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宗達老先生說,漢字承載著豐富的中華文化。“藥”字就是如此。

簡體的“藥”這個字,沒啥更多好說的。它是民國二十四年,也就是1935年8月21日發佈的簡體字。“藥”只是一個符號,沒有更深的本意。

繁體的“藥”是本字。在已釋的甲骨文中,未見這個字。這不是說,殷商或以前沒有這個字。因為,已發現的甲骨文數目畢竟有限。但在小篆中已有此字。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收入,並作了解釋。其在一卷《艹》部中說:“藥,治病草。”很到位了。

繁體“藥”字裡隱藏著多少祕密

現代的一些解釋說,“藥”,從艹,從樂。因為藥能治病,可以使人快樂。這個說法想當然了。

漢代的時候,有“芍藥”一詞。但不讀“sháoyao ”,與花卉無關。而讀為“zuó liào”,就是現在說的“作料”、“佐料”——“芍藥”或寫為“勺藥”,是其正字。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枚乘的《七發》,還有王充、張衡都在“佐料”的含義上使用“芍藥”這個詞。什麼意思呢?“和劑鹹酸美味也”,就是“五味之和”。“芍藥”,是食物美味的“調和”之意。《詩經》有“贈之以芍藥”的詩句。從《毛詩》開始,就解為“香草”——佐料之一種,而不是真的芍藥。

用於治病的“藥”,也包含著“調和”的含義。一方面,中藥多與食物相配,如姜、桂、烏梅、黃芪等等。草藥本身,每一味也往往標屬“味甘”、“味辛”、“味苦”等等。這是一種調和。另一方面,中醫理念即為調和,所謂“辨證論治”、“陰陽調和”,至今仍是如此。

“藥”字是形聲字,艹好理解,因為“藥”即是草。那麼,為什麼要從“樂”呢?

“樂”,可釋的甲骨文中已有此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五聲八音總名”。五聲即“宮商角(jué)徵(zhi)羽”,相當於西方簡譜中的12356;八音是絲竹金石匏土革木等八種樂器材質的聲音。“樂”字的上半部是大小鼓鼙,下為木架。曲調音色調和為“樂”。請注意,其當時的發音也是yào。這是“樂”的本意。愉快喜悅的“樂”,是後來才有的引申義。

繁體“藥”字裡隱藏著多少祕密

所以,“藥”字從“樂”、音“樂”,就不難理解了。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部醫方著作,約著於戰國,作者不可考,書名亦不清,專家按其目錄後題有“凡五十二”字樣,命名為《五十二病方》。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方著作。其中,即將“飲藥”寫為“飲樂”。漢文字學者一致認為,這不是別字或脫訛,而是“樂”“藥”同字的證明。治病草的“調和”叫“藥”,音節的調和叫“樂”。或許,“藥”字僅是為了區別於“樂”,後人才加了草字頭。

還可以證明的是,《說文》七卷治療的“療”,也是“病字旁”,下面一個“樂”字,現在的字庫裡不容易查到了。這說明,原來的“療”字,和“藥”為同一形聲系統,本為一字。“療”本專指治病。而《詩經》有“可以療飢”之句。就是說,解餓也可稱“療”,可見醫藥與飲食不可分。難怪,食療至今依然大行其道——當然,這話毫無貶義。

從已發現的甲骨文、金文(包括石鼓文)、籀文(大篆),到小篆、隸、楷、草、行,除了金文為了顯示莊重而故意繁化之外,漢字的簡化是大趨勢。至少從秦漢之後,一直有人在簡化漢字。學者們做了詳細考證。據說,蘇軾是簡化最多的。或許與他名氣大、作品多、官也不小有關。但是,說到“藥”字,康熙字典仍是繁體。這個字用得少?不甚吉利?所以沒人簡化?都可能。

繁體“藥”字裡隱藏著多少祕密

20世紀初,民國開端不久,爆發了新文化運動。一些學者提出了簡化漢字的問題。但直到1935年,2月24日的上海《申報》,才刊出了《手頭字之提倡》,同時刊登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推行手頭字緣起》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樸、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發起。《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參與。《手頭字第一期字彙》列出了300個簡化字。後來大部分被1935年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的《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6月,錢玄同從自己編寫的《簡體字譜》的2400餘字中選出1300餘字編成《常用簡體字表》,送交當時的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委員會通過其中的1200餘字。由民國教育部以第11400號令在當年8月21日發佈。

繁體“藥”字裡隱藏著多少祕密

這裡面,就包括了把“藥”字簡化為“藥”。上圖中列有。

據說,時任中央考試院院長的戴季陶對此激烈反對,馬上找了蔣公中正,提出,“簡化漢字十分荒謬,破壞了中國文化”。於是,蔣決定簡化方案暫緩推行。但文字使用這個事不那麼簡單,從那時開始,很多字都按照那個表逐漸簡化了。包括“藥”字。這個“藥”字,從漢字構字的“筆意”和“筆勢”角度看,已經完全推導不出本義。所以,有文字學家說,不贊成從筆畫上過份解讀漢字,很有道理。小篆以後,漢字的字形變化很大,逐漸脫離了原來的“筆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