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自愈:每天1小時,你就離痊癒不遠了

焦慮症 動物 心理師彭玥 2019-06-23
焦慮症自愈:每天1小時,你就離痊癒不遠了

Q:在我接待的焦慮症來訪者中,開始諮詢時、被詢問頻率最高的一句話:“該怎麼做?”

A:其實,你有沒有想過:根本不需要做什麼!

為什麼會有焦慮症狀呢?

大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吧!就像皮球一樣,越拍、彈的就會有越高。

當我們感覺到身體某個部分有點癢,下意識的反應就是去撓一撓,每每遇到令我們自己主觀上感覺不舒服的感覺,我們往往都試圖通過某種途徑、改變當下的狀態,使其符合自己內心所期待的“好”。有意識、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通過人類特有的主觀能動性創造財富、價值……於是,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就產生一種“錯覺”—“我能改變一切”。

同樣的,跟我們的進化有關,當我們看到凶猛高大的動物,會不自覺的有膽怯感、“痛苦荷爾蒙”腎上腺素分泌增加,這是非習得性的,與焦慮感相對應的軀體症狀也會出現,大腦會發射出“快點躲避”等的信號,這一系列的反應都是人類長久進化以來,為避免傷害,形成的自我防禦機制的焦慮表現形式。

當現實性的刺激出現時,比如身邊出現一隻老虎,我們必然會感到恐懼焦慮,但、隨著老虎的消失或者我們的離開,焦慮也就會逐漸的消失了;當沒有出現現實性的刺激,“無緣無故”的產生焦慮感,也就是說沒有焦慮的對象,焦慮的對象是空的,但是焦慮的主觀痛苦感是存在的、往往讓我們體驗到到心煩意亂、心跳加速等不舒服的情緒和身體感受。

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進化的本能告訴我們,試圖採取某種方式逃離痛苦,但、這種情況的焦慮對象不存在,又要逃離什麼呢?轉而,處理現實存在的“痛苦”,在焦慮上做文章、比如不允許自己焦慮 。結果,只能是像皮球一樣,越拍越高;焦慮、越抵制越痛苦。

當然,也會有不少在焦慮自愈道路上的朋友們,瞭解到了拍皮球效應,開始停止拍皮球,並刻意追求“和平狀態”,殊不知,“以追求理想化為前提”是心癮的另外一種表現。

那,怎麼做,才能既不拍皮球、又破除心癮呢?

不做和做。

不做,對於自己體驗到的任何令自己感覺到不舒服的感受,都不去管它們;

做,該做什麼做什麼,該吃吃、該喝喝、該快樂快樂、該憂傷憂傷。

如果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常常陷入焦慮恐懼中很難自拔,不妨嘗試融入在生活中“亦止法”的練習,將“亦是如此”融入在生活中大量持續練習,也就是協助我們與的當下同在的工具。正確持續亦止法練習至少1個月每天至少1小時,你就離痊癒不遠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