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瓠子河

此詩共分兩首,第一首著重描述了黃河決入瓠子河之後的河水洶湧之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則描述了堵塞決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唐朝

“詩仙”李白,以其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的詩作,被後世譽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其當世也有“謫仙人”的美稱。他的詩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而其中一位堪稱“鐵粉”的則是來自於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萬。他能“鐵”到什麼程度呢?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瓠子河

此詩共分兩首,第一首著重描述了黃河決入瓠子河之後的河水洶湧之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則描述了堵塞決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唐朝

“詩仙”李白,以其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的詩作,被後世譽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其當世也有“謫仙人”的美稱。他的詩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而其中一位堪稱“鐵粉”的則是來自於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萬。他能“鐵”到什麼程度呢?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李白像

他存世的兩部作品都是關於李白的。其中之一為詩,名為《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另一為他所輯的李白詩文集《李翰林集》所作的序。這還不算,他最有名的事情則是為了見李白一面遍遊各地,跋涉三千里,最終在揚州與李白見了面,後來李白也不懼路途遙遠送他回到所居之處王屋山。李白將這段經歷以《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記載了下來,詩中先以“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說明了魏萬的籍貫。又以“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並。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記述了魏萬的才學及志存高遠。隨後便以大段的、華麗而飄逸的詩句記述了魏萬追尋自己的過程,最後以“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表達了自己在送魏萬到達王屋山之後便要離開時的留戀與惜別之情。

不只是對魏萬,李白還與聊城附近的很多地方有不解之緣。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他的另一粉絲,博平的鄭太守自廬山不惜千里迢迢找到了李白,他寫詩《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為贈。

而同樣是博平,有個叫做王志安的少府(官名,類似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長),據宋代的宰相張齊賢記載此人:“其行誼不概見,僅見於太白此詩”。意思為:他的行跡在其他地方沒有記載,僅在李白詩裡有。這首詩即《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對於老家在聊城附近的、戰國時期的名士魯仲連,李白更是表達了對其的敬仰之情,除了以詩句“齊有人倜儻士,魯連特高妙”給予高度評價外,竟然在13首詩裡都提到了魯連(即魯仲連)。

宋代

嘉佑八年(1063年)河北東路大名府館陶縣的城外行色匆匆的經過一個旅人,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就是有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之稱的王安石,這一次他是代表朝廷出使遼國,雖然目前史學界對這次是否是由王安石出使遼國仍有爭議,但是從他留下的二十餘首“使遼詩”可以給予一個肯定的判斷。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瓠子河

此詩共分兩首,第一首著重描述了黃河決入瓠子河之後的河水洶湧之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則描述了堵塞決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唐朝

“詩仙”李白,以其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的詩作,被後世譽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其當世也有“謫仙人”的美稱。他的詩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而其中一位堪稱“鐵粉”的則是來自於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萬。他能“鐵”到什麼程度呢?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李白像

他存世的兩部作品都是關於李白的。其中之一為詩,名為《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另一為他所輯的李白詩文集《李翰林集》所作的序。這還不算,他最有名的事情則是為了見李白一面遍遊各地,跋涉三千里,最終在揚州與李白見了面,後來李白也不懼路途遙遠送他回到所居之處王屋山。李白將這段經歷以《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記載了下來,詩中先以“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說明了魏萬的籍貫。又以“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並。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記述了魏萬的才學及志存高遠。隨後便以大段的、華麗而飄逸的詩句記述了魏萬追尋自己的過程,最後以“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表達了自己在送魏萬到達王屋山之後便要離開時的留戀與惜別之情。

不只是對魏萬,李白還與聊城附近的很多地方有不解之緣。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他的另一粉絲,博平的鄭太守自廬山不惜千里迢迢找到了李白,他寫詩《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為贈。

而同樣是博平,有個叫做王志安的少府(官名,類似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長),據宋代的宰相張齊賢記載此人:“其行誼不概見,僅見於太白此詩”。意思為:他的行跡在其他地方沒有記載,僅在李白詩裡有。這首詩即《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對於老家在聊城附近的、戰國時期的名士魯仲連,李白更是表達了對其的敬仰之情,除了以詩句“齊有人倜儻士,魯連特高妙”給予高度評價外,竟然在13首詩裡都提到了魯連(即魯仲連)。

宋代

嘉佑八年(1063年)河北東路大名府館陶縣的城外行色匆匆的經過一個旅人,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就是有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之稱的王安石,這一次他是代表朝廷出使遼國,雖然目前史學界對這次是否是由王安石出使遼國仍有爭議,但是從他留下的二十餘首“使遼詩”可以給予一個肯定的判斷。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王安石使遼圖

這次在過館陶時就留下了《永濟道中寄諸舅北詩》: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初高。似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陂人馬勞。……

充分顯示了為國操勞、出使他國的匆匆趕路的形象。而再往北進入了貝州境內,則遇到了上一波去往遼國的人,記下了這首《貝州道逢文通北使歸詩》:

朱顏使者錦貂裘,笑語春風入貝州。欲報京都近消息,傳聲車馬少淹留。行人盡道還家樂,騎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時空慕羨,驚塵一段向南流。

相比王安石,雖然他對宋、遼國事的未來時有擔憂,但國家畢竟還在,那麼南宋末期的文天祥在經過這裡時可就慘多了。在元軍攻打進南宋境內後,文天祥隨剩餘的軍民邊打邊撤不幸被俘,元世祖忽必烈聽說過他的名聲,就讓人把他送往京師。在路過高唐州的時候,有感於自己的處境,寫下了《宿高唐詩》:

早發東阿縣,暮宿高唐州,哲人達機微,志士懷隱優,山河已歷歷,天地空悠悠,孤館一夜宿,北風吹白頭。

這首詩除了對家國的懷念以及壯志未酬之外,更表達了一種哀莫過於心死的心情。最終文天祥在拒絕忽必烈的招攬之後慷慨赴死。正像他的絕命詩裡表達的那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元代

做為囚徒,寫下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絕世名句元好問的境遇,比起文天祥來顯然好了許多。當然,他是金朝的人,被蒙元在1233年俘虜,由於蒙元中書令耶律楚材惜才愛才,對他給予了保護和任用。在聊城、冠縣居住時間長達6年之久。由於他受蒙元軍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的庇護,生活趨向好轉,行動也比較自由。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瓠子河

此詩共分兩首,第一首著重描述了黃河決入瓠子河之後的河水洶湧之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則描述了堵塞決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唐朝

“詩仙”李白,以其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的詩作,被後世譽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其當世也有“謫仙人”的美稱。他的詩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而其中一位堪稱“鐵粉”的則是來自於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萬。他能“鐵”到什麼程度呢?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李白像

他存世的兩部作品都是關於李白的。其中之一為詩,名為《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另一為他所輯的李白詩文集《李翰林集》所作的序。這還不算,他最有名的事情則是為了見李白一面遍遊各地,跋涉三千里,最終在揚州與李白見了面,後來李白也不懼路途遙遠送他回到所居之處王屋山。李白將這段經歷以《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記載了下來,詩中先以“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說明了魏萬的籍貫。又以“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並。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記述了魏萬的才學及志存高遠。隨後便以大段的、華麗而飄逸的詩句記述了魏萬追尋自己的過程,最後以“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表達了自己在送魏萬到達王屋山之後便要離開時的留戀與惜別之情。

不只是對魏萬,李白還與聊城附近的很多地方有不解之緣。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他的另一粉絲,博平的鄭太守自廬山不惜千里迢迢找到了李白,他寫詩《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為贈。

而同樣是博平,有個叫做王志安的少府(官名,類似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長),據宋代的宰相張齊賢記載此人:“其行誼不概見,僅見於太白此詩”。意思為:他的行跡在其他地方沒有記載,僅在李白詩裡有。這首詩即《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對於老家在聊城附近的、戰國時期的名士魯仲連,李白更是表達了對其的敬仰之情,除了以詩句“齊有人倜儻士,魯連特高妙”給予高度評價外,竟然在13首詩裡都提到了魯連(即魯仲連)。

宋代

嘉佑八年(1063年)河北東路大名府館陶縣的城外行色匆匆的經過一個旅人,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就是有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之稱的王安石,這一次他是代表朝廷出使遼國,雖然目前史學界對這次是否是由王安石出使遼國仍有爭議,但是從他留下的二十餘首“使遼詩”可以給予一個肯定的判斷。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王安石使遼圖

這次在過館陶時就留下了《永濟道中寄諸舅北詩》: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初高。似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陂人馬勞。……

充分顯示了為國操勞、出使他國的匆匆趕路的形象。而再往北進入了貝州境內,則遇到了上一波去往遼國的人,記下了這首《貝州道逢文通北使歸詩》:

朱顏使者錦貂裘,笑語春風入貝州。欲報京都近消息,傳聲車馬少淹留。行人盡道還家樂,騎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時空慕羨,驚塵一段向南流。

相比王安石,雖然他對宋、遼國事的未來時有擔憂,但國家畢竟還在,那麼南宋末期的文天祥在經過這裡時可就慘多了。在元軍攻打進南宋境內後,文天祥隨剩餘的軍民邊打邊撤不幸被俘,元世祖忽必烈聽說過他的名聲,就讓人把他送往京師。在路過高唐州的時候,有感於自己的處境,寫下了《宿高唐詩》:

早發東阿縣,暮宿高唐州,哲人達機微,志士懷隱優,山河已歷歷,天地空悠悠,孤館一夜宿,北風吹白頭。

這首詩除了對家國的懷念以及壯志未酬之外,更表達了一種哀莫過於心死的心情。最終文天祥在拒絕忽必烈的招攬之後慷慨赴死。正像他的絕命詩裡表達的那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元代

做為囚徒,寫下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絕世名句元好問的境遇,比起文天祥來顯然好了許多。當然,他是金朝的人,被蒙元在1233年俘虜,由於蒙元中書令耶律楚材惜才愛才,對他給予了保護和任用。在聊城、冠縣居住時間長達6年之久。由於他受蒙元軍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的庇護,生活趨向好轉,行動也比較自由。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元好問所居的遺山寺,也是他號“遺山”的由來

雖然詩中依然有“蕩蕩青天非向日,蕭蕭春色是他鄉。傷時賈誼頻流涕,臥病王章自激昂”等對故國懷念之意,但也不乏對還有友人可以研習詩文“東南人物未雕零,和氣春風四座傾。但喜詩章多俊語,豈知談笑得新名”的豪邁欣慰之情。

元好問在聊城、冠縣的幾年中,共創作詩歌一百三十餘首,同時他還“以詩存史”,編輯了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

明清

隨著國家大一統的趨勢,元、明、清幾朝過渡期間沒有出現大的分裂朝代。所以對於東昌府、聊城的描寫,除了明初的劉基劉伯溫寫作的長詩《發高唐過東昌》:

……白楊號悲風,蔓草杳漠漠。但見荊棘叢,白骨翳寒籜。……鴟嘯魍魎憑,螽鳴草蟲躍。……

由於元末的戰亂對國家的嚴重破壞的悲慘景象有著記載之外,其他大部分詩歌都以寫景抒情為主。特別是清朝時候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對東昌古城中心的光嶽樓情有獨鍾,曾經6次登上光嶽樓,寫下了13首詩。至今光嶽樓還有乾隆行宮,一塊石碑上面完整的鐫刻了5首乾隆皇帝的詩文。

"

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區域在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的西緣,地處晉(戰國時為趙)、齊、魯三國交界之處,在經歷了歷朝歷代的版圖頻繁變動之後,到了明清時期徹底穩定了下來,是為“東昌府”,以清代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東昌府地圖為標準,時轄1州9縣,分別是高唐州,聊城縣、堂邑縣、博平縣、清平縣、茌平縣、莘縣、冠縣、館陶縣、恩縣。此格局至清末未變。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清代東昌府

如果大家在看中國地圖的時候,會發現華北大平原的中間部位由於受到右側山地丘陵的影響,猛然收窄,而東昌府就位於這一地段中間部位,京杭大運河縱貫而過,處於溝通南北、連接東西的咽喉要地。同時,又由於地處魯文化和中原文化、燕趙文化交匯之處,其地尊文、崇文、愛文之風甚盛,自古以來就成長出並且吸引著眾多的文人墨客來這裡遊歷、吟哦,甚至不乏在中國歷史上都有極大名氣的大家在這裡留下了詩作。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紅圈之處即為東昌府位置

下面,咱們就在清代嘉慶年間修撰的《東昌府志》中記載詩篇的引領下,看看詩歌裡的東昌府。

春秋

就像開始時所說的,東昌府這一帶在春秋時為齊國與晉國、衛國勢力糾纏的地帶,據《邯鄲陸路運輸史稿(第一冊)》記載,在這一帶有著晉國東出太行山滏口陘,經邯鄲到齊國都城臨淄的重要通道。

一天,這條道路上有一輛破舊的牛車踽踽而行,車上之人雖然風塵滿面,但睿智的目光裡透露著不凡。當他行到了位於今天的高唐境內的時候,被一條正在行洪的大河擋住了去路,在找尋不到渡船過河之後,這位看上去十分儒雅的人卻像瘋了一樣,高呼:

狄水衍兮風揚波,舟楫顛倒更相加,歸來歸來胡為斯。

意思是狄水(據東昌府志載:此水為鳴犢河,因流經狄人生活之地,亦稱狄水)漲了,在風吹之下更形成了波浪,也找不到渡船,回去吧!回去吧!這麼做是為了什麼呢?!

《東昌府志》裡記載這句詩的背景是:“孔子適趙,臨鳴犢河不濟,嘆而作歌曰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鳴犢河位置圖

對,此人正是在後世被稱為“聖人”的孔子。他應晉國趙氏之主趙簡子之約準備去晉國,但聽到了趙簡子卻殺害鳴犢、舜華兩位賢大夫的消息,趙簡子是在這兩人的幫助下才能成功上位的,而他卻把兩個幫助過自己的人殺害。這在孔子看來,與自己“”的思想相悖的,所以他果斷的轉身離開,不去晉國了。當他行到鳴犢河邊的時候被阻,又想到當時社會“禮樂崩壞”,不只人與人之間有殺戮,就是國與國之間也連年征戰,不禁對周遊於列國間推行自己理念感覺前途渺茫,也就失態了。

西漢

在今天的黃河下游一帶的廣大平原,時常因黃河漫流、河道翻滾造成氾濫,百姓流離失所、土地無法耕種。為改變這一狀況,國家從很早就開始系統修築黃河河堤,目的是將其約束在河道之內,保證土地能夠生產。作為“千古一帝”的漢武帝對此更是重視,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入茌平附近的瓠子河,造成面積很大的區域受災嚴重,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泰山封禪後,發動萬人成功堵住決口。在現場漢武帝劉徹即興而做了《瓠子歌》。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瓠子河

此詩共分兩首,第一首著重描述了黃河決入瓠子河之後的河水洶湧之狀: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洋洋兮閭殫為河。……氾濫不止兮愁吾人。

第二首則描述了堵塞決口的方法以及效果:

……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唐朝

“詩仙”李白,以其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意境奇妙的詩作,被後世譽為浪漫主義詩人,在其當世也有“謫仙人”的美稱。他的詩作在征服世人的同時,也收穫了無數的“粉絲”,而其中一位堪稱“鐵粉”的則是來自於聊城附近的“王屋山人”魏萬。他能“鐵”到什麼程度呢?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李白像

他存世的兩部作品都是關於李白的。其中之一為詩,名為《金陵酬李翰林謫仙子》,另一為他所輯的李白詩文集《李翰林集》所作的序。這還不算,他最有名的事情則是為了見李白一面遍遊各地,跋涉三千里,最終在揚州與李白見了面,後來李白也不懼路途遙遠送他回到所居之處王屋山。李白將這段經歷以《送王屋山人魏萬還王屋》記載了下來,詩中先以“魏侯繼大名,本家聊攝城。”說明了魏萬的籍貫。又以“卷舒入元化,跡與古賢並。十三弄文史,揮筆如振綺。辯折田巴生,心齊魯連子。”記述了魏萬的才學及志存高遠。隨後便以大段的、華麗而飄逸的詩句記述了魏萬追尋自己的過程,最後以“我苦惜遠別,茫然使心悲。黃河若不斷,白首長相思。”表達了自己在送魏萬到達王屋山之後便要離開時的留戀與惜別之情。

不只是對魏萬,李白還與聊城附近的很多地方有不解之緣。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他的另一粉絲,博平的鄭太守自廬山不惜千里迢迢找到了李白,他寫詩《博平鄭太守自廬山千里相尋入江夏北市門見訪》為贈。

而同樣是博平,有個叫做王志安的少府(官名,類似於今天的機關事務管理局長),據宋代的宰相張齊賢記載此人:“其行誼不概見,僅見於太白此詩”。意思為:他的行跡在其他地方沒有記載,僅在李白詩裡有。這首詩即《觀博平王志安少府山水粉圖》。

對於老家在聊城附近的、戰國時期的名士魯仲連,李白更是表達了對其的敬仰之情,除了以詩句“齊有人倜儻士,魯連特高妙”給予高度評價外,竟然在13首詩裡都提到了魯連(即魯仲連)。

宋代

嘉佑八年(1063年)河北東路大名府館陶縣的城外行色匆匆的經過一個旅人,這個人可不簡單,他就是有著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之稱的王安石,這一次他是代表朝廷出使遼國,雖然目前史學界對這次是否是由王安石出使遼國仍有爭議,但是從他留下的二十餘首“使遼詩”可以給予一個肯定的判斷。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王安石使遼圖

這次在過館陶時就留下了《永濟道中寄諸舅北詩》:

燈火匆匆出館陶,回看永濟日初高。似聞空舍鳥烏樂,更覺荒陂人馬勞。……

充分顯示了為國操勞、出使他國的匆匆趕路的形象。而再往北進入了貝州境內,則遇到了上一波去往遼國的人,記下了這首《貝州道逢文通北使歸詩》:

朱顏使者錦貂裘,笑語春風入貝州。欲報京都近消息,傳聲車馬少淹留。行人盡道還家樂,騎士能吹出塞愁。回首此時空慕羨,驚塵一段向南流。

相比王安石,雖然他對宋、遼國事的未來時有擔憂,但國家畢竟還在,那麼南宋末期的文天祥在經過這裡時可就慘多了。在元軍攻打進南宋境內後,文天祥隨剩餘的軍民邊打邊撤不幸被俘,元世祖忽必烈聽說過他的名聲,就讓人把他送往京師。在路過高唐州的時候,有感於自己的處境,寫下了《宿高唐詩》:

早發東阿縣,暮宿高唐州,哲人達機微,志士懷隱優,山河已歷歷,天地空悠悠,孤館一夜宿,北風吹白頭。

這首詩除了對家國的懷念以及壯志未酬之外,更表達了一種哀莫過於心死的心情。最終文天祥在拒絕忽必烈的招攬之後慷慨赴死。正像他的絕命詩裡表達的那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元代

做為囚徒,寫下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絕世名句元好問的境遇,比起文天祥來顯然好了許多。當然,他是金朝的人,被蒙元在1233年俘虜,由於蒙元中書令耶律楚材惜才愛才,對他給予了保護和任用。在聊城、冠縣居住時間長達6年之久。由於他受蒙元軍的漢軍首領嚴實、趙天錫的庇護,生活趨向好轉,行動也比較自由。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大量的詩詞。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元好問所居的遺山寺,也是他號“遺山”的由來

雖然詩中依然有“蕩蕩青天非向日,蕭蕭春色是他鄉。傷時賈誼頻流涕,臥病王章自激昂”等對故國懷念之意,但也不乏對還有友人可以研習詩文“東南人物未雕零,和氣春風四座傾。但喜詩章多俊語,豈知談笑得新名”的豪邁欣慰之情。

元好問在聊城、冠縣的幾年中,共創作詩歌一百三十餘首,同時他還“以詩存史”,編輯了金國已故君臣詩詞總集《中州集》。

明清

隨著國家大一統的趨勢,元、明、清幾朝過渡期間沒有出現大的分裂朝代。所以對於東昌府、聊城的描寫,除了明初的劉基劉伯溫寫作的長詩《發高唐過東昌》:

……白楊號悲風,蔓草杳漠漠。但見荊棘叢,白骨翳寒籜。……鴟嘯魍魎憑,螽鳴草蟲躍。……

由於元末的戰亂對國家的嚴重破壞的悲慘景象有著記載之外,其他大部分詩歌都以寫景抒情為主。特別是清朝時候的乾隆皇帝,在南巡期間,對東昌古城中心的光嶽樓情有獨鍾,曾經6次登上光嶽樓,寫下了13首詩。至今光嶽樓還有乾隆行宮,一塊石碑上面完整的鐫刻了5首乾隆皇帝的詩文。

山東省這個地方,孔子、漢武帝、李白、王安石等為什麼都為它寫詩

聊城光嶽樓

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賦予了古東昌府的濃厚的文化氣息。便捷的交通條件,更是增強了它的人文匯聚能力,這些都是古東昌府留下眾多名人詩作的深厚的土壤。今天,東昌之名已成為聊城市的一個區,明清時期的東昌府版圖上的諸縣也有了比較大的調整,有的撤銷,如博平、清平、堂邑、恩縣。有的被劃入了他省,如館陶縣。但是這些歷史上留下來詩文則是不分地域,是我們所有人的精神財富。

(注:限於篇幅,絕大部分詩歌未能進行全詩展現,如果需要了解,一般可以在網絡上查找的到。如果實在找不到,請聯繫小編)

您認為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