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山東德州,恐怕迴響在國人耳邊的一個響噹噹的名字就是“德州扒雞”了。其實,在德州的發展過程中,運河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通過運河,“德州扒雞”之名及其他產業才在國內廣為傳播,令世人稱道。

隋唐大運河德州段,由衛運河和南運河組成,從德州市區及武城、夏津境內穿過,全長141公里,其中衛運河96公里,南運河45公里。屬漳衛南運河系。上游有漳河、衛河。兩河並行至河北省館陶縣徐萬倉相匯後稱衛運河,自四女寺水利樞紐節制閘至天津段稱南運河。

本次,行走隋唐大運河考察組來到了山東德州。在這裡,考察組成員們繼續探尋運河遺址四女寺水利樞紐,品嚐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美食,有著中國四大燒雞之稱的“德州扒雞”,還憑弔了蘇祿王墓,感受德州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運河的緊密關係。

行走大運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01運河德州段故事

繼續沿南運河西南而行入山東境內,又170千米來到有著“神京門戶”美譽的山東省德州市。今德州西北的鬲縣,在秦始皇設立郡縣制時屬於齊郡。

西漢時,鬲縣設平原郡,東邊為安德縣,西為鬲縣。隋代統一中國後,因古黃河水別名德水,且德州位於德水之濱,改安德為德州,德州因此得名。明初又廢除舊德州縣城,在運河沿岸新建德州新城,德州因此成為“控三齊之肩背,穿河朔之咽喉”的交通要地。

跟據資料記載,德州段的京杭大運河是從德州市區及武城、夏津境內穿過。1272年忽必烈定都大都(北京)後,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德州被列為四大漕運碼頭之一,每年運抵京城的糧食達300萬擔。

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秋,修建津浦鐵路、德州段的運河疏浚調直,德州市區內的運河廢棄成為“舊河”“扒道海子”。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日軍動工擴建了城東北(蕭何莊村西)飛機場。後在德州城西運河東岸修建小型發電廠,路燈開始用電燈。

建國後,政府把跑單幫的船民們組織起來,成立了德州航運局。公私合營時航運局裡有500條船,後來又陸續添置了30艘火輪。那時每天都有七、八十艘船靠岸,晝夜裝卸貨物,一天的吞吐量將近一萬噸。

1952年,冀魯兩省投資,在徐家渡口處修建了長60米,寬7米的雙排樁木架橋,命名“勝利橋”。隨著勝利橋的建成和德州航運局的成立,德州段的運河、碼頭更加繁榮。

行走大運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詩人朱德潤在詩中曾描繪德州漕運:“日中貿易群物聚,紅氍碧碗堆成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管相喧闐。”反映出德州運河的繁榮狀況。1979年衛運河因水源枯竭斷航,航運局因此而解散。

考察組瞭解到,近年來,德州市委、市政府已經把開發運河風景區的規劃納入了議事日程,逐步整治了運河兩岸的排汙問題,做出了《古運河風景區概念性規劃》。

初步方案主要以保護性開發為主,把運河風景區打造成為德州城市文化遺產通廊、生態能量開發走廊以及居住、生活、遊憩、旅遊、接待等綜合服務區。

打造“古典德州風韻之河”,塑造“生態德州活力之翼”,將其作為“德州歷史記憶之源、德州興盛動力之核、德州風景區名勝之境”。

02四女寺樞紐工程

位於德州西南約12公里的武城縣四女寺是個遠近聞名的千年古鎮,也是當時衛運河上的重要碼頭,常年商家運河,繁華非常。歷朝官府設漕運、鹽鐵、稅收、商業等多個管理機構於此,故有“恩縣衙門在寺上”之說。

四女寺在西漢年檢曾名安樂鎮,此地原來有一座四女祠,相傳,西漢景帝時,此地(安樂鎮)有一樂善好施的傅氏夫婦,年屆五十,膝下只生四女,皆姿色出眾,聰慧過人。因父母無男兒,四姊妹為侍奉雙親,改著男裝,矢志不嫁,共祝二老長壽,同時為表心願,各植一槐,對天盟誓:“槐枯則嫁,槐茂則留”。

為爭養雙親,四姊妹各暗中用熱水澆她人之槐,以期燙死,免得貽誤其他姊妹青春。殊不知,熱水澆槐槐俞繁茂,結果四女同室事親,朝夕焚修,日夜誦經,卷不釋手,以祝父母長壽,遂修道成仙,舉家超升。

人去跡存,四棵槐樹依然亭亭玉立,於是世人遂改安樂鎮為四女樹,後人為紀念四女,使其德世代相傳,便為其建祠塑像、樹碑立傳,後又將四女樹更名為四女寺,一直沿傳至今,此地因此叫四女寺。

明清時期,作為南運河甚至是南北運河上最早建造的減水壩,四女寺減水壩在幾百年間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創造出無法計算的社會效益。

考察組驅車來到了四女寺大壩,雖然深秋的德州有些寒意,但大壩上仍但是人來人往。這裡彙集了京杭大運河、漳衛南運河、減河等諸多的河流,因此這裡是非常重要的水流樞紐,在漳衛南運河從此處分成三條河流,流到了三個方向,水面有幾百米寬,攔河大壩氣勢宏偉。

行走大運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考察組瞭解到,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是當代南運河上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四女寺水利樞紐工程東北處不遠的一個不顯眼的水閘,確實另外一個重要工程的重要節點。附近居民李延國告訴考察組,“閘口為引黃濟津潘莊線路倒虹吸工程,跨越漳衛河入南運河向天津輸水的關鍵節點。”

他指著四女寺水利樞紐中最小的三孔閘口說道,“別看是最小的三孔閘口,卻十分重要,它是從天津起始的南運河的終點,閘口的另一側便是衛運河。”

李延國回憶說,這裡一直沒有斷過水,在1969年左右還曾經發過大洪水,導致水面變寬,從此之後水質不佳,“到了改革開放後汙染更為嚴重。”李延國說,近幾年來政府出面進行了水資源治理,相對來說河水質量有了明顯的改善。

在這裡,可以看到幾十種水鳥在此處繁衍生息,好不熱鬧。漳衛南運河向北不足一里地就是京杭大運河,因此領導人不用坐船去南方了,現在的大運河基本廢棄了,但是古老的船閘仍然屹立在運河上。

根據李延國介紹,雖然四女寺和古運河一道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失去了原來的輝煌,但黨和政府仍然沒有忘記這塊古老的土地,武城縣正在建設四女寺景區,四女寺風景區從四女寺水利樞紐延伸至大屯水庫總佔地三萬餘畝,共分為A、B、C三區。

不遠的將來這裡將會重現當年千年古鎮的繁華與富庶。

03憑弔蘇祿王墓

 蘇祿國在今菲律賓西南部蘇祿群島上。永樂十五年(1417年),蘇祿國三位國王以東王巴都葛叭哈刺為尊,率領家眷、官員共340多人組成友好使團,“梯山航海,效貢中朝”。他們遠渡重洋,從福建泉州登岸,沿中國大運河至北京,受到了用了皇帝的隆重接待。蘇祿使團在京居住27天后回程。

當他們到達德州以北的安陵時,東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殞歿。明成祖深為哀悼,諡其號曰“恭定”,併為其修建了蘇祿王墓,形制與明親王墓相似。

明王朝讚譽東王“聰明特達,賦性溫厚”,肯定了蘇祿東王訪華對兩國友好關係所做的傑出貢獻。接著,明成祖同意東王妃葛木寧、次子溫哈刺、三子安都魯及侍從共10人留居中國,居喪三年。蘇祿東王后裔至今已在中國傳承近600年,入籍中國200多年,傳到現在已有20多代。

考察組來到位於德州市城區北部的北營村蘇祿王墓,大門外立有牌坊一座,上面有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題寫的牌匾“芳名遠播”。

蘇祿國東王墓肅穆壯觀,周圍護陵松柏常青,神道入口為新制漢白玉石牌樓一座,神道兩側有六方石望柱一對,石像生六對,分別為一對石虎、一對石獅、一對石馬、一對石羊、一對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

行走大運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永樂帝朱棣御筆撰寫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東側;王妃葛木寧及東王次子溫哈喇(塔拉)、三子安都魯之墓在王墓東南側,明、清兩代,不少詩人、學者來瞻仰憑弔,並留下了許多詩篇。

今天的蘇祿東王墓,是一處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為主的陵園式古建築群,佈局錯落有致,交相呼應,別具一格。

享堂是祠廟的主體建築,佔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紅柱氣勢雄偉。展廳內有詳細介紹蘇祿王的生平介紹,在古樸典雅的祠廟大門外,一對新雕刻的石獅雄踞左右。清朝詩人馮廷槐寫遭“生為朝貴客,死作邵先賢”,高度評價了這位和平的友好使者,對兩國友誼所做出的貢獻。

馬文芳是蘇祿國王的第十九代後裔,她告訴考察組成員,現在的蘇祿國王后裔都已經建立了相互之間的聯繫,他們還準備建立群聊和朋友圈,把走出去的後裔們召集起來,聚在一起。“現在都傳到了21代,整體生活不錯,都已經有了中國國籍。”馬文芳笑說道。

這座修葺一新的在中國歷史上唯一帶有守陵村落的異邦王陵,也是中菲歷史的見證。

04難忘的德州扒雞

告別了蘇祿王墓,考察組來到德州扒雞總部,想要品嚐德州扒雞獨特的風味。德州扒雞是魯菜經典,其製作工藝已經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這個美食也是因為大運河而興起的。元末明初,隨著漕運繁忙,德州成為京都通達九省的御路。

運河兩岸商業繁榮,售賣各色小吃的小店招攬運河上的客人。有種燒雞氣味極香,很遠便可聞到。買來仔細看,此雞經人工細作,形態側臥,色紅味香,肉內可口。

行走大運河系列——穿河朔咽喉之德州

康熙第四次南巡時,嚐到又經發展改良後的五香脫骨扒雞,龍顏大悅,此後又召集廚師入御膳房。從此德州扒雞聲名遠播。

現如今,德州扒雞品類多樣,口味依然如初,受到了當地消費者乃至全國人民的喜愛,甚至遠銷國外,成為了當之無愧的“民間小吃”。

“城市因運河而興,舌尖上的美食何嘗又不是運河飄來的美味。中原和華北地區的三大名雞,安徽符離集燒雞、河南道口燒雞、河北德州扒雞都在運河邊飄香。這些來自本地的食材,悠久的飲食文化,融入德州、道口、符離集當地民眾的奇思妙想,創造了千年美味,感謝大運河,感謝大運河沿岸的民眾的智慧。”品嚐著美味的燒雞,考察組領隊張秉政感慨地說。

(來源大運河文化在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