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用“三美”介紹寧夏之美'

"

2019年08月30日11:04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

2019年08月30日11:04 來源:人民網-寧夏頻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石泰峰用“三美”介紹寧夏之美


人民網銀川8月30日電(寬容、趙茉鈺)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寧夏專場新聞發佈會於今日在北京舉行。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石泰峰,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政府主席鹹輝圍繞“建設美麗新寧夏 共圓偉大中國夢”,介紹寧夏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回答記者的提問。

石泰峰說:“寧夏是祖國西部的一塊寶地。許多人對寧夏瞭解得不多。其實寧夏自古有名,唐代詩人韋蟾的詩句‘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說明在唐代以前寧夏就很美麗。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塞上江南今勝昔,現在的寧夏更美麗。”

石泰峰說,寧夏之美是民族和美。寧夏是我國5個民族自治區之一,總人口688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5%。在古代,寧夏曾經是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草原遊牧文明的交匯帶,漢族和多個少數民族共同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交流交往交融。1936年10月,我黨在今天寧夏同心、海原一帶領導建立了第一個縣級少數民族區域自治政權—豫海縣回民自治政府。1958年,黨中央決定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現在寧夏生活著漢、回、滿、蒙等48個民族,漢族與各少數民族同村莊共小組、同社區共單元,在寧夏一個小區裡,樓上是漢族,樓下可能就是回族,對門是漢族,這邊可能就是回族。大家同學校共班級、同企業共班組,各族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

石泰峰說,寧夏之美是人文之美。寧夏曆史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裡生息繁衍。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寧夏設北地郡,派大將蒙恬到寧夏抗擊匈奴、屯墾戍邊,開創了引黃灌溉的歷史。現在寧夏境內遺留秦漢以來的古渠14條、戰國以來各朝各代的長城遺址1500公里,所以寧夏有中國水利博物館、長城博物館之稱。寧夏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商埠重鎮,昔日這裡商旅往來絡繹不絕,造就了寧夏人熱情好客、開放包容的鮮明性格。寧夏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1935年10月毛澤東同志帶領中央紅軍在寧夏翻越了長征最後一座高山六盤山,留下了著名詩篇《清平樂·六盤山》,“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詞中的長城指的就是寧夏六盤山下的戰國長城;1936年10月在寧夏將臺堡,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會師,這也是紅軍3大主力的最後一次會師,標誌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寧夏鹽池縣曾是陝甘寧邊區的經濟支柱和門戶前哨,為中國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石泰峰說,寧夏之美是風光秀美。自古就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得黃河灌溉之利,寧夏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是全國十大牧區和十二個商品糧生產基地之一,是中國的“枸杞之鄉”“灘羊之鄉”“甘草之鄉”“硒砂瓜之鄉”“馬鈴薯之鄉”。寧夏的地形地貌豐富多彩,堪稱中國生態的微縮盆景,既有舒緩的平原,也有巍峨的高山,既有蜿蜒的長河,也有連天的翠湖,既有粗獷的大漠,也有秀麗的水鄉,各種自然景觀、風土人情與絲路古道融為一體,是我國西部獨具特色的旅遊目的地。2013年寧夏被《紐約時報》評為全球46個最值得去的地方之一,現在寧夏是全國第2個全域旅遊示範區。

(責編:趙茉鈺、寬容)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