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級別的國產車為什麼比合資車便宜至少30%?研發人員講實情。

總有外行吐槽某國產車質量不怎麼樣,說不出一二三。還有偽專家吐槽配套的供應商質量,技術水平一般,造不出太好的東西,自然裝到車上也不會好哪去,這種吐槽還算略專業一點,但也說不出究竟差在了哪個環節,具體是什麼原因。

今天,依自身經歷和個人觀點來告訴你:一個汽車從研發,到製造,為何國產車配置高價格卻明顯低於合資車。

去車企工作的同學,本文只講幾個原因,夠你出去吹牛B的!

外形,內外飾造型,底盤—公開逆向

這三項外行都知道,早期一些車企完全是靠模仿起家,設計成本省了很多,招一群CATIA逆向功能熟練使用的人,配上3D數據掃描,一年就搞定幾款車型。

底盤調調減震阻尼,傾角,就算是從偏向運動變到舒適了。這些很容易知道的節省成本方式,不贅述。

很早以前,這些還是請外包公司,現在基本是主機廠自己家的事,買幾臺相似車型,集百家於一身。核心零部件研發成本—取經不上香火

第一條完全是靠外形降成本,外形靠的是工業設計,美學,流體力學,衝壓模具等方面的造詣,但,更為核心的東西是零部件研發。從內部結構設計到外形終稿,試驗,製造,全部是供應商在做。

舉個實例:中控儀表臺。漂亮的造型,鍍鉻裝飾,手感棒棒噠的按鍵,但採購價格就是便宜。公司認為BBA某款車型的儀表很美,領導當即安排內飾組設計團隊:你們給我按這個畫個草圖,要神似,然後給我看。幾輪CATIA草圖修改後,主機廠採購人員開始尋供應商,供應商的銷售接到詢價後組織設計工程師與主機廠研發工程師接頭,商討產品造型和基本要求。

關鍵在這:由於國內自主品牌供應商在一些產品前期研發上技術實力一般,開發週期長,缺陷管理也不完善,因此大多數民企前期技術開發都主動找到合資,外企供應商。

起初主機廠會根據以往車型的一些零件失效模式總結一系列問題點,然後質問供應商:你們如何解決這些缺陷。

這些國外大佬供應商興致勃勃的為A公司解答,包括優化造型,提供各種技術輸入,例如按鍵力如何測試,如何保證在結構上預防按鍵卡滯,電路板如何確保在潮溼低溫環境下穩定工作,這些都是外企供應商的技術經驗積累,顯然小零部件公司經驗不足。

公司A從該供應商瞭解到這些技術信息後,通常會做出兩個選擇:

一.最無情

以合作之名,逼著合資,外企供應商把初版CATIA數據和一些測試,檢測,製造流程交到公司A,然後以各種理由拒絕進一步合作。

公司A高高興興的拿到該供應商的儀表臺數據,甚至連基本的技術要求都說不清楚,還是從供應商要來的範本。(我的工作經常遇到這類事情,竟然還是國內一流主機廠,連要求供應商的技術輸入都說不明白,還得我們自己給自己出要求...)。

公司A拿著“騙”來的數據和技術要求,找到國內某家江浙供應商,簡單粗暴:你們能不能做這個產品,我們有數據,有技術要求,開個價吧?

同樣一個零部件,外企供應商要500,輪到國內供應商,350就能做。然後這筆生意就給了國內這家供應商。

公司A按這個套路全車的零部件省了不少研發成本,然後上市定價直接低於合資車30%。某客戶開了1萬公里後發現儀表臺頻繁異響,公司A開始質問供應商。

主機廠SQE逼著供應商出8D報告...

什麼原因,這還不是自作自受。

1.外企供應商也不傻,怎麼可能在僅僅有合作意向前提下就把核心技術都告訴公司A。

2.外企供應商那些缺陷預防的措施之一是採用某些高質量材料,進口電路板核心部件,這些國內供應商基本是不會考慮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二.還是很無情

公司A沒有拒絕與該供應商合作,而是簽訂了供貨合同。但供貨不到一年,公司A私底下又找到小廠子模仿該產品,迅速開出二軌,然後逐步降低外企供應商的訂單量,甚至直接停止採購。

鞍前馬後為公司A設計的外企供應商也無奈,幾輪商務談判後無果,只好接受現實。

國內一流主機廠最愛的就是這麼做。很多新車型上市時,銷售人員會告訴顧客,我們的產品供應商都是來自大陸,博世,麥格納,採埃孚,天合,李爾,,,

沒錯,該車型核心部件確實多數來自世界級供應商,但只有第一批車型採購了他們的貨,上市可能不到一年,除了被外企壟斷的技術產品之外,全部改用來自國內二三流供應商的貨源。

採購降成本你聽過嗎?除了逼迫供應商年降(合同簽訂時約定每年價格降多少)之外,都是這麼玩的。

零部件供應商選擇—便宜是王道

除了上面提到的研發過程節省成本之外,一些非核心部件,尤其是內飾塑料件,底盤小的衝壓件,主機廠會選擇一些價格低廉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普遍是通過原材料,加工工藝,質量管理,人力成本去壓縮產品價格。

甚至由於一些主機廠不清楚某個可靠性試驗如何做,就當做不存在一樣。供應商自然也不會花錢去自找麻煩。我們平時就能發現一些汽車的鍍鉻裝飾條生了暗綠色的鏽跡,車燈面罩發黃,這些都是質量有關的試驗標準過低甚至敷衍了事。

那些看不見的地方,舉例後加強板:供應商A工廠作業環境混亂,設備老舊,檢具精度低,過程質量管控人員不足,這樣子出來的產品價格會很低。

這種公司很難通過合資主機廠的供應商審核,因為供應商A的產品整個生產過程風險點太多,不能保證整車質量的穩定性。

但某主機廠並不在乎這些,它會認為這是小概率事件,顧客可以接受甚至不會發覺。於是冒著風險採購成本低廉的零部件。

零部件製造過程—省錢就好

同樣去為一個車門按鍵噴漆,供應商可以用人工去噴,也可以用機器人定量,定角度去噴。

賣10元錢的可能是裝到BBA上,賣5元的可能是裝到某國內品牌。

這種零部件,放寬質量檢測標準,顧客也不會刻意挑剔非功能性缺陷。所以即便人工噴的按鍵漆層厚度不均也沒什麼嚴重的不良後果。

BBA憑藉採購多出的2倍成本,售價卻高出5倍,這就是為何進口車,合資車頻繁大幅度降價的根本原因。明明成本只多了100元錢,卻敢多要出1000元的售價,然後優惠降500元,土豪們覺得這車真值!

套路!再舉兩個個例子。

某門飾板兩部件連接方式,外資供應商選擇用摩擦焊接,保證配合的均勻性,穩定性。換到國內供應商,可能採用螺釘連接,而且擰緊螺釘的工具還不能計數的,工人是否少打了一個螺釘,完全靠心情。(一把馬頭的可計數,位移控制,調轉速的擰緊機價格近10萬,在某些主機廠我見過最好的還是1000多元的博世手持式螺絲刀).

BBA在電子器件的質量要求上會說明,供應商必須在全防靜電作業環境下工作,從包裝物,運輸托盤,地板,工作臺,手套,穿戴服飾,全部要求防靜電。例如車燈上的電路板,很可能因為靜電擊穿損壞某個MCU,導致車燈使用一段時間後不亮,這是製造過程的質量控制手段,現實是國內存在一些供應商會降低要求。

某天你去參觀電器零件企業,可能見到操作者還在穿旅遊鞋隨處走動。整車製造過程—人力為主,高度自動化是宣傳用的

同級別的國產車為什麼比合資車便宜至少30%?研發人員講實情。

大家被某些車企的宣傳片震驚過嗎?全自動化產線,各種機器人動作。呵呵,使用率太低,大多數還是靠人裝配。但近些年確實主流自主品牌都在提升自動化程度,這是未來發展趨勢。

在我們這裡,每一個裝到零件上的部件都會被傳感器檢測,外觀及功能的檢測是最基本的質量保障措施,顯然這些設備的價格不菲。但在主機廠,可能只是靠人的自檢,互檢,心情好時多看幾眼,心情不好乾脆裝完就結束,懶得檢查。合資主機廠在人員素質培養,激勵制度以及供應商來件檢測上是很完善的一套體系,並且執行到位程度很高,但在國內自主品牌,太過於依賴人的主觀意識和職業態度。

國產車便宜有便宜的道理,但我覺得車就是一個工具,有錢人買豪車享受,我們普通百姓只要把面子放在一邊,買一臺質量越來越好的國產車不是很好嗎?是的,ci 文章首先是汽車發展自微小的信的公人眾的號;職瓣。

實際現在的合資車,非核心零件也大多數在使用國內供應商的產品。只是前期設計時防錯做的很到位,後面小問題就很少。這些需要經驗的積累,我們自主品牌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

但還是那句俗話:一分錢一分貨。中國人造出來高質量的車確實不容易,除了核心研發能力欠缺之外,品牌價值也很難被國人認可。

但更重要的是:

中國人可以造出來讓百姓買得起的好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