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葉山是遼朝時期的一座名山,《遼史》《契丹國志》曾多次提及,《資治通鑑》《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續資治通鑑長編》亦有記載。木葉山之所以聲名顯赫,是因為契丹族發祥於此,但木葉山究竟在何處,迄今尚無定論。木葉山地望直接關涉契丹族發源地,有必要予以討論。

木葉山是契丹族發祥地

《契丹國志·契丹國初興本末》雲:“古昔相傳,有男子乘白馬浮土河(即老哈河)而下,復有一婦人乘小車駕灰色之牛,浮潢河(即西拉木倫河)而下,遇於木葉之山,顧合流之水,與為夫婦,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號八部落。”後人乃立始祖及八子遺像“於木葉山,後人祭之,必刑白馬殺灰牛,用其始來之物也。”《遼史·地理志》記載與此略同。

契丹族起源與木葉山地望之爭

出於對祖先的崇敬與懷念,契丹人多次祭拜木葉山。遼代每位皇帝都來此祭拜,無一例外。祭祀儀式極為隆重,“遼國以祭山為大禮,服飾尤盛”。皇帝、皇后及契丹族的皇親顯貴都要參加祭山儀式,穿著盛裝祭拜。木葉山又是契丹人祭天之處,山上設有祭壇。遼太宗耶律德光甚至把佛像由幽州移到木葉山,《遼史·地理志》載:“興王寺,有白衣觀音像。太宗援石晉主中國,自潞州(今山西長治)回,入幽州(今北京城西南),幸大悲閣,指此像曰:我夢神人令送石郎(即石敬瑭)為中國帝,即此也。因移木葉山,建廟,春秋告祭,尊為家神。”觀音菩薩是佛教神祇,耶律德光“尊為家神”,開佛教傳入遼國之先河。

契丹族起源與回鶻無關

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楊富學在《中國北方民族歷史文化論稿》的《契丹族源傳說借自回鶻論》一文中認為,回鶻、契丹都起源於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流處,阿保機的皇后述律氏是回鶻人,熟悉這些傳說,他為“神化自己,便不慮土、潢匯流處有山無山,而徑直地將其祖先固有的傳說照搬到契丹中去。特受尊崇的木葉山,故在傳說中之位置便被東移三百餘里,附會於二河匯流處,以保持與回鶻傳說之一致”。可見,楊富學斷定契丹族源傳說借自回鶻。

筆者認為,契丹人是鮮卑人之後,鮮卑先民從周代至南北朝時期已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三國與西晉鼎革之際,鮮卑族分為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拓跋部等,其中的宇文部就遊牧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流域,即史書上說的“松漠之間”。後來宇文部析為三支,其中一支就是契丹。契丹人把族源定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附近的木葉山,是順理成章的事。回鶻即回紇,回紇先人袁紇原來是高車或敕勒的一支,遊牧於今土拉河(今蒙古國境內圖拉河)與色楞格河之間的鄂爾渾河流域,北魏初年始見於漢文記載。元代《高昌世勳之碑》說,高昌回鶻的祖先五人從一棵大樹的癭中誕生,此樹在禿忽剌河(土拉河)、薛靈哥河(今色楞格河)之間。這一傳說表明,回鶻起源於兩河之間的鄂爾渾河流域。因此,契丹族的起源地與回鶻族的起源地並非一地。

木葉山究竟在何處

綜合來看,學術界對木葉山的位置眾說紛紜,大致有六種觀點。

一是未指出具體方位者。《辭海·木葉山條》(1978年版):“在今遼寧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合流處。”張傳璽與楊濟安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史教學地圖集·木葉山條》:“內蒙古東部西拉木倫河(潢河)與老哈河(土河)合流處。”邱樹森主編《遼金史辭典·木葉山條》:“山嶺名,具體位置不詳,遼朝上京道永州境內有此山名。”這三部辭書均說木葉山在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河匯合之處,但都未能指明具體方位。

二是內蒙古奈曼旗說。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編寫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木葉山條》稱:“在今內蒙古奈曼旗東北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匯合處。本契丹族先世所居,山上有始祖廟。”木葉山上建有契丹人始祖廟一說甚是,但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匯合處是個寬泛概念,奈曼旗、翁牛特旗、巴林左旗均在這一帶。《遼史》說木葉山在永州,《契丹國志》《新五代史》則說木葉山在祖州,今之奈曼旗屬於永州還是屬於祖州?

三是內蒙古巴林右旗說。馮繼欽、孟古託力、黃鳳歧著《契丹族文化史》說:“太宗懷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多數史籍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葬於木葉山,如《資治通鑑·後漢紀》雲:“契凡主兀欲至恆州(今河北正定),召前威勝軍節度使兼中書令馮道、樞密使李崧、左僕射和凝等,會葬契丹主德光於木葉山。”《契丹國志·太宗嗣聖皇帝》也說大同元年(947)八月,“葬於木葉山”。《遼史·太宗本紀》則說:“葬於鳳山,號曰懷陵,廟號太宗。”由是可知鳳山即木葉山,太宗陵墓被稱為懷陵,照《契丹族文化史》所說,懷陵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即木葉山在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境內。但《中國歷史地名辭典·鳳山條》卻說鳳山“在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上有遼太宗懷陵”。巴林左旗與右旗雖同屬赤峰市,但左旗在北,右旗在南,相距百餘里,把木葉山定在巴林右旗不準確。

四是永州說。遼之永州治所在長寧縣(今內蒙古翁牛特旗東境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匯合處之西)。《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北宋使臣宋綬出使契丹還朝,上《契丹風俗》雲:“綬等始至木葉山,山在中京東微北……離中京皆無館舍,但須穹帳,至木葉山三十里許,始有居人、瓦屋及僧舍,又歷經荊榛茂草,始至木葉山。”宋綬所說的遼中京即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大明城。已故遼史專家傅樂煥在《遼史叢考》一書中說:“宋綬謂(木葉山)在中京正東微北五百一十里,今自大寧古城(遼中京)至西喇木倫老哈河合流點,約得四百里,與宋綬記載亦大體合,唯方向應作東北,非正東微北,宋氏辨向未確耳。”今之寧城縣正北是翁牛特旗,《遼史·營衛志》雲:“今永州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遼史·地理志·永州條》也說,永州永昌軍系“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韓八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稱永州。冬月牙帳駐此,謂之冬捺缽。有木葉山”。傅樂煥據此把木葉山定在永州,即今之內蒙古翁牛特旗。

同時,傅樂煥認為潢河、土河合流之處地勢平坦,時人稱其地為太平池、藕絲澱、廣平澱、中會川、長寧澱,“潢土合流點既經確定,則永州、木葉山之所在,大致可指”。馮繼欽等《契丹族文化史》一書同意此說。不過廣平澱在何地,一向有爭議,張傳璽與楊濟安主編《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廣平澱條》:“內蒙古奈曼旗西北”,《辭海·廣平澱條》謂“位於遼永州境內”,永州州治在長寧縣,即今之翁牛特旗。同時有不少史料記載木葉山在祖州(今內蒙古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傅氏一文並未提及,只說在永州。

五是內蒙古克什克騰旗說。李有棠《遼史紀事本末》引《一統志》雲:“木葉山在克什克騰旗北太祖陵在巴林旗北廢祖州界,是太祖葬祖州,不葬木葉山也。”《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契丹國志》《永樂大典》均說遼太祖葬於木葉山,並在那裡設州,名曰祖州。《一統志》卻說遼太祖葬祖州,不葬木葉山,又說木葉山不在祖州,在克什克騰旗北,均與其他記載相左。

六是祖州說。遼之祖州即上京,治所在上京道長霸縣,即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西南石房子村。《資治通鑑》《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契丹國志》《冊府元龜》等均說阿保機葬於木葉山。《新五代史·四夷附錄二》記載,遼世宗耶律阮(字兀欲),與祖母述律氏抅兵,述律氏兵敗,“乃幽囚述律於祖州。祖州,阿保機墓所也”。又說:“述律為人多智而忍……左右有過者,多送木葉山,殺於阿保機墓隧中,曰:為我見先帝於地下。”《契丹國志·太祖大聖皇帝》:“葬太祖於木葉山,置州墳側,名曰祖州,今有廟,其靴尚在。”由是可以斷定,阿保機葬於木葉山,這裡也是阿保機高祖、曾祖、祖父、父親誕生之地,故建城設州,名曰祖州,木葉山就在祖州境內。

木葉山應在巴林左旗境內

《遼史·營衛志》說“今永州木葉山有契丹始祖廟”,《新五代史》《契丹國志》則說木葉山在祖州。筆者贊同《新五代史》《契丹國志》中所述。《四庫提要》說《契丹國志》一書中“諸家目錄所載《遼庭須知》《使遼圖鈔》《遼遺事》《契丹事蹟》諸書,隆禮時尚未盡佚,故所錄亦頗有可據”。中華書局編輯部在《遼史出版說明》中說:“元修《遼史》時,既沒有認真蒐集和考證史料,再加上紀、志、表、傳之間相互檢對也很不夠,因此前後重複,史實錯誤、缺漏和自相矛盾之處很多。”

楊富學在《契丹族源傳說借自回鶻論》一文中認為,“按照傳說,木葉山之位置應在土河與潢河之匯流處,在當今內蒙古翁牛特旗大興境內。然觀此地呈一扇形平川,地勢坦蕩,最高處海拔高度也不超過300米,根本就無山可言……但不管從其位置,還是從山上之遼代文化遺物看,都不像是契丹所崇木葉山之所在。”1996年在遼上京(內蒙古巴林左旗)出土的一方遼代高僧圓慧大師墓誌銘記載,圓慧常駐錫於木葉山前的順孝寺,死後葬於上京南佛教徒叢葬地,楊富學推論,“順孝寺距祖州城亦應不遠,而木葉山位處順孝寺後,則可證木葉山位處祖州而非永州的海金山”。

綜上所述,契丹族發源地木葉山既不在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也不在奈曼旗,而應位於巴林左旗境內。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任崇嶽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