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 文化 設計 文藝復興 巴洛克 動物 黃花梨 莊子 明清傢俱研習社 2019-09-09
"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意境”與“舒適”之爭

青銅做的三腿桌,腿採用獅爪狀

鷹是西方人心目中傳遞福音的祥鳥,還有神話裡的人獸合體的怪物如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主要有獅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鳥翅與爪的結合體,頭、翼似鷹,軀體似獅的組合等。

這些生物紋樣體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與中國傳統傢俱有別的一點是,人物雕刻作為裝飾在西式傳統傢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題材也往往與宗教有關,如普羅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等。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意境”與“舒適”之爭

青銅做的三腿桌,腿採用獅爪狀

鷹是西方人心目中傳遞福音的祥鳥,還有神話裡的人獸合體的怪物如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主要有獅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鳥翅與爪的結合體,頭、翼似鷹,軀體似獅的組合等。

這些生物紋樣體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與中國傳統傢俱有別的一點是,人物雕刻作為裝飾在西式傳統傢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題材也往往與宗教有關,如普羅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些宗教神話紋樣大都反映了基督教徒生活的場景或者古典神話,通過這些宗教形象的再現,體現了人們對天 堂的渴望,對上帝的膜拜,希望藉此營造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情景。

此外,戰爭題材也常作為西式傢俱的裝飾題材,諸如戰爭場面、競賽、勝利佔領以及戰利品等具有帝國和軍事象徵意義的樣式都在傢俱上留下印跡。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意境”與“舒適”之爭

青銅做的三腿桌,腿採用獅爪狀

鷹是西方人心目中傳遞福音的祥鳥,還有神話裡的人獸合體的怪物如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主要有獅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鳥翅與爪的結合體,頭、翼似鷹,軀體似獅的組合等。

這些生物紋樣體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與中國傳統傢俱有別的一點是,人物雕刻作為裝飾在西式傳統傢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題材也往往與宗教有關,如普羅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些宗教神話紋樣大都反映了基督教徒生活的場景或者古典神話,通過這些宗教形象的再現,體現了人們對天 堂的渴望,對上帝的膜拜,希望藉此營造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情景。

此外,戰爭題材也常作為西式傢俱的裝飾題材,諸如戰爭場面、競賽、勝利佔領以及戰利品等具有帝國和軍事象徵意義的樣式都在傢俱上留下印跡。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意境”與“舒適”之爭

青銅做的三腿桌,腿採用獅爪狀

鷹是西方人心目中傳遞福音的祥鳥,還有神話裡的人獸合體的怪物如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主要有獅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鳥翅與爪的結合體,頭、翼似鷹,軀體似獅的組合等。

這些生物紋樣體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與中國傳統傢俱有別的一點是,人物雕刻作為裝飾在西式傳統傢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題材也往往與宗教有關,如普羅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些宗教神話紋樣大都反映了基督教徒生活的場景或者古典神話,通過這些宗教形象的再現,體現了人們對天 堂的渴望,對上帝的膜拜,希望藉此營造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情景。

此外,戰爭題材也常作為西式傢俱的裝飾題材,諸如戰爭場面、競賽、勝利佔領以及戰利品等具有帝國和軍事象徵意義的樣式都在傢俱上留下印跡。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拿破崙三世 古代士兵裝飾書桌

這類題材的裝飾絕大多數出現在帝政風格和拿破崙風格的傢俱中。如展開翅膀的勝利女神像、月桂樹花環、老鷹、帶頭盔勇士頭像、帶翼火炬、長矛戰利品、面具和雷電等等。

而相比較中國古典傢俱裝飾紋樣,內容多半是體現文人崇尚高雅的心境,同時又反映了人們渴望與期盼祥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中西古典傢俱中裝飾題材反映了東西方對自然、宗教、人生態度等問題的不同看法,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的反差,才會產生藝術形式上得截然不同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思想的巨大落差融入傢俱中,使中西方古典傢俱具有了各自的魅力與獨特性。

"
“意境”與“舒適”之爭

| 明清傢俱研習社 |

研習君語

對中西古典傢俱進行參照和對比,並非是要分出孰優孰劣,孰是孰非,而是要從中吸收西方文化的異質因素而加以消化,同時紮根於自己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開創中國傢俱的獨創性和民族特點。


前兩章研習君給大家介紹了“文化基因之差異”以及“用材之差異”,希望能給大家帶來收穫。今天我們說“造型裝飾差異”,圍繞傢俱的本身,圍繞傢俱的工藝,從“造型”和“裝飾”兩個方面來進行差異比較。


先說造型之別:


造型結構與“思想文化”

中國人強調“禮”,要“行得正,坐得端”。

這也就給中國傢俱也注入了“規矩”的靈魂。結構上要嚴謹、要對稱,這樣才能展現出嚴肅、方正、井井有條。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中國傳統坐具中,無論是民間的椅子,還是象徵最高權力的“龍椅”,雖然本意是為了省力和舒適而製作的,但是椅子的靠背板和座面絕大多數都呈90度角,人們只能正襟危坐。

“意境”與“舒適”之爭

因為在中國古人看來,姿態端正的美感比起舒適的快感要顯得更加重要。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古人對於精神境界的追求遠勝於物質上的享受,只要滿足了基本的使用功能,當舒適性與精神內涵相背的時候,寧願犧牲舒適性,也要追求意境美!

再者,還要講究一個入世的思想,例如椅類傢俱中的官帽椅造型、椅子底部的“步步高棖”等,就很直白地傳達出人們希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的願望。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四出頭官帽椅

而相比中國文化講究“正襟危坐”,西方文化更多的是表現出自由和隨性,更多的是追求舒適性。

比如說,西方的椅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知道探討坐姿的舒適感,而經過中世紀的思想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更是力求坐感的舒適,不斷地提高座椅的舒適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古希臘克里斯莫斯椅仿製款

到了巴洛克、洛可可時期,出現的不僅僅是座面被軟包的椅子,還有靠背、扶手連成一體與座面都做成軟包的安樂椅。

“意境”與“舒適”之爭

安樂椅

在路易十五時期,法國沙龍婦人房間裡及臥室內陳放的豪華布面的長椅,應該就是我們當今沙發的雛形。

可以這樣說,西方的“坐”文化以沙發為代表,表現了西方追求享受的文化理念。因為沙發改變了座背的傾角以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壓強和採用軟包使之更隨意、更自由、更放鬆。

“意境”與“舒適”之爭

莊子曾說過:

“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

所以中國古人在處理與自然的關係中,始於“天道”,而收於“人道”,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起來。

因此在中國傳統傢俱的造型設計中,不會有意地割裂人與自然的關係。在傢俱的造型結構中,整體也會給人以和諧統一的感覺。

“意境”與“舒適”之爭

就拿圈椅來說吧,其四腿支撐下的長方形座面與軛狀優美曲線的椅圈,是整體造型的主調,其它構件都是與之相呼應、相襯托。

圈椅的椅圈是一條半圓狀的弧線,這暗示這“天圓”,心性上要圓融才能通達;而坐面則是正方形或者長方形,暗示著“地方”,做事上要嚴謹有條理。在這種天人調諧觀影響下,中國傢俱走向了一種“以和為美”的價值取向。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但西方人就偏不!還恰恰相反!他們講究的是“天人相分”。

西方古典藝術講究以人為中心的,自然是要受人支配的,所以西方傢俱中,人是可以坐臥在動物身上的,所以我們能看到西方常見的坐具、臥榻之類的傢俱,會以動物的身體或者腿足為造型。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吐坦哈蒙黃金王座椅

其次,在傢俱部件連接上,中國傢俱採用的是各種榫卯結構,構件之間,完全不用金屬釘子,靠的是木構件的摩擦力連接,這源自於道家的陰陽相生的學說。

如果用可以應用於萬事萬物的陰陽學說來看,榫是突起物,可以理解為陽;卯眼是凹的形狀,可以理解為陰。兩者相合是一種陰陽相合。

“意境”與“舒適”之爭

粽角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抱肩榫

而西方傢俱由於一件傢俱上總會出現幾種不同材質,更多是採用金屬配件來進行傢俱各個部件間的連接。在連接中常使用的鐵釘是靠擠和鑽勁硬楔進去的,此過程極易造成木材劈裂。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中國古典傢俱所採用的榫卯結構相對於西方常用的金屬組合更具有優勢,更科學,更彰顯內涵,更具品質。



造型結構與“繪畫”

“線”是傢俱造型的靈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古典傢俱著意在傢俱各個部位上使用線形作設計與加工,以此來加強空間感立體感

譬如在橫豎支架角點間的各種式樣的牙子,在四周邊櫃之間的不同形狀的圈口,表現邊緣斷面的輪廓線型,還有腿部構件也有線型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一方面,又將這些線形融合在傢俱造型的形體結構中,成為整體形象的直接體現,使之統一成輪廓清晰、線條流暢的整體。

如方几,它是以直線為主的傢俱,但方形的板面斷面的輪廓線卻是半圓弧線,而它的束腰更是優美的曲線,使整個造型蘊育著極強的張力,同樣在束腰之下的牙條也採用微曲線的處理方法,使整個造型打破了直線的僵硬感,富於變化,產生了完美的曲直變化效果。

“意境”與“舒適”之爭

另外,馬蹄形的各式腳式,椅子的背板、搭腦、扶手和聯幫棍所形成的線條美也自然流暢,與傢俱造型和諧統一,使傢俱形體的線性發展到高峰。

“意境”與“舒適”之爭

各式搭腦


“意境”與“舒適”之爭

馬蹄腿 / 寶劍腿 / 螞蚱腿 / 蜻蜓腿


“意境”與“舒適”之爭

光素背板 / 雕刻背板 / 三攢鑲嵌 / 三攢背板 / 開光背板

相對於中國傢俱對繪畫“線”的運用,西方傢俱是由大量的塊面元素“堆砌”起來的。

西式傢俱在造型時,以面為出發點,完成的是團、塊、形的關係,具有強烈的體積感,強調傢俱的體量關係。

無論是穩健端莊的古希臘傢俱、刻板呆滯的中世紀傢俱、雄偉華麗的巴洛克傢俱還是歡快流動的洛可可傢俱,都在視覺上給人以力量感和重量感,其厚重的材料,更突出了這種塊與面的關係。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畫追求一種“空”的感覺,有空白才有想象,才有意境。寥寥幾筆,便構築了一張給人無限想象的畫。在中國,書畫是相通的,關於書法,有“書一字滿一屏風”的說法。

這些想法在傢俱上也一樣,中國傳統傢俱在造型上,追求“空”空的境界,體現了“虛實相生”的繪畫思想。

比如方桌,眼觀只有四條直腿和一個四方平面,加以別的輔助精簡部件,留下的,都是大量的空白,不空則不踏實。而椅子的靠背、以及鑲在桌案四條立柱間的券口等等,無不給人以通透之感。

“意境”與“舒適”之爭

玫瑰椅靠背上的壼門券口


“意境”與“舒適”之爭

圈椅下方的壼門券口

而西方傳統傢俱大多並不講究這種“空”的美,傢俱的實體部位較多,高大磅礴,顯得晦澀和滯重,這一點跟西方繪畫是相通的。

西方繪畫講究解剖學,油畫居多,真實感很強。比如同樣是模仿動物的腿足,卻要求做到惟妙惟肖,真實客觀。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就像中西繪畫觀念的差異一樣,中國人畫的精髓是寫意,注重精神和心跡的表達,而西方的繪畫努力在作品中真實地再現客觀事物。

同樣是表達思想感情,中國畫講究“巧”,而西方畫講究“工”。



造型結構與“建築”

建築形式是傢俱文化特徵形成的重要因素。

從建築和傢俱的起源來看,建築是使人們更好地生存,而傢俱則讓人們更好的生活。傢俱和建築的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的。

“意境”與“舒適”之爭

樑思成《圖像中國建築史》手繪圖

傢俱作為建築室內的構成要素,必然要與建築風格相協調統一,因此中西建築風格的差異在傢俱上留下印記,並且這種印記的產生分為借鑑和置換兩種方式。

中國傳統傢俱借鑑了木結構建築,而西方傢俱則是將磚石建築照搬過來。

例如中國古時的建築主要形式是柱樑所組成的框架支撐著屋頂,傢俱也沿襲這種結構體系。

“意境”與“舒適”之爭

“柱”“樑”反應到傢俱上面就是立腳和橫棖。再如建築中的柱常為圓形,傳統桌椅的腿也多為圓柱。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榫卯結構先運用於建築,而傢俱也吸取了建築中的這一精華,再結合自身的特點,形成一套完整發達的體系。

而西方傢俱對建築的吸收就不如中國這麼精透,一方面是因為西方傢俱和建築的用材不同,建築用的是石材,而傢俱用的是木材。

大部分的西方古典傢俱都是直接將建築裝飾部件直接引入傢俱上,比如哥特式傢俱與當時的建築形式非常一致,仿照建築的廊簷、玫瑰窗、尖拱等,皆以高聳挺拔的形態強化人們的宗教情緒。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傢俱把建築上的簷板、扶壁柱、臺座等建築局部形式移植到傢俱上來。

“意境”與“舒適”之爭

文藝復興時期的飯廳傢俱


“意境”與“舒適”之爭

化妝臺 法國文藝復興時期

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最終產生了中國古典傢俱的簡潔化,而西方古典傢俱卻是雕塑化的特點。



再說說裝飾之別:

裝飾手法和觀念之別

中國與西方的古典傢俱在裝飾手法上有著很大的差別,“大圭不琢”,中國古人主張不過分加工。

“意境”與“舒適”之爭

傢俱的裝飾手法和裝飾用材雖多種多樣,但是絕不貪多堆砌,也不曲意雕琢,而是根據整體要求,作恰如其分的局部裝飾。

如常採用局部雕鏤的手法,與大面積的素底形成對比,起畫龍點睛之妙,使傢俱整體體現出一種端莊、雋永、清秀的美。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過於注重形式之美,材料“質”之美居次要地位,所以雕刻是西方傢俱裝飾的主要手法,傢俱的雕刻幾乎遍佈全身。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此外,中國古典傢俱的裝飾往往與造型功能結合在一起。諸如桌類傢俱的牙、擋板等部分即使施以雕刻等手段裝飾也都不是單純的附加物,而是與傢俱的整體融合在一起,成為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這些富有裝飾性的各式各樣的牙子不僅起到了裝飾美化的作用,而且在結構上也起到了支撐重量、加強牢固性的作用。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在西方古典傢俱上,很難看到這樣裝飾與結構相統一的部件,西方傳統傢俱有很多單純的鑲嵌裝飾,在櫃體表面和桌面應用鑲嵌居多。

“意境”與“舒適”之爭

彩木鑲嵌的巴洛克陳設櫃

鑲嵌主要包括薄木拼花和嵌螺鈿兩種,它是將不同顏色的木頭,甚至象牙或貝殼切成不規則片狀並組合在一起、像拼圖玩具一樣形成圖形化的設計。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中國傳統傢俱的裝飾圖案大都抽象成簡單的線條,題材較西方的更為程式化、圖案化,重在強調其內在神韻,常將雲彩或者花草等自然景觀圖案化、寫意化,作為傢俱裝飾題材。

人們在審美對象的刻畫中求神似不求形似,營造的是抽象和空靈的裝飾,是一種模糊的意象思維方式。

“意境”與“舒適”之爭

而西方傳統傢俱常是以寫實為主的動物、花草和人體的局部寫實造型做裝飾。

他們認為美就是真,求真就是求美,尋求一種精確的數的數學之美,這種理性的精確使裝飾刻畫更看重形似,並且是精確的形似。



裝飾題材之別

從裝飾題材上說,中國傳統傢俱裝飾題材大多是動植物、吉祥圖案、人物、山水和漢字居多。

植物紋樣,多像“歲寒三友”和花中“四君子”等植物形象,人們賦予了其清高、堅韌、清新等特質,體現了文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常將這些圖案雕刻於家具之上,在日常生活極微小的細節處都能夠得到教化和啟示。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陰刻黃花梨筆筒

而山水、人物紋樣多半是反映歷史典故、詩詞故事和文人生活的畫面。

吉祥紋樣主要是道教的“明暗八仙”,和佛教的“八寶”以及六合同春、風調雨順、鶯鶴、五富團壽、麒麟送子、龍捧乾坤等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清 紫檀八仙八寶紋頂箱櫃局部

再者就是漢字本身作為裝飾,常見的各體的諸如“福”、“祿”、“壽”、“喜”等字樣,它將書法藝術、傢俱藝術和傳統的美學觀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明 黃花梨鑲癭木雕福字紋四出頭官帽椅

西式傳統傢俱也常用動植物進行裝飾,植物紋飾例如莨葉飾、旋渦飾、垂花飾、扇貝飾以及神祕的生物圖案。

例如文藝復興時期的卷葉紋飾以反覆連續的渦形線為主幹,作兩面均齊或四面均齊的圖案,具有整齊、節奏明確、莊重大方的特點,渦形給整體帶來了無限動感。

巴洛克風格的葉紋捲曲變形和葉筋刻痕變深,紋樣寫實而又富於平面裝飾性,圖案組織流暢而富有動感,往往表現出凸凹、彎曲,緩和與緊張,收縮與伸展的變化。

“意境”與“舒適”之爭

動物紋飾諸如獅子、鷹等,獅子擁有儀表堂堂的體魄、威嚴的儀態和貴族的氣質,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

希臘人和羅馬人認為獅子是泉、門、寺院以及碑石的守護神,因而在這些地方都有獅子的形象。

“意境”與“舒適”之爭

青銅做的三腿桌,腿採用獅爪狀

鷹是西方人心目中傳遞福音的祥鳥,還有神話裡的人獸合體的怪物如斯芬克斯,斯芬克斯主要有獅身人面像,具有女人面孔及鳥翅與爪的結合體,頭、翼似鷹,軀體似獅的組合等。

這些生物紋樣體現出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對未知世界探索的渴望。

與中國傳統傢俱有別的一點是,人物雕刻作為裝飾在西式傳統傢俱中佔有相當大的比例,而這些題材也往往與宗教有關,如普羅米修斯之死、天使形象、丘比特造型等。

“意境”與“舒適”之爭

這些宗教神話紋樣大都反映了基督教徒生活的場景或者古典神話,通過這些宗教形象的再現,體現了人們對天 堂的渴望,對上帝的膜拜,希望藉此營造一種與上帝同在的情景。

此外,戰爭題材也常作為西式傢俱的裝飾題材,諸如戰爭場面、競賽、勝利佔領以及戰利品等具有帝國和軍事象徵意義的樣式都在傢俱上留下印跡。

“意境”與“舒適”之爭


“意境”與“舒適”之爭

拿破崙三世 古代士兵裝飾書桌

這類題材的裝飾絕大多數出現在帝政風格和拿破崙風格的傢俱中。如展開翅膀的勝利女神像、月桂樹花環、老鷹、帶頭盔勇士頭像、帶翼火炬、長矛戰利品、面具和雷電等等。

而相比較中國古典傢俱裝飾紋樣,內容多半是體現文人崇尚高雅的心境,同時又反映了人們渴望與期盼祥和、對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中西古典傢俱中裝飾題材反映了東西方對自然、宗教、人生態度等問題的不同看法,可以說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的反差,才會產生藝術形式上得截然不同的表現,正是因為這種傳統文化思想的巨大落差融入傢俱中,使中西方古典傢俱具有了各自的魅力與獨特性。

“意境”與“舒適”之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