘集)團防亓老堂所建,共計17間。臨泉老街拆遷前,亓家後人亓秀芳在此居住。整體建築憔悴滄桑,但原始風貌保存尚好,二進合院的佈局較為完整。

亓家大院現無門樓,從中間過道進院。沿街門面為硬山、前伸簷迴廊式建築。向東共計四間寬,其中南北兩側各有一間半耳屋,原應為僕役居住用房。比較特殊的是北端半間向外伸展到走廊。走廊用四根柘木柱支撐,木柱下為青石覆盆蓮花紋柱礎。這種結構在臨泉老街同類建築中較為少見。

百年風雲,臨泉縣亓家大院

走進中間的過道,耳屋屋內採用抬樑式構架,有方形椽,似有返修的痕跡。進入第一層合院(原亓家客院),過道北,坐北向南的三間主房已在上世紀80年代倒塌,現為魏姓房主新建的兩層樓。南邊三間倒座房的位置原有井和花園,現蓋上新建簡易房。

進入原二層院的“垂花門”已拆除,中間是新建的二層小樓。向西即是原亓家主院。南邊有較矮的老房三間,應為原亓家廚房和倉貯用房。三間主室中間為正廳,是原先主人的內客廳,供家族議事。兩邊的正房應為亓家家長及長輩居住。牆體古樸厚重,牆面上漢磚、清磚和民國時期磚混用,上飾折邊磚雕,原和一進院的三間主房連為一體,因東邊三間已倒塌,現成獨立的三間,屋面已經翻修。據亓家後人介紹,民國時曾大修過一次,改變了部分外型和結構。主院西是坐西朝東的四間高大的後庭,古樸典雅,室內重樑起架,屋面已翻修,上扣新瓦,但主體結構仍為原貌。西房四間,現改為二戶人家居住,其中北面弓形進戶門上方保留有一米寬的舊閣樓,用途不明。

乾隆十三年後,沈丘集以大十字街為主心換劃分為二里二保,東部屬於沈三裡(沈丘集保),西部屬於沈四里(沈丘集保)。道光年間分別在東西二保新建社倉,東社倉由保長於長祥兼社長,西社倉由保長朱正太兼社長。亓老堂家屬於沈三裡沈丘集保,亓老堂之父跟隨於長祥負責看管東社倉。

晚清時期,皖北地區爆發了捻軍起義。位處豫皖結合部的沈丘鎮附近是捻軍活動的主要地區之一。咸豐七年(1857年),捻軍首領陳大喜率軍西征,攻克沈丘鎮(今臨泉城)。沈丘集富戶幾乎都成為捻軍“勒贖”的對象。亓家雖不富有,但其父親因看管東社倉也被綁票,家財幾盡贖光最後還是被殺,幾間草房老宅也被焚燒。從此他與捻軍結下不解仇怨。

亓老堂和族兄亓老恭殺了幾個捻軍,逃到阜陽,應募參加了綠營兵勇鎮壓捻軍。綠營兵腐敗,基本上喪失戰鬥力。面對捻軍的步步緊逼,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由於局勢嚴峻,清朝政府下令各省舉辦團練。當時沈丘集附近由於年年兵禍匪患,民不聊生,百姓性命財產不保。沈丘集東西兩保鄉紳倡儀聯合組建一支鄉勇,糧餉取自公家。亓老堂為尋找當年綁票的仇人回鄉,和亓老恭一起舉辦團練。鄉勇按每保10家1牌募勇辦團。亓老堂帶著團練勇丁,訂了營哨之制,除糾奸自衛、加固城堤,夜晚巡邏,戰時出征,協助清軍“助剿” 捻軍,打退捻軍幾次小規模的進攻。又在沈丘集城堤周邊新修建11座炮樓,帶來沈丘集短暫的平安。

同治四年(1865年)七月,捻軍攻入沈丘集。亓老堂團練鄉勇從東門(鎮潁門)逃住東南方向,向清將張德勝、史念祖部求援。亓老堂帶著團練鄉勇跟隨張德勝、史念祖部“助剿” 捻軍,將捻軍趕回河南。

1866年,捻軍第三次攻入沈丘集。清巡撫英翰為鎮壓捻軍,派遣程文炳駐軍於沈丘集東及附近村莊。程文炳先任命亓老堂為沈丘集二保勇營營官(注:勇營,捻軍起義期間團練營哨之制,500人團丁為一勇營,勇營轄4哨,哨轄8隊什長),“助剿” 捻軍。亓老堂跟隨程文炳南征北戰,直到同治七年(1868年)初捻軍在沈丘鎮附近才被徹底剿滅。捻軍剿滅後,亓老堂被清政府任命為西三鎮(今臨泉縣城)團防防總。亓家大院在清光緒年間修建。

清朝滅亡後,亓家家境逐漸破落,利用沿街門面房做起了油坊生意。亓家油坊對面是於家油坊,因此這條巷子現仍稱為油坊街。

另據《臨泉縣稅務志》記載,1942年,民國臨泉縣菸酒稅局曾租用此房。解放後,“止戈別墅”和此院曾作為臨泉縣稅務局家屬區。(文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