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九字班裡三少年:暑假打工攢學費 騎行千里上大學'

"
"
清華九字班裡三少年:暑假打工攢學費 騎行千里上大學

暑氣褪去,秋風送爽。在這收穫的季節,又一批莘莘學子邁入清華大學的校門。他們之中,有來自雲南山區的“勵志少年”,有潛心苦讀回報重症父親的“懂事少年”,還有穿越900餘公里前來報到的“騎行少年”……

按照清華大學以入學年份最後一位數字稱呼各屆學生的傳統,他們有著共同的名字——清華“九字班”新生。近日,記者走到他們身邊,聆聽他們講述自己追夢的故事。

■勵志少年林萬東

貧寒人家走出大學生

今年暑假,清華大學的一紙捷報,輾轉2300多公里,到達雲南省曲靖市阿都鄉的貧困考生林萬東手中。2019年全國高考,林萬東以713分的成績,通過“自強計劃”被清華大學自動化與工業工程類錄取。8月14日當天,林萬東獨自一人揹包來到清華園報到。仰望天空,風清氣爽。“像家鄉的天空一樣親切,也預示了未來的顏色。”他對記者說。

“我出生在雲南宣威市阿都鄉一個山村,這裡屬於深度貧困地區。雖然童年充滿了親近自然、肆意玩耍的快樂,但也有貧寒人家萬事皆難的辛酸。”林萬東說,每個農村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對“自強不息”有著深刻的理解。“唯有自強不息,才會有日後的無限可能。”

林萬東的爺爺85歲,長年獨自生活,爸爸的腰傷和腦梗讓他失去了重體力勞動的能力,家裡的一切全壓在了媽媽一個人身上。年逾不惑的媽媽每天干著和男人一樣的重體力活,“僅僅四個月的時間,媽媽就瘦了三十多斤。姐姐在上大學,弟弟還在念高一,爸爸的身體又不好,我們一家人在壓力下緩步前行,都在期待著黎明的出現。”林萬東慨然說道。

拿著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看著家人臉上久違的笑容,林萬東知道,自己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更多希望。高考結束後,林萬東去媽媽打工的工地幫忙。一天下來,他的雙手已經完全使不出力氣。然而,媽媽告訴他,當天的工作量只有媽媽平常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可能是心疼我,媽媽不讓我繼續在工地工作了。但是,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裡減輕負擔,同時也為大學生活攢點學費。於是,我決定發揮自己的長處,利用假期給學弟學妹們補習功課,希望自己的高考經驗對他們有所幫助。”

人們常說知識改變命運,這對從山村裡走出來的孩子來說是最真實的體驗。“從接到清華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我不在意前方是艱難險阻,還是五彩繽紛,我只知道,這是一條新的路,而我將努力帶著我的家人在這條路上一起走向幸福。”林萬東說,我非常珍惜這樣的學習和生活,也希望未來通過自己的努力為家鄉貢獻力量。

■懂事少年周鵬宇

愛心禮包圓了清華夢

前不久,一則《爸爸,我考上了清華大學,以後別再對我撒謊了》的新聞在社交網絡刷屏,這篇文章的主人公便是畢業於江蘇如皋中學的周鵬宇。在今年的高考中,周鵬宇考出了421分的高分(江蘇總分480分),被清華大學機械航空與動力類錄取。收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全家人都由衷地露出了笑容。籠罩了這個家庭一整年的祕密消弭了。

周鵬宇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然而,上高三的時候,媽媽告訴周鵬宇,爸爸為了給他準備上大學的費用去上海打工了。當時,周鵬宇並沒有太在意。

一天晚飯後,媽媽放在桌子上的手機收到了一條短信。周鵬宇好奇地點開,看到的卻是爸爸的診斷書照片。原來,爸爸並不是去打工了,而是患了肝癌,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肺部。過去一年裡,爸爸一直在醫院治療。

剎那間,周鵬宇明白了所有的事情,眼淚奪眶而出。他的內心裡閃過一絲放棄讀書去打工賺錢的想法,這樣就能給爸爸看病,幫媽媽分擔壓力。但周鵬宇馬上明白了父母隱瞞他的原因。父母的全部希望早已寄託在兒子的高考上,盼望著他能考上好大學。心裡翻江倒海的周鵬宇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比以前更努力,用成績回報父母。他裝作什麼也不知道的樣子,像平常一樣和媽媽說話。周鵬宇也擁有了自己的祕密,他對於學習也更加用心了。

周鵬宇和家人的堅持得到了圓滿的結果。媽媽說:“儘管過去一年很累,頭髮都白了,看到孩子有這樣的成績,我也感到很高興。”因為周鵬宇的父親長期治療開銷巨大,得知其家庭情況後,清華大學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的老師主動與周鵬宇取得聯繫,介紹學校的資助政策,提前發放了來校的路費和前兩個月的生活補助。新生報到當天,周鵬宇從邱勇校長手中接過學校精心準備的“綠色通道愛心大禮包”。

■騎行少年孟繁錕

騎行12天抵達清華園

今年開學季,來自九字班的“騎行少年”孟繁錕受到不少媒體關注。今年高考,他以685分的成績,從安徽阜陽一中考入清華大學機械航空與動力類。收到錄取通知後,孟繁錕提出:我要騎車去清華報到!父親孟濤立即表示支持。不過,由於擔心安全問題,父親最終決定陪兒子共同完成騎行計劃。

其實,高考結束後,孟繁錕就開始打暑期工了,也開始琢磨藏在心裡的騎行計劃。“準備、策劃大概用了40天,計劃比較詳細,路線都是設定好的,比如多長時間騎多少公里,都在掌握範圍內。由於計劃比較詳細,所以我和爸爸沒有遇到很嚴重的突發情況,基本上是在享受過程。”孟繁錕說,他們只攜帶了基本的換洗衣物、修車工具和水壺,行李交給了學校提供的行李託運服務。酷暑難耐、雷雨交加,堵車、修路、扎胎、飢餓……過程雖然坎坷,但最終到達清華門口的那一刻,父子倆都覺得太值得了。

從8月1日到8月12日,父子倆一路騎行,經過安徽、河南、山東、河北……這一路,孟繁錕有了很多新鮮的見聞,也有了很多全新的體會。他對記者說,在邱勇校長贈送的《萬古江河》一書中有這樣的表述:“各地工藝,雖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別不大;各國文字,從出土的簡牘與銘辭看,也呈現大同小異的現象……”沿途遇到的風土人情恰恰印證了書中的說法,讓我更加理解文化的力量。

在孟繁錕看來,騎行與學習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是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是很純粹的。騎行這一路,時明時暗,時荒時昌,身邊穿行著各種車輛,它們的數量、速度均在發生改變,時不時還有點“雜事”,比如車胎被異物刺破、天降雷暴雨等。但是,正是這種變與不確定,才讓旅途不顯單調。在騎行中,他還順利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換輪胎。

如今,孟繁錕將自己的“坐騎”留在了清華園。他告訴記者,選擇騎行上大學,就是想要磨礪自己執著、不畏艱險的意志。清華的校訓裡有“自強不息”,自己用一路的騎行,表達了對清華的崇敬和之後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相處的期待。

來源:北京晚報·深度報道 記者:李祺瑤

流程編輯:洪園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