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浚縣衛河的前身即大運河永濟渠,因流經古衛國之地,後稱衛河。“云溪燕語衛水舟,櫓槳聲聲入夢來。”是當地水鄉生活的真實寫照。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運河南北蜿蜒穿過浚縣全境,長71.1公里,河床寬60米至80米。浚縣史載,河上有著名的云溪橋,紫燕穿梭橋上,扁舟駛於清澈河水中,形成一幅“云溪燕語衛水舟”的美景。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隋唐之後,這裡的運河漕運持續興盛。明代,“凡漕糧入津,蘆鹽入汴,率由此道”。明清兩代,衛河航運盛時舳艫河中雲集,不下數千艘。甚至,發達的河運還直接決定了縣城歸屬。云溪橋又名廉川橋,是衛河上僅存的兩座古橋樑之一(另一座是新鄉的合河橋)。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初建木橋,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坍塌,船渡11年。嘉靖四十四年(1565)浚縣知縣魏廉川重修。20世紀50年代進行修整,改為公路橋樑,拆除了殘缺的石欄杆。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清朝雍正年間,當時隸屬於河北省的浚縣、滑縣和內黃縣均為漕糧運輸必經之地,三縣與河南湯陰縣交錯接壤,運河蜿蜒進出。河南巡撫田文鏡上疏雍正皇帝:“是以每當運漕之時,復系各屬之上司,莫不延挨推諉……”於是皇帝批覆,河北浚、滑、內黃三縣改歸豫省之彰德、衛輝二府,彼此不致掣肘。從此,浚縣與滑縣、內黃縣一起回到了河南的懷抱。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1905年平漢鐵路建成後,衛河航運日趨蕭條。 新中國成立後,經長期綜合治理,衛河航運一度興盛。衛河航運業的重新崛起是在“引黃濟衛”工程竣工的1952年,全縣開挖航道305條,長達3000餘公里,造船廠發展到了50多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浚縣被交通部表彰為“全國河網船運化的一面紅旗”。上世紀70年代後衛河水量銳減,水位降低,最終導致斷航。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在浚縣,與運河(衛河)有關的老地名達100多個,僅村鎮街名就有30多個。因坐落河旁便以帶三點水兒的字命名的淇門、耿灣、戶灣、申灣等村鎮;以渡口命名的趙擺、郭渡、王渡、吳擺渡等村;以碼頭命名的交卸、老碼頭、新碼頭、碼頭等村;以運河水利工程命名的枋頭城、埽頭等村。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云溪橋為五孔連拱式石橋,橋長60米,寬10米,橋體用青石砌成,橋下五個半圓形拱券立於橋墩之上,橋墩兩端砌作分水尖,在橋兩端的四角墩面上各置一臥姿的石雕水獸。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橋下的水獸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衛河,如今水並不多。水質相對前幾年好多了。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河南浚縣大運河衛河永濟渠浚縣段(附云溪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