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走進頂廳大門,前言對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劉士來書寫的孔明先生佳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墨寶,與廳堂“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大字相得益彰,洋溢著浩然正氣。

和善祖母的傳奇一生

王清照在書中著了不少筆墨,描述祖母鄭烏蜜女士傳奇的一生。這位出生於福清的富家小姐,美貌智慧、善良堅韌。不僅操持家務、協夫打拼,還曾舉槍嚇退劫匪,從日本人的刀下搶回兒孫。“祖母的一生富有浪漫色彩,敢於追求夢想,為愛不問西東。”王清照如此形容。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走進頂廳大門,前言對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劉士來書寫的孔明先生佳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墨寶,與廳堂“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大字相得益彰,洋溢著浩然正氣。

和善祖母的傳奇一生

王清照在書中著了不少筆墨,描述祖母鄭烏蜜女士傳奇的一生。這位出生於福清的富家小姐,美貌智慧、善良堅韌。不僅操持家務、協夫打拼,還曾舉槍嚇退劫匪,從日本人的刀下搶回兒孫。“祖母的一生富有浪漫色彩,敢於追求夢想,為愛不問西東。”王清照如此形容。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在如今的紀念館內,保留著不少鄭烏蜜女士生前之物。起居室裡,鄭烏蜜女士生前所用舊物仍舊富麗堂皇。一張極富閩南風韻的18堵紅漆安金古早眠床,眠床紅色為底,三面“遮風堵”上的金色雕飾採用了鏤空、浮雕、層雕等技法,色彩鮮活,盡顯匠藝。與眠床配套的紅漆安金條凳、衣櫃、臉盆架、梳妝檯等,也同樣富貴華麗,格調高雅。

佛堂內,一百多年前請來供奉的佛像安放在木質佛龕內。而祖母房內,鄭烏蜜女士的油畫像,美麗端莊,令人驚歎。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走進頂廳大門,前言對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劉士來書寫的孔明先生佳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墨寶,與廳堂“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大字相得益彰,洋溢著浩然正氣。

和善祖母的傳奇一生

王清照在書中著了不少筆墨,描述祖母鄭烏蜜女士傳奇的一生。這位出生於福清的富家小姐,美貌智慧、善良堅韌。不僅操持家務、協夫打拼,還曾舉槍嚇退劫匪,從日本人的刀下搶回兒孫。“祖母的一生富有浪漫色彩,敢於追求夢想,為愛不問西東。”王清照如此形容。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在如今的紀念館內,保留著不少鄭烏蜜女士生前之物。起居室裡,鄭烏蜜女士生前所用舊物仍舊富麗堂皇。一張極富閩南風韻的18堵紅漆安金古早眠床,眠床紅色為底,三面“遮風堵”上的金色雕飾採用了鏤空、浮雕、層雕等技法,色彩鮮活,盡顯匠藝。與眠床配套的紅漆安金條凳、衣櫃、臉盆架、梳妝檯等,也同樣富貴華麗,格調高雅。

佛堂內,一百多年前請來供奉的佛像安放在木質佛龕內。而祖母房內,鄭烏蜜女士的油畫像,美麗端莊,令人驚歎。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而王清照與祖母鄭烏蜜女士、父母一起在這座榮光難掩的紅磚厝裡生活了24年。自小在善與愛的氛圍下成長,祖父輩的自強不息、勤奮堅忍和樂行善舉,春風化雨般地影響了她的一生。成家後,她與先生許榮茂縱橫捭闔於商界,成為中國著名企業家與富豪,馳騁商海之餘亦不忘回饋桑梓,躬身行善,王氏家族良好的家風傳統得以不斷延續。

修舊如舊 守望鄉愁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姚洪峰,應邀成為此次王起沃故居修繕的技術指導。他說起,王起沃故居修舊如舊,還原過去的景物,守護了王氏族人的鄉愁,對其他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來說,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走進頂廳大門,前言對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劉士來書寫的孔明先生佳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墨寶,與廳堂“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大字相得益彰,洋溢著浩然正氣。

和善祖母的傳奇一生

王清照在書中著了不少筆墨,描述祖母鄭烏蜜女士傳奇的一生。這位出生於福清的富家小姐,美貌智慧、善良堅韌。不僅操持家務、協夫打拼,還曾舉槍嚇退劫匪,從日本人的刀下搶回兒孫。“祖母的一生富有浪漫色彩,敢於追求夢想,為愛不問西東。”王清照如此形容。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在如今的紀念館內,保留著不少鄭烏蜜女士生前之物。起居室裡,鄭烏蜜女士生前所用舊物仍舊富麗堂皇。一張極富閩南風韻的18堵紅漆安金古早眠床,眠床紅色為底,三面“遮風堵”上的金色雕飾採用了鏤空、浮雕、層雕等技法,色彩鮮活,盡顯匠藝。與眠床配套的紅漆安金條凳、衣櫃、臉盆架、梳妝檯等,也同樣富貴華麗,格調高雅。

佛堂內,一百多年前請來供奉的佛像安放在木質佛龕內。而祖母房內,鄭烏蜜女士的油畫像,美麗端莊,令人驚歎。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而王清照與祖母鄭烏蜜女士、父母一起在這座榮光難掩的紅磚厝裡生活了24年。自小在善與愛的氛圍下成長,祖父輩的自強不息、勤奮堅忍和樂行善舉,春風化雨般地影響了她的一生。成家後,她與先生許榮茂縱橫捭闔於商界,成為中國著名企業家與富豪,馳騁商海之餘亦不忘回饋桑梓,躬身行善,王氏家族良好的家風傳統得以不斷延續。

修舊如舊 守望鄉愁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姚洪峰,應邀成為此次王起沃故居修繕的技術指導。他說起,王起沃故居修舊如舊,還原過去的景物,守護了王氏族人的鄉愁,對其他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來說,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19世紀時,家境貧寒的王起沃成了浩浩蕩蕩“下南洋”的一員。他13歲那年,就揣著幾件破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上漂洋過海的船隻。到菲律賓,舉目無親、流露街頭的他有幸遇到一位米店老闆收留。

後來靠著自己的吃苦耐勞與虛心請教,王起沃在這裡一路開啟了自己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榮歸故里。

1900年,他回故鄉石獅興建古厝,總建築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歷時10年方才建成。上週,這座歷經百年、承載歷史與文化的建築瑰寶終於完成了一年多的修繕,以王起沃紀念館的形式出現。

往後它將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我們提前探訪了這裡,聆聽這座百年古厝裡傳出的一段段佳話。

古韻重現

穿過石獅湖東公園,一條小巷蜿蜒向前。上週六,這裡迎來了熱鬧的一天,王起沃紀念館正式落成。不少王氏宗親早早來到這裡,在供桌上擺上金紙和供品。“這是我們當地的習俗,需要家族聚一下,拜一下土地公。”年過七旬的王善胤是王起沃的裔孫,他忙前忙後,為典禮做著準備。

拱門、氣球、紅毯,經過修繕的古厝,在這一系列現代物品的裝飾下,依然顯得古樸而端莊。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這座古厝是旅菲愛國華僑王起沃1900 年回鄉時所建,歷時10 年完成。如今,已有119 年曆史。“我出生在這裡,住了50 年。”王善胤說,之後由於無人居住,古厝日漸衰敗。大廳東側次間及梢間,屋面及樑架坍塌。

去年,王起沃的孫女王清照(王善胤胞妹)修繕王起沃故居,恢復故居原有的佈局和陳設。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重修後的故居,古韻依舊。這座二進五開間的傳統閩南大厝,東側帶一護厝,護厝帶二層小姐樓及四倒水亭,為磚木結構傳統民居。總建築面積1000 多平方米。大厝配套完善,紅磚圍牆、石埕、下落、頂落、左右櫸頭、天井、獨立花園等,佈局有律,既與閩南大厝講求的秩序與禮儀若合符節,又保證了日常起居的私密性。

一代米王

王起沃出生在貧寒家庭,13 歲那年,僅帶著幾件破舊衣服、一點乾糧和幾個銅板,隻身下南洋闖蕩。“起先船老大看他還是個孩子,跟他說海上風高浪急、生死難料,讓他回家。”王善胤說,但王起沃的堅持,最終讓船老大改變了主意。

王清照女士所著的《落葉歸根桑梓情懷——石獅王起沃家族的故事》,同樣詳細記載了整個家族的百年傳奇。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可憐的祖父在異國他鄉,舉目無親、流落街頭,後遇米店老闆收留。”王清照女士在書中回憶,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祖父起早貪黑、虛心請教,僅幾年時間,“他能用眼睛一看,用手一摸,牙齒一咬,就能判斷稻穀的溼度,鑑定稻穀可以碾出幾成大米”。

憑藉非凡的商業才華和敢想敢拼的奮鬥精神,初到菲島幾年的王起沃,在旅菲鄉親的鼓勵和支持下,開辦了第一間屬於自己的米行,經營起大米批發和出口生意。從此,開始了他波瀾壯闊的商海生涯,成了大名鼎鼎的“大米王”。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此後,王起沃回鄉,蓋起了這座古厝,並開辦私塾。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大厝埕頭“三間仔”,被構置成私塾,是今石獅新湖中心學校的前身。一百年前,大厝竣工之時,王起沃專闢房間,辦作私塾,並聘請老師,為本村十多名學童免費教授中英文課程,創辦了當時極有名的“湖東學堂”。

而王起沃之子王顯榮(王清照之父),子承父願,也曾在此免費教授過英語,學生達上百人。

重新修繕的大厝,還將回向(舊時的儲物間)改成上學堂,以後將不定時開設公益課程和宣講活動等,延續這座古厝的百年文脈。

崇文尚德 惟善為寶

紅磚、黑瓦、燕尾脊,若不細瞧,這座古厝似乎與其他閩南古建築沒有多大區別。然而走近細觀,古厝的不少細節都彰顯著一代愛國華僑讀書、積德、惟善、忍讓的傳家之道。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入古厝大門,門楣上是“歡萬家”與“惟善為寶”的泥灰堆字,既與那青石匾上的家訓遙相呼應,又顯露出王起沃先生對子孫道德教化之重視。大厝牆面外觀以紅磚組砌,巧妙鑲嵌萬字堵、海棠花堵、工字體等各式圖案。

兩側分別有“基開閩地”、“鰲城衍派”兩處精美貼磚。這兩處瓷磚,一則告訴世人,這戶人家為開閩王氏之後,二則註明他們是來自鰲城(石獅永寧)的王氏後人。門廳牆面上,有精美石刻及家書家訓石刻,碑文上寫著:“傳家久遠不外讀書積德四字,古聯雲:樹德箕裘惟孝友,傳家彝鼎在詩書,又云:天庥靜迓,惟為善祖澤長延在讀書,皆格言也”。

另一碑文上寫著:“為善最樂作德日休,世事讓三分天空地闊,心田培一點子種孫收,要好兒孫須方寸寬一步,欲成家業宜凡事吃虧三分”。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走進頂廳大門,前言對面懸掛著著名書法家劉士來書寫的孔明先生佳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墨寶,與廳堂“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八個大字相得益彰,洋溢著浩然正氣。

和善祖母的傳奇一生

王清照在書中著了不少筆墨,描述祖母鄭烏蜜女士傳奇的一生。這位出生於福清的富家小姐,美貌智慧、善良堅韌。不僅操持家務、協夫打拼,還曾舉槍嚇退劫匪,從日本人的刀下搶回兒孫。“祖母的一生富有浪漫色彩,敢於追求夢想,為愛不問西東。”王清照如此形容。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在如今的紀念館內,保留著不少鄭烏蜜女士生前之物。起居室裡,鄭烏蜜女士生前所用舊物仍舊富麗堂皇。一張極富閩南風韻的18堵紅漆安金古早眠床,眠床紅色為底,三面“遮風堵”上的金色雕飾採用了鏤空、浮雕、層雕等技法,色彩鮮活,盡顯匠藝。與眠床配套的紅漆安金條凳、衣櫃、臉盆架、梳妝檯等,也同樣富貴華麗,格調高雅。

佛堂內,一百多年前請來供奉的佛像安放在木質佛龕內。而祖母房內,鄭烏蜜女士的油畫像,美麗端莊,令人驚歎。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而王清照與祖母鄭烏蜜女士、父母一起在這座榮光難掩的紅磚厝裡生活了24年。自小在善與愛的氛圍下成長,祖父輩的自強不息、勤奮堅忍和樂行善舉,春風化雨般地影響了她的一生。成家後,她與先生許榮茂縱橫捭闔於商界,成為中國著名企業家與富豪,馳騁商海之餘亦不忘回饋桑梓,躬身行善,王氏家族良好的家風傳統得以不斷延續。

修舊如舊 守望鄉愁

泉州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副研究館員姚洪峰,應邀成為此次王起沃故居修繕的技術指導。他說起,王起沃故居修舊如舊,還原過去的景物,守護了王氏族人的鄉愁,對其他古建築的修繕和保護來說,有很大的借鑑作用。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石獅有座很美的紅磚花園,穿越回了百年前


在對古厝實施修繕之前,姚洪峰用了大量時間研究古厝的過去。“小到一棵樹的大小、尺寸,都儘量做到還原以前的模樣。”姚洪峰說,其實在修繕之前,古厝有一些地方已破損或被翻建成現代建築。這對古厝的破壞較為嚴重,不過幸好主體結構還在。

如今這座紀念館的意義,不僅在於它將古建築和傳統工藝進行了保護和還原,更在於留住了這座古建築背後許許多多的故事。

它成了一座有血有肉的建築,見證了一代愛國華僑傳奇的一生,也見證了王家幾代人的桑梓情懷。

END

文/ 曉婷 圖/ 呂波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