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京杭大運河 滏陽河 永濟渠 漢朝 考古 大運河文化在線 2018-12-04

邯鄲市地處河北省南段冀南平原,西依靠太行山脈,東臨滏陽河,並接華北平原。地理位置正居華北之中,邯鄲學步故事就發生在此。邯鄲大運河歷史上曾屢經變遷,東漢末期稱白溝,隋唐時期以永濟渠、御水、淇水互稱,宋金元時期多稱御河,明清時期稱衛河,今稱衛運河或漳衛運河。

邯鄲境內現存大運河主要流經邯鄲東南部魏縣、大名、館陶等地。肇始於東漢末期、形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延續至今的邯鄲運河文化,以其跨越時空之長、流經地域之廣、遺存之豐富,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河北邯鄲市,考察前領隊張秉政教授告訴隊員們:“河北邯鄲燕趙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歷史文化豐厚,冶鐵之都,典故之都。女媧團土造人,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將相和的故事……都發生在此,民風民情,值得認真探訪。”

在這座運河流淌過的城市,考察組重點探尋了趙王城遺址與邯鄲學步橋,並領略了藺相如回車巷的歷史與滄桑。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01邯鄲城的運河之緣

邯鄲與運河結緣始於三國曹魏時期。官渡之戰後,曹操為了保糧草運輸,在黃河與鄴城之間開鑿了白溝,使得許都(近河南許昌市)經白溝能夠直達鄴城;佔據鄴城後,又先後興建鄴北城和鄴南城。白溝即這一區域永濟渠的前身。

雖然這段運河的肇始實際上成為邯鄲天下名都地位的終結,但這一段運河也給邯鄲的歷史文化帶來了別樣風情,使得邯鄲在中國大運河文化體系中佔據了重要的地位。

永濟渠連接了中原地區與幽燕地區,隨著永濟渠的開通,得運河之利,鄴城以東的魏州成為黃河以北較大的中心城市。

北宋初年,大名府升為陪都,即北京。這一時期,邯鄲的滏水也已經成為溝通邯鄲與東部御河的重要航道,這裡出產的陶瓷、煤炭、雜貨等通過運河源源不斷地銷往各地,甚至到達朝鮮、日本等地。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元代,大運河裁彎取直,這一區域的運河主航道東移至山東臨清,不再穿邯鄲而過,但此段運河作為支流仍發揮著一定的作用。

明清時期,由於漳河南徙,河水改道,逐漸形成現在橫貫邯鄲市南部和東部的衛河與衛運河,衛運河漕運重新開始興旺。

近代,滏陽河的航運地位依然重要。蘇曹碼頭西至今還保留有船商供奉的河神廟,邯鄲依然是這一地區的重要的商貿交通和物資集散中心。邯鄲在運河的影響下,各種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豐富了城市歷史信息,塑造了城市人文品質。

經考古調查統計,大運河邯鄲遺存豐富,全長141.8公里,流域面積701.5平方公里,是中國大運河中段重要流域,並保存大量與運河有關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02探尋趙王城遺址公園

邯鄲至少在商末就已經建城,《竹書記年》記載:“自盤庚遷殷至紂王之滅二百五十三年,更不徙都。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可見邯鄲二字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已經長達3000年。

公元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敬侯自晉陽遷都邯鄲,在當時城池西南角修築王城(即今趙王城),邯鄲正式作為趙國的都城。

隨後,趙武靈王治水患,冶鐵鑄錢,發展經濟,修築長城,加強軍事力量,實行胡服騎射,創改革之先河,國勢大盛,雄踞戰國七強之列,歷經八代王侯,成為我國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從此繁榮了一百多年,知道秦滅六國,統一天下。


趙王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南,建於趙國遷都邯鄲前後,是中國至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唯一戰國古城址。

考察組驅車前往趙王城遺址公園,在一處人煙稀疏的地方下了車,眼前的龐大公園景象讓考察組甚為折服。根據趙王城遺址公園工作人員介紹,趙王城由東城、西城、北城三個小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總面積512萬平方米。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遺址周圍保留著殘高3至8米蜿蜒起伏的夯土城牆,內部有佈局嚴整、星羅棋佈的建築基臺,地下有面積較大的十幾處夯土基址,四周有城門遺蹟多處。”工作人員介紹說。

考察組從南大門進入,就看到了文化展示區,也是趙文化主題公園。站在廣場大門處就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到趙文化博展館、征戰廣場、景觀大道等主體工程、文物展陳等。整個園區內除道路、景觀建築之外全部實現綠化,還種植了各類花卉、樹木數等品種。“我們這裡真正實現了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環境非常優美。”工作人員介紹說。

從南大門進來繼續北行,是一條長158米的“歷史長卷”。“歷史長卷”由眾多用花崗岩做成的竹簡組成,每個竹簡上面都記錄與雕刻著趙國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或成語典故。長卷之所以定為158米,是因為趙國在邯鄲定都共158年。

“歷史長卷”的北面,是下沉廣場。北鄰下沉廣場,則是整個公園的精華部分——趙王城遺址博展館。考察組看到,該建築形狀為一個梯狀的土臺,外觀造型與古城區內的“龍臺”極為相似,顯得古樸、剛毅,並透露著一種歷史的滄桑。但由於館內正在修建和維護,暫不對外開放,考察組只好作罷。


03邯鄲學步與學步橋

“邯鄲學步”的故事家喻戶曉,考察組來到邯鄲,對邯鄲的學步橋進行考察,對這個流傳甚廣的故事一探究竟。

“邯鄲學步”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資料記載,邯鄲學步,也叫做“學步邯鄲”。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故事講的是,戰國時期,一個燕國人聽說趙國邯鄲人走姿很漂亮,便來到邯鄲學習邯鄲人走路。未得其能,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到了燕國。李白詩曰:“壽陵失本步,笑煞邯鄲人。”

但也有學者研究認為,邯鄲學步其實學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學的邯鄲舞步。當時在趙國邯鄲流行一種舞步叫踮屣,是一種類似於現代西方芭蕾舞的點著腳尖跳舞的舞步,非常優美。

學步橋所在的串城街是一條秦漢風格的歷史街區。在這裡,考察組來到了學步橋廣場。學步橋廣場以邯鄲歷史文化為主線,根據出自邯鄲的成語典故、民間傳說以及重要歷史事件,利用古橋、河流、仿古建築、雕塑、石刻、植物等,巧妙地將古趙文化與自然園林有機結合起來,創出了獨具特色的園林文化景觀。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學步橋的南北兩頭的河堤上,是以成語為主要氛圍的景觀遊園。綠化帶邊的圍欄被做成了一個個圓柱,每個柱頭上刻著一副體現邯鄲古代歷史遺蹟的圖像,體現了中國北方燕趙文化豪邁粗獷和悲壯的底蘊。

考察組瞭解到,學步橋原為木橋結構,因常遭水衝,於明代萬曆45年改建為拱券型石橋。橋下設有三個大橋孔,橋孔兩側附設四個小孔,三個大橋孔中心處雕有向下俯視的獅頭。橋的規模雖不大,但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民族橋樑建築的藝術風格。

不少市民在學步橋廣場休閒娛樂,下象棋、跳廣場舞、練太極拳,給這座久經歷史滄桑的古橋平添了一份人文氣息,好不熱鬧。

在學步橋的西側,還坐落著一個年輕小夥子在一對步履優雅的男女足跡後學習行走的石雕,栩栩如生,非常具有生動性,逼真地描繪了“邯鄲學步”這一典故,這座橋從此而得名。

站在學步橋上,張秉政教授與隊員交流起來:“邯鄲學步”在繼續改革開放的今天仍具有現實意義,一些人高談與西方‘接軌’,我們不能照搬西方資產階級自由主義治理市場經濟之經驗,也不能機械照抄西方馬克思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理論,以防弄巧成拙。”

04探尋藺相如回車巷

邯鄲回車巷位於邯鄲市區串城街南段,全長約75米,寬1.8米,相傳戰國時趙上卿藺相如曾在此處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故名藺相如回車巷。

考察組幾經打聽,終於在串城街找到了回車巷的足跡。穿過近300多米的串城街,在一個丁字路口處,出現了一個以回車巷而命名的文化廣場。辦公用品、電器耗材、美食火鍋等店面更是門庭若市,非常熱鬧。而就在廣場對面,一個碑亭就安靜的坐落在牆壁後方,與廣場商鋪的喧鬧相比,它更像是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

根據附近居民介紹,在明代萬曆十二年(1584年)邯鄲知縣蕭察根據民眾“心碑”,在牆壁上鑲嵌“藺相如回車巷”六個石刻大字,1981年進行維修並建石碑亭,立石碑述其事,碑亭高4.4米,寬2.3米。碑文記載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多次為廉頗回車讓路,爭取將相和好的歷史故事。


行走大運河系列之——走進大運河河北邯鄲段


“從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到今天看到的‘回車巷’,至今故事膾炙人口,它不僅僅侷限於政治人物,也給我們百姓如何與人相處提供了生活智慧。”目視著回車巷的人來人往,張秉政教授感慨說。

來源:中國青年網,內容有刪改

我們是大運河文化在線,專注於文化傳承,講述故事,搭建文創,在我們這裡,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調味品,關注我們,在閒愜的生活中品嚐文化帶來的悠揚滋味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